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绵延几千年的祖先崇拜跟随华人从祖籍国到东南亚,其宗教伦理在新的时空境遇中传承且变迁。东南亚宗教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响,使华人祖先崇拜的人神之道呈现神性隐退,人性增强的发展趋势。华人族群,尤其是华人新生代逐渐倾向于将祭祖、寻根视为一种伦理表达而非宗教行为;人际之道方面,祖先崇拜信仰下的孝道、敦亲、互助等源自"共祖"的伦理观念在华人家庭和宗亲组织中传承、发展着。在未来的历史时期内,祖先崇拜信仰神圣性的弱化势必丧失部分信仰人群,但其内在伦理本质仍是东南亚华人族群安身立命和增强中华认同感的重要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2.
绵延几千年的祖先崇拜跟随华人从祖籍国到东南亚,其宗教伦理在新的时空境遇中传承且变迁。东南亚宗教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响,使华人祖先崇拜的人神之道呈现神性隐退,人性增强的发展趋势。华人族群,尤其是华人新生代逐渐倾向于将祭祖、寻根视为一种伦理表达而非宗教行为;人际之道方面,祖先崇拜信仰下的孝道、敦亲、互助等源自"共祖"的伦理观念在华人家庭和宗亲组织中传承、发展着。在未来的历史时期内,祖先崇拜信仰神圣性的弱化势必丧失部分信仰人群,但其内在伦理本质仍是东南亚华人族群安身立命和增强中华认同感的重要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3.
羌人信奉"万物有灵",除了众所周知的白石崇拜,神圣或灵异植物信仰亦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察羌族民间信仰可知,杉树尤其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圣植物;杉木崇拜在尔玛村寨民俗中可谓无处不在,跟其族群生活、族群传统以及族群观念有深层次关联。结合文献与田野、历史与现实,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西部民族迁徙走廊上的羌民族及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社会和谐仅仅依靠传统的职业伦理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诉诸公民道德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建构,必然内在地要求将职业伦理与社会公德之间的"鸿沟"填满连通,孕育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雷锋精神"无疑是最佳的道德示范。一、弘扬雷锋精神,坚定奉献社会的最高职业信仰梁启超曾将信仰比作人和社会的"元气",有了信仰的指引,个人和集体就有了探索未知、战胜困难的力量。一个具有职业信仰的人,就会将职业看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信仰?就本文而言,是对道的忠诚。以道自任,是士族区别于其他阶层(农、工、商)的本质特征。这个“道”是先王之道、圣人之道,其根本问题是两个:一是种族问题,二是文化问题。身系种族的盛衰和文化的兴废,是中国士阶层的职责与使命。汉晋之际,中国士大夫在思想信仰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道自任的道不再仅仅是圣人之道,还有玄道和佛道。本文认为两晋士族由儒而玄、由玄而佛,是一个由族群信仰到个体信仰的进步。一、礼教是族群信仰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与正统是礼乐文化,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正统信仰是礼教。礼教在汉晋时期多称名教,实际上是礼教…  相似文献   

6.
生命伦理为药师信仰的研究与解读提供了新视角。药师信仰从伦理本体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和价值,涵盖生命伦理的身体伦理、性别伦理和死亡伦理等议题。同时,药师信仰还提供了生命伦理的准则和实践方式,即在信解的前提下,通过多样的仪轨落实其所蕴含的生命伦理思想。由药师信仰的思想和仪轨构成的立体信仰体系使得其蕴含的佛教生命伦理思想成为中国生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一个“中华新伦理”的构想或许可以概括为“新三纲”和“新五常”.“新三纲”是指“民为政纲、义为人纲、生为物纲”.“新五常”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五常伦,一是五常德.五常伦指“天人和、族群宁、社会公、人人义、亲友亲”;五常德指“仁、义、礼、智、信”.“中华新伦理”的信仰体系可概括为“敬天、亲地、怀国、孝亲、尊师”.“中华新伦理”的入手途径可从正名开始,即“官官、民民、人人、物物”.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即 :需要的体认机制 ;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 ;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对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 ;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 ;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伦理一神教,关注生命是犹太人一神信仰的精髓之一.在追溯生命的源起,探讨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延续和保护等问题上,犹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判断.犹太人对生命的看法具有现世性和族群性的特征,理论上是一种信仰和思维方式,是犹太人虔信上帝的呈现;实践上,又是一种行动方式和行为品格,引领犹太人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族群延续.这种生命观,对任何有兴趣思考自身价值的个人和群体都存在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自古至今是一切的目的,是一切行业的终向,伦理神学中:人是所有探讨行为判断的前提,人的基本抉择是伦理生活的中心,人成为一切的中心。从天主教信仰角度看:“人是天主的肖像”这就决定了人的尊贵性、人的意义,人是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关系性,有道德、意识、自由的社会存有物、历史存有物、世界存有物。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合作视角来看,关帝信仰于唐宋之后兴起与兴盛,有其必然性。一是民间社会出现了对普遍性"横向合作伦理"的诉求,亦出现了对能同时表达个体福祉与地方社区、团体、国家多层面集体福祉之信仰象征的诉求。二是主流社会形成的儒、释、道"三教圆融"为关羽神祇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从而使他能够集合三教优势伦理,由一个社区神逐步发展为全国性全能神。关羽具备普遍性"横向合作伦理"的构建潜质,是关帝信仰能够发展成为大众宗教之典型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武王灭商、周公制礼作乐,由是开启了中华文化近三千年的基本格局。本文依据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从史料的再解读入手,分析商纣所依"大邑"与周武王所依"天室"之不同,深入探讨殷周之际两个族群政权在哲学认知层面对信仰抉择的不同路径,由此揭示这一历史巨变中由殷商泛神论的巫教之哲学到西周超神论的宗教之哲学二者间内在的深度转换,进而揭示周初宗教信仰的基本格局以及其与"礼乐文明"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于如何通过信仰和爱德来达到内心的和谐并且将其付诸外在的实践,素有"伦理宗教"之称的天主教曾提出过许多影响深远的观点。如果从思想的丰富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上看,这些观点又最为系统地体现在圣经之中。而圣经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7)
正三、中国教会身份(identity)建设与合一异象1.逐渐清晰明确的中国教会身份一个信仰群体是在时代进程中不断成长、逐渐形成自身特点的。我们以以色列民族~1为例,这个民族是从一个来自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名叫亚伯拉罕的人开始的。耶和华将他呼召出来,成为"多民之父"。他的后裔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由"共同的信仰"维系的族群。这个族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同时其内部需要"彼此相顾"繁衍承继下去。这段著名的出埃及叙事展示了作为一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石,万事万物皆缘集而生、缘散而灭,启示人们应正视相互之间的依存性,自觉意识并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佛教伦理以慈悲为怀,拔众生之苦痛、予众生以快乐,启示人们应积极投身到救灾扶贫、照顾鳏寡孤独等社会公益事业中来,为缓解弱势群体之困厄、促进社会之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佛教伦理倡导忍辱精进精神,有助人们倡导和营建一个宽容而进取的社会。佛教伦理中蕴含的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地安顿。印顺法师的“人之正性”思想,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人间世,吁求人们扬弃“众生性”而完满“人之正性”,进一步开显佛性,冀此来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和追求,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相似文献   

16.
伦理何为     
伦理学是“成人”,“做人”之维。人离不开伦理,伦理学首先是“成人”之道。“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也离不开伦理,伦理学又是“做人”之维。伦理要内化成人心理的存在,才能成为“成人”之道,“做人”之维。道德建设要符合“成人”与“做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周代尤其是东周以来,在不同族群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中,楚地宗教信仰既受到周边族群的濡染,同时又对周边地区族群的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楚国的东部,楚人受吴越的影响和自身的传统而尚龙;在楚国中部和南部腹心地带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楚人视凤为至上灵物,分明是楚公族信仰与土著楚蛮信仰相互浸淫的结果;楚国的西部,与巴人杂居的楚人受前者的影响而尊虎。楚人三种主要的灵物崇拜及其代表的方位,分别与四象中东、南、西三个方位及其对应的灵物相吻合。此外,楚人卜筮祭祷活动中也不乏有北方信仰的成分,从而大体形成了以灵物配四方的"四象"空间信仰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因专利触及人类的道德底线,危及人类的道德传统与基本信仰.基因专利保护带来了重重的伦理困境.这种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因专利侵犯了人的基因自主权、隐私权;第二,基因专利亵渎了人的最高价值与尊严,破坏了对生命的神圣信仰;第三,基因专利保护违背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5,(6)
<正>教会纪律要在神性法律与人定法律之间寻求不失偏颇的统一性与合法性,在自律、他律、神律三者之间取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性与制约性。德国著名学者卡尔·白舍客教授在其《基督宗教伦理学》中论及伦理法律的作用时如此论说:"如果造物主已给予了人一个客观的人生目的,那么人就有责任使这个客观目的成为他的主观目的。换言之,就是努力追求这个目的。当他的目光盯向这个目的时,一个必须遵循的命令就会变得明朗化,那就是一个伦理命令,这个伦理命令是通过伦理法律来展示给人的。"法律作为  相似文献   

20.
在旧时,祠堂主要是用来祭拜祖先的场所,是全族人的中心。它吸收了当地民间建筑形式的精华。如今,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川北祠堂已经逐渐颓败。一个地方的祠堂却仍然能够体现出当地人对宗族、道德、伦理、生活的观念,蕴藏民俗道德、族群、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