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湖北武汉蛇山西端黄鹄矶头的黄鹤楼之所以能成为天下名楼,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与植根于道家道教的仙人传说、道教的推动存在密切关系。在黄鹤楼千年的历史上,当它由军事瞭望楼转型为观赏、游览型楼宇时,道士便进入日常管理,并在背后成为黄鹤楼文化的推手之一。而自建楼之后便盛传的仙人传说则赋予了黄鹤楼缥缈动人的美感,把黄鹤楼巧夺天宫之美与道教神仙的神异事迹相融合,将它的自然美提高为艺术美,给黄鹤楼增辉添色,激发人们无边的想象,给人极大的享受。道家、道教与高楼从来都有不解之缘。浪漫的神仙传说是黄鹤楼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黄鹤楼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为武汉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并称“江南三大楼阁”。它临江负险,风格独异,素享有“天下绝景”之誉。历史上的黄鹤楼屡建屡毁,最后一次焚于清光绪十年(公元 1884年)。1985年6月,经五年建设,黄鹤楼改写了百年以来有“名”无“实”的历史。每年接待数百万中外游客,是武汉乃至湖北重要的文化窗口。黄鹤楼从北宋至解放后五十年代,一直为道教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流传许多仙话及圣迹。 一、名目繁多——黄鹤楼寻根 黄鹤楼坐落于蛇山西隅处。隔江与龟山相望。据考证,蛇山原称黄鹄…  相似文献   

3.
黄鹤楼为武汉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并称"江南三大楼阁".它临江负险,风格独异,素享有"天下绝景"之誉.历史上的黄鹤楼屡建屡毁,最后一次焚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1985年6月,经五年建设,黄鹤楼改写了百年以来有"名"无"实"的历史.每年接待数百万中外游客,是武汉乃至湖北重要的文化窗口.黄鹤楼从北宋至解放后五十年代,一直为道教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流传许多仙话及圣迹.  相似文献   

4.
楹联,亦名“楹帖”,俗称“对联”、“联语”,是一种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独特形式,也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情并茂的文学艺术。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灿烂奇葩。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圣地和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不少高僧大德、文人学士、  相似文献   

5.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圣贤文化,圣贤文化是一种智慧型文化。智慧型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超越了知识层面,是一种深层次、高境界的文化,但正因如此,也容易造成人们对其理解和解读上的困难。人们要么将其作知识化理解,难以涉及其智慧深意;要么将其神秘化,难以涉及其精神实质。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智慧性特点和精神实质的分析,来说明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悄悄到来的基督教话语体系今天,一种全新的话语霸权已悄悄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这是一种流行而时髦的思潮,它试图在中国今天出现的诸多问题中,抽象出这样一种结论,中国引进西方现代一切思想成果都是不够的, 还得引进其文化,这文化不是别的,是基督教信仰。这种观点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母体,没有基督教无法孕育出今天的西方文明,而不引进母体,便无法引进产儿。它来的比以往的任何话语体系都更有渗透性, ——法学家们在讨论宪政时反复强调基督教对宪政的重要性:自由主义者们极力论证没有基督教的基础,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主义,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而经济学家也开始强调,没有基督教,甚至市  相似文献   

7.
吴容锡韩 《法音》2010,(9):32-32,33-36
<正>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就不断创新着自己的形式与内容。佛教深知,如果它失去了创造之主体性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在中土扎下根来,更不可能延续到现代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里,佛教是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医院文化?杨青医院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卫生事业文化的主体部分。医院文化是一个既新鲜而又古老的概念。说它新鲜,是因为近年来才有此种提法;说它古老,是因为医学自古就与文化密不可分。一、医院文化的概念与内涵目前关于医院文化的概念、内涵的理论概...  相似文献   

9.
<正> 文学从来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任何民族文学的基本品格都无一例外地为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所规定。如果说孔子的思想熔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话,那么,它同时也就以巨大的力量塑造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性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认为,不理解孔子,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层涵蕴。孔子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论列,只拟择其要者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山水画,它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史,是每代画家们用笔墨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对万物的写照,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生活阅历,是对笔墨认识的一种展示。它是中国画语言的表现手法中的主体,是绘画学精神的体现。笔墨吸自然万物之灵性,承载文化历史之传承。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画种之一,它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面貌。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绘画画在陶器上。秦汉,宫殿壁画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至今仍积淀在中国人意识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时代性而言,乃是一种前资本主义文化,它大致与文艺复兴前的欧洲文化相当。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都是在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出现的。这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整整落后一个时代,它缺少文艺复兴后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要认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首先我们必须对当代世界的两种基本的文化追寻倾向有一义理上的把握.一是国际性的文化交融的倾向,二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寻根倾向.这两种倾向恰是我们近二十年来的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就是我们文化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个又一个“西方文化热”和中国文化热.”无疑,这两种文化追寻倾向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有着它的十分深刻的现实政治经济变迁的背景条件.然而,它又是“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这两种带有世界性的文化倾向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因而具有更为广泛的文化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革命的压力下,文化会产生一种应激性的变形与复原,它有一种自在的逻辑,当它与外在的社会逻辑相叠加,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基于这种思路,本文考察了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逻辑、文化的逻辑,以及二者的重叠——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文化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包含了:革命的情感化与审美的理想主义,形式感与美感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意识形态";文化的机制化与意识形态的"审美化";传统在革命中的"变形"与"坚持",以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风格而被接受等。  相似文献   

14.
如果将养生文化现象置入广阔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考查,我们便不能不承认,它是一个基本自成系统的哲学思想、理论模式和实践方法的文化体系。这样一种文化体系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发生成长。就养生文化的发展与影响,以及对养生研究的重视来说,大概除了中国的医家之外,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同道家(包括道教)相媲美。纵观中国早期文化结构,先秦是多种思想文化的并存争鸣;秦汉以降则逐渐在封建大一统专制前提下形成儒道互补,东汉以来,佛教流行、又渐演为儒、道、释三家并存互补这一主体文化结构。养生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文化,所以能经历几千年风云诡谲。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一种造型艺术,那么造型艺术的象征意义就成了这个艺术品要表达的主要精神内涵。中国封建建筑是世界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谈城市建筑的象征意义,不可避免的要谈一谈中国封建建筑。封建文化通过建筑这种载体传达室着它的一些理念,建筑是封建文化的一种具向表达方式。西方建筑的象征意义和东西的表现形式不太一样,它们是利用建筑物本身的造型来表达自己的一些主题和思想。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文人笔下的河州回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州(今称临夏)之称谓远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已见于史,而到清代中叶以后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到了民国时期,河州之名远播西北,影响到全国回族社会,及至海外穆斯林中。时至今日,知道河州之名的远比它历史上曾有过的名称———罕、导河为多,特别是在这块土地的辖境外。河州的魅力在何处,恐怕不能不谈到这里形成的回族文化。河州回族文化是中国回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属回族聚居区地域性文化的范畴,这种回族社区文化是在回族文化同一性制约的大前提下,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表现的。它既有回族文化的一般属性,又有其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黄鹤楼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关黄鹤楼的传说历代相传,脍炙人口。经过千百年的流变,传说中那跨鹤飞升的缥缈神仙并非始终如一,而贯穿于流变之中的正是民间的道教神仙信仰。黄鹤楼神仙的变化正体现出道教神仙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扩张过程。  相似文献   

18.
打击,似晴天霹雳,排山倒海,锐不可挡。它试图吞噬一切,同时又在创造一切;它使人呆若木鸡,又使人顷刻猛醒;它使人脆弱,又使人坚强;它既能使一个人彻底垮掉,也能使一个人顶天立地;既能使一个人最终毁灭,也能使一个人获得新生。它泯灭了懦弱者的勇气,点燃了坚强者的圣火;它耗尽了懦夫的信心,增强了勇士的斗志;它是强者的推进剂,是弱者的致命点。  因此,打击看似无情实有情。两种结果,全看你如何去理解和面对。  不堪一击,恰恰证明了打击的无情性。因为史有记载当年项羽因受不起兵败打击而刎颈自杀。  “击”人奋起,…  相似文献   

19.
王晓升 《哲学动态》2007,1(11):3-11
在很长时间内,文化仅仅被看做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文化又被不少人看做是可以出售的商品,并名之为要产业化、市场化。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文化领域呢?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于重新厘清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对于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文化研究中的两个思路的批判不能正确地理解文化领域的性质和特点,就不能有正确的文化观。《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一文(下称“新文化观”)的作者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的心灵而影响整个人…  相似文献   

20.
一《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是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的新成果,今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泽洪教授是四川大学哲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在此书之前,他已经撰写了《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