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打尘劳"是全真道发展进入兴盛时期的一种重要的修行制度,属于全真道教风行的一种心性修炼方式1。王恽之《提点彰德路道教事寂然子霍君道行碣铭并序》有言:"全真家禁睡眠,谓之消阴魔,服勤苦而曰打尘劳,以折其强梗骄吝之气。"2"打尘劳"对于全真道士的修行和教门风气的彰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佛教根本的修行观主要是围绕着一心展开,了达一心,也就是觉悟了"本性清净、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成佛,所以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由于描述本心的文字有所不同,所以应当按照佛陀所说的理论来阐释真心的修行观,而真心的异名都由"真心"统一起来。《宗镜录》中的真心修行观强调在"以心为真心、清净心"的基础上进行阐述,而真心修证观则强调从"顿悟渐修"到"顿渐圆修"的自修方法,借用"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中的"知"从自悟的原则来进行描述,可以看到,延寿的修行观也与解脱观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秦萌 《法音》2022,(5):21-28
<正>一、前言清规是寺院的组织、管理章程和僧众修行、生活的轨范,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寺院创建和实行的僧制。慧能大师之后,禅宗日益兴盛,独立的、专门的禅宗寺院开始形成。为建立与禅宗修行方式相适应的寺院管理与僧众共住共修制度,营造和合增上、专心办道的修行环境,唐百丈怀海禅师依据戒律精神和禅宗修行宗旨,结合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首创丛林清规,即《禅门规式》,后世将其称为“百丈清规”。由唐至元,百丈禅师所创“古清规”,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从古至今就有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来此创宗立派,弘法利生,因而形成了"诸宗竞秀,汉藏并存"的局面。时至今日,五台山除藏传佛教外,华严、禅、律、唯识、天台等宗派,都以净土为归。目前,五台山有许多寺院专修净土宗,特别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基本上都有修行净土宗的僧人,充分说明五台山净土宗十分兴盛。  相似文献   

5.
回家的感觉     
过年过节要回家,双休假日要回家,劳作之后要回家,有事无事都要回家。回家的情调人人有,只不过有人写在脸上,有人写在心上;回家的歌儿个个唱,只不过有人唱在口中,有人唱在心中。  相似文献   

6.
纯祥 《法音》2008,(1):40-41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出家人的修学生活也丰富了起来。2007年9月10日至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赴韩国修行生活体验。中韩日三国佛教界互派修行体验僧,是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确定的项目之一,本次是中国僧人第五次组团赴韩国进行修行体验。全团由江西、广东、湖北、四川四省共37位青年僧人组成,以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副主任普正法师为团长。韩国承办此次活动的是曹溪宗及其所属五大丛林之一——全罗南道古佛丛林白羊寺。我们乘飞机于9月10日从北京到首尔,然后坐大巴于当晚抵达寺院,于禅堂中止住。  相似文献   

7.
康拉德的"丛林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并没有把"丛林"中的原居民当作主要描写对象,而是将"丛林"中的西方人放置在了作品的中心,成为了主人公。"丛林中的西方人"也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系列。在《诺斯托罗莫》中,康拉德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种物欲与人性纠葛在一起的悲剧。诺斯托罗莫的悲剧所包含的,不仅有对物欲巨大破坏力的揭示,也有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在"丛林"的背景下,物欲对人的诱惑和人性受到的考验都显示出与西方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状态,借助这种"异质"条件所产生的放大作用,人们可以对物欲与人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8)
<正>汉传佛教寺院教育也称"丛林教育","丛林"的含义一方面指寺院制定清规戒律,使修行生活井然有序,一方面指寺院常居环境清幽的山林之中,远离喧嚣人境。汉传佛教寺院教育的汉化程度非常高,在建筑、服饰、法器等方面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在教育思想上则与儒、道相互融摄。到今日,可以说寺院是中华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寺院得以恢复重建,但大多以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9.
美国及北约的导弹炸毁我国驻南大使馆,三位中国英雄血洒南国,引起全国人民的激愤,示威游行中见僧伽队伍,香港有人议论,怎么出家人也卷入是非?况且是见血的事,抗争的事,激烈的事,如何契佛法,契戒律,契修行?恐怕一些居士及出家人都有此疑问。《佛教文化》约笔者行文,谈点看法,与大家商榷。佛法不离世间,但世间法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者,独善其身;大道理者,兼善天下。但小大不二,因小能见大,大又摄小。如出家人常说,生死事大,这是就个人修行言;但同样生死事小,这是就家国言、天下言、佛法言。一座寺院,有低眉菩萨,又有怒目金刚,低眉菩萨感…  相似文献   

10.
丛林,通指禅宗寺院,所以也叫禅林。又以芳香之梅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也称之为旃檀林。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之际,大放异彩,丛林制度在此一时期亦应运而生,于是就有马祖设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释尊创立佛教后,凡是正式出家的弟子们都必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断家室之累。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比  相似文献   

11.
"修行"是一种实践活动。道教所谓"修行"说到底就是"修道",力图通过伦理道德实践和养生技术手段来调理身心,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讲,道教修行也可称为"大道修行"。  相似文献   

12.
珍惜今天     
一位智者说:“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一个——它们就是今天。”人的岁月不如说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组成的。对每一个今天的荒废其实就是荒废生命。佛教常常言及的“活在当下”,就是让人常常活在今天。在修行上,佛教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说:修行不是等着去上殿,等着到禅堂打坐,等着去念经。修行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的工作、生活。只有把握了这个方法,真正能够做到时时觉照、念念自知,我们才不会空过。其实不只是修行,做任何事都应从当下,从今天做起的;等待,永远是一种空想,一种妄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18,(10):37-39
普陀山现已修建开放的佛教寺院有50多处,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以下简称“佛协”)和寺院僧团两套组织构成了整体寺院群。佛协是管理服务实体,僧团是宗教修行组织。这样的组织定位,既符合现代社会团体管理要求,又继承了传统佛教丛林管理模式。全山寺院(单位)功能与定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方明《淮南子·览冥训》:"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远之则迩,近之则远。"高诱注曰:"革之质,象道;韦之质,象德。欲去远之,道反在人侧;欲以事求之,去人已远也。无事者,近人,有事者远人。"《淮南子》的这个命题及其命题含有的哲学思...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及北约的导弹炸毁我国驻南大使馆,三位中国英雄血洒南国,引起全国人民的激愤。示威游行中见僧伽队伍,香港有人议论,怎么出家人也卷人是非?况且是见血的事,抗争的事,激烈的事,如何契佛法、契戒律、契修行?恐怕一些居士及出家人都有些疑问。《法音》约笔者行文...  相似文献   

16.
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需把握好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修行就是修心,是在我们内心努力;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外在的条件,必须依靠师友,才能走得上去。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内心的修持,  相似文献   

17.
"不二"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维摩诘经》与《坛经》都非常全面地贯彻了"不二"思想。《坛经》"自心与净土不二"的净土观、"空有不住"的修行观念、"不拘形式与处所"之禅修观,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同时,《坛经》"定慧不二"的修行思想及"无修之修"的修行方法,又进一步发展了《维摩诘经》的"不二"修行观。另外,《坛经》"以心为本"的本体论,会通般若性空之学,与《维摩诘经》的"以空为本"亦有相通之处。总之,《坛经》受到了《维摩诘经》"不二"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不二"思想。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4)
正寺院,作为佛教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它是僧众的修行道场,也是对外的弘法平台。所以,个人认为寺院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内修外弘"的正务上。因为,"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萨必备的精神;"内修外弘"是每个僧众的本分与使命,  相似文献   

19.
正有句话叫"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所谓人间事,无非就是张家长李家短、你恩我怨、流言蜚语甚至那些捕风捉影的是是非非。可是,谁要是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他就是君子、圣人。有人说,我不做君子、圣人,那我就可以说说了。那也不行。我们常说祸从口出,很多时候,一不小心,你的一句话就可能带来一场很大的麻烦。  相似文献   

20.
所谓禅师的悟道因缘,在这里是指促使一位久经修行的禅师开悟的那一种增上缘。禅门的修学,有时历尽千辛万苦而不悟,而最终却因为某种特殊的因缘际会,便一下子叩启了禅师的智慧之门,使他们洞察了人生与宇宙的真谛。这在得道的禅者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过这样一种修学体验。因此,我们研究禅者的悟道因缘,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对禅悟作一些了解,或许对禅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今综括禅师们的悟道因缘,略作分类,稍加评述,略陈如下。一、于言下即得在丛林中,颇有一些上根利器,他们因为具有超凡的悟性,所以,经名师一指点,当下便彻了心疑,洞见玄奥。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