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士的称谓     
“道土”之称在东汉创教之前便有之。据《楼观本纪》载:‘调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古时有三种人可以称为“道士”。一是崇泰道家之八二是有道之七三是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主’倒成为道教神职教徒的称谓。道教经书,如《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经》均谓“以道为事,故称道士”。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遵守道教规戒,还必须身着规定的道装,在宫观内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上述‘值上’识是对道教…  相似文献   

2.
蓬瀛仙馆位于香港粉岭山麓之百福村中。东依粉岭,北望罗湖,前瞻沙头海角,后枕元朗青山。山葱水秀、清新典雅,亭台殿宇,宏伟壮观。乃新界道教胜地,世人游览休憩的好地方。也是香港道教联合会的团体会员。蓬瀛仙馆创建于1929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香港道教创建较早的宫观之一。据《创建粉岭蓬瀛仙馆记》载:“龙门道人何近愚、陈鸾阶与(广州)三元宫主持麦星阶同游香港,访粉岭安乐村本立園主人李道明。遥见崇山叠翠,环绕万松,其名为双鱼洞,于朝曦初照时,半山有五色祥云浮起,真有天然仙境。遂与李君畅谈时事,感世道之沦胥,恨吾身之迟暮,非寻得净土,无以助潜修,非提倡道宗,无以挽颓俗,因发起创修龙门正宗道院之议。”在诸同道和  相似文献   

3.
李纪 《中国道教》2002,(6):44-45
道门中人经常说要“持经佩戒”。那么,经戒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要修科仪戒律钞》中说的很清楚,“经以检恶,戒以防非”。遵经修道,依戒行事,对于修道者修道能否成功往往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会真记》全名《西山群仙会真记》,乃唐代道士施肩吾所撰,是内丹修持派中的名著。曾在《旧仙传》中称吕岩之后,有施肩吾撰《会真记》以继之也。该记分二十五篇,乃西山得道仙真“阐扬妙蕴”,演说玄机,发明太上至言。超凡入圣之道“的重要著作”。对后来学道之士的影响极大。现代就其“养生益寿”的论述,综合于后,对有志于丹道修炼者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无为养心张伯端在《悟真外篇》中讲:“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主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手足。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因为从道家身国同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高道吕祖(吕嵓,字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仙真。吕祖住世时虽罕有著述,但成道之后,自宋代开始,屡次显圣、"飞鸾",先后有《前八品仙经》、《后八品仙经》、《清微三品经》、《太上敕演救劫消灾赐福解厄保运证真参同妙经》、《孚佑帝君纯阳祖师三世因果说》、《醒心真经》、《吕帝心经》等经典传世①,其信仰者刘体恕、邵志琳、蒋予蒲等人,更先后将吕祖降授的经忏、诗词文章、注疏、丹道法诀等文献,编纂为两种《吕祖全书》②与《全书正宗》③,道教因而在道品、桂品两种经典分类之外,另设"霞品"一目④,可见吕祖飞鸾降笔而成的著述之丰。  相似文献   

6.
净明道派出现于南宋时期 ,它以盛传东晋许逊升仙为起因 ,以江西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 ,尊奉许逊为教祖 ,仅次于正一道教主张道陵。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 ) ,敕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净明道主张修道为人应以“忠孝为本” ,并尊祟许逊所授“忠孝廉慎”。《太上灵宝净明清序》对净明道旨要说 :净明者 ,无幽不浊 ,纤尘不染。认为孝悌为修炼行道行持之秘要。净明道融合儒学 ,倡导将“忠孝”的伦理实践作为步入道门的主要修行法则。净明道在道教史上为重要的一派 ,它有自成一体的教义体系、道书道经、修炼方式以及符法术 ,本文试就净明道忠…  相似文献   

7.
道教史上的女仙群体形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道教吸收先秦神话、宗法宗教及民间信奉的众女仙神,并融摄历史上修道有成的诸多坤道,形成了以西王母为尊、以上清派为主的女仙谱系。本文在勾勒女仙神谱全貌的同时,着重刻画了女仙中的杰出女冠。透过她们由凡入圣的事迹,可以一窥道教神仙世界修真女子的风貌与精神。笃信太上之道的女仙与女冠以传道教化、扶危救厄、行善济世、艺术创造等各种方式实践大道之真善美。  相似文献   

8.
蹻,也称“矫”,是古代道士们借以上天入地、交通鬼神的神物或脚力。东晋葛洪《抱朴子》内十五中说:“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道藏》收有《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对于神蹻性能有更详尽的叙述。关于神蹻的记载最直接充分地反映了道教的升仙观念,因此在道教艺术中也多有表现。如现今成都青羊宫三清殿壁画上描绘的汉种离祖师所乘之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道教“登仙木”为考察对象,从神话时期的天梯神树原型,到仙话时期引导升仙的仙树造型,再到植物构成的多维度神圣通道,梳理了“登仙木”不断丰富、发展、变形的过程。作为一个表征神圣的符号和道教化的审美意象,“登仙木”继承了先民古朴的上升情结,承载着修道人向往天空、永恒的梦想,也为社会秩序提供了稳定性的能量,是道法神奇的证明和“神仙可学”的生动教材,展现了中国本土化的质朴、深厚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0.
《晚坛功课》“步虚”词解梁俊雄《玄门日诵晚课》卷首有一首“步虚”词: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契。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悉归太上经,静念稽首礼。诵之日久,笔者认为这首“步虚”词五言八句短短四十字,实足为对道教整体之概括,它说明了道...  相似文献   

11.
受戒感想     
天运壬午年 ,初秋七月 ,我有幸从岭南来到东北辽宁的洞天福地———千山五龙宫 ,在庄严、神圣的玄都律坛上 ,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二百位戒子跟从方丈上诚下林王大律师及各位律坛大师领受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 ,这是我学道修真的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对于我今后的修道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太上玄门戒律始于元始说法 ,虚皇演教 ,太上亲传于下界 ,历代师师相授 ,祖祖流传。金元时期 ,长春真人丘祖亲创玄都律坛 ,立三坛圆满大戒之规范 ,从此律法整肃、戒风畅扬 ,对于规范全真羽士之身心修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临坛受戒也成…  相似文献   

12.
崔致远无疑是新罗仙道传承的重要人物,而他在中国的游学经历则是他归国之后步入仙道生涯的起点。《桂苑笔耕集》的整体风格和行文用语,充分表现出崔致远的修道倾向,并间或透露出他本人的修道经历。  相似文献   

13.
《海空智藏经》是唐代重玄学典籍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道性论,阐述了有关体道、修道、悟道的思想。《海空智藏经》通过人物、时间、地点三要素,围绕道性之空,建构了一个三维动态修道思想体系。在宏观上,该经展现了七城、十方世界和三界三十二天的宇宙观;十转、神通和辩才的修炼历程;从众生至天尊的修炼阶次。在微观上,论述了七大真人童子在七城之间修道,最终逐步修得十转的过程。该经在借鉴佛教语言的基础上,建构了多层次的道教修道体系,以阐述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4.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1,(2):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其人乐治家畜财,得富贵者,年少力能布作,而长思为事,力尽因乃止,能扬善隐恶,常用心乐为善,思尊上。凡疑悉慎戒之,不敢妄为,又爱下不欲害人,不枉王法,不乐随邪礼相随饮食也。凡不急之事,不敢与焉,有知而为此行,到老无知乃已。虽实若虚,口不轻语,故能致珍物畜积,因以成人也。《太平经·为道败成戒》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代祠庙,从其祭祀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有些是郊祀天地的,有些是祭祀先祖的,有些是祭祀功臣良吏的,还有为祈雨止雨而建立的.文章试从升仙角度分析汉代祠庙建立的祭祀功能.汉代流传着种种升仙的传说,人们为那些已经获得仙道、升仙的人立祠,继而希望通过祭祀能够得到仙人的护佑,从而帮助自己升仙,这成为汉代祠庙祭祀的主要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太上老子,历世化生,宣说道要,教化万方。迨及汉代,祖天师得太上亲授正一之道,立教度人,佐时理化,修行正身,禁罢巫觋淫祀,传扬真道,教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民人内修慈孝、外行敬让。祖天师及嗣师、系师,宗承太上道德之旨,以《老子五千文》为道民奉习的要典,著作《  相似文献   

17.
论仙与道     
深入研究道教的内容,有仙与道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既有密切联系而可为一,亦有互不相关而具不同的实质。且道教的内容,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变化,则仙与道所内含的形象,自然可一可二,可分可合而变化多端。陈撄宁(公元1880年—1969年)老先生为近代有名的道教学者,于五十余年前,曾创办“仙学院”,主编《仙道月报》,建国后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等职,直至仙逝。一生研究道教之所得,即归诸仙与道两方面。要而言之,道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古有黄帝飞升成仙之事。合黄老之旨以究其理,此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当您有缘走进道教全真派丛林宫观与道众一道用餐时,一定看不到一点荤菜,他们长年如此。这便是道教全真派道教徒的主要饮食习俗——食素。道教徒食素,其缘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道教《积功归根五戒》中第一戒为不得杀生,第二戒是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蠕动之类,皆不得杀之伤之。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蜒蚰,咸知避死。因此,应戒杀。戒荤则是戒杀之延伸。食素除上述缘由外,还因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教徒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因为道教徒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从…  相似文献   

19.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道派,灵宝派历来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派奉三国道士葛玄(164-244)为祖师,道门人士尊称为太极葛仙公。葛玄早期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括苍、南岳、罗浮诸名山,后选择江南名胜皂山建庵传道。葛洪(284-363)为葛玄再传弟子,葛玄、葛洪祖孙二人并称为葛家道,皂山因有葛仙公修道灵迹,成为天下灵宝派道士所信向的祖庭。一、早期灵宝派的传承系谱道教经典中有关于灵宝经传承的记载,《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宣称:道教的灵宝经初传于天真皇人,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轩辕皇帝,天真皇人还于牧德之台授帝喾…  相似文献   

20.
壮族道公的戒道仪式包含"唱经表演"和"秘法想象"两部分,前者的逻辑是人神交流,后者的逻辑是阴阳交合。通过把仪式中出现的神、人、物与道公的身体对应起来,把表演性的仪式行为想象为男女交合的行为,戒道仪式的外在表演的部分与存思内观的部分被勾连了起来。在对戒道的条件、戒道仪式前的准备、戒道仪式的过程及其秘法想象部分的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戒道仪式不仅是一个象征性的通过仪式,而且是对弟子,尤其是其身体的一个考验和转化的过程。戒道仪式既是一个从民到官的转变,又是一个从人到仙的转变,既是弟子通过诵经和接受考验而"考中状元、入朝为官"的过程,又是通过运作身体、交合阴阳、孕育生产而转化成为"道子"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