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教是在东汉顺帝年间形成的一个重人贵生的宗教,先秦老庄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学说是其教义和修行理论的主要支柱。纵观道教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古老的道教虽然没有直接对生态问题进行过专门性的探讨,但从其理智妥善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形成的环境潜意识中,人们惊讶地发现,长期受到忽视的道教文化中却蕴含着极其广博而又深刻的生态智慧。一、道生万物的平等观。道教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产物,道性无差别地遍布于任何事物中。《太平经》云:“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无能子·圣过》也说:“人者,…  相似文献   

2.
道教人生观与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全球性的环境恶化问题进行反思时,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的问题,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问题。正是那种向外索求式的、以满足各种欲望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在生活方式上来一...  相似文献   

3.
道教生态智慧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本文分析了道教关于“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自然无为与顺应物性以及贵生戒杀等思想,揭示了其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并叙述了道教戒律中关于保护环境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在尊重国民多元信仰的基础上,新加坡道教总会一直致力于倡导、推广环保理念,实践环保措施。在环保事业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减少污染,利用便捷的传媒方式宣传环保等等。新加坡道教总会力求为民众创造精神家园的同时,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  相似文献   

5.
6.
道教文化精深、玄奥、通达,具有纳百川而容藏万有,处低下而利育群类,慈俭而不为天下先的胸怀。其生态理念具体表现在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以“顺乎自然”为特征的伦理目标,以“自然无为”为原则的生态实践之中。三者合为宁静恬淡、清静素朴、柔弱不争的和谐境界,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一、道教的生态理念(一)道法自然、生生不息道教生态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自然“。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人的活动也应按自然规律进行,即《阴符经》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与自然暗暗相合。道教认为,宇宙间天地人物、飞禽走兽、草木昆虫…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卡、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凤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熊铁基等14位嘉宾做主题发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龙虎山道教协会副会长曾广亮主持了本场分论坛,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吕锡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魏德东对发言进行了点评。倡议启动《中华道藏》续修工程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卡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召开全国性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会,意义重大。首先,从国家层面,说明国家已经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其次,从社会层面,生态环境已经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全社会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最终需要依靠行动与实践。实践不仅能够将想法与现实的条件相结合而产生真实的效应,而且对于人的认识会有所改善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实践,应该向何处“讨教”?无须舍近求远,中华传统文化中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朱熹园中所言,“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儒释道三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三家的生态实践具有共同的特性所在,值得深入研究与评析。  相似文献   

10.
近日,由詹石窗教授主撰、长达51万余字的<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一书终于通过东方出版社而呈现于众多读者面前,此书一出版便受到了各类读者群体的重视,这里面固然有近期国学热的促动之因,更可能与大家对自身的生命健康十分关注和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自然保护角度来说,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生态自然保护区,环境秀美,生长、繁衍着大量的生物种类。而身居其境的历代修道者也始终关心着山山水水、动物植物的保护,从而为今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生态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王康 《中国宗教》2022,(8):50-51
<正>一、道教戒律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很多道教戒律中都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及戒杀动物、植物的戒文。由于道教戒律繁多,在此就以道教戒律中规模较大、内容较全的《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和《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为例,对其中有关生态文明的戒文进行阐述。(一)《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形成于东汉的《老子想尔注》之后,东晋之前。  相似文献   

13.
道教的生态观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一、生态系统和谐美道教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这个“道”产生的。这个“道”,即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1…  相似文献   

14.
丁常云 《中国道教》2011,(5):29-33,44
当今世界,社会高速发展,经济空前繁荣,人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过度消费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究其原因,这些问题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对于此论断,学界虽有不同见解,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说明了道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影响.而道教的"贵生"思想,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最为直接和最有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与生态的关系即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召开有多次会议、办起了刊物和培训,1996-1998年期间在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举办了十几场宗教与生态的研讨会,出席的600多名代表中有宗教学家、科学家、伦理学家、性别研究学者、经济学家、公共政策制定者等,围绕佛教、儒家、道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神道教等宗教与生态的关系展开讨论.《道教与生态》论文集就是这些系列会议的成果之一.在当代西方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中,道教和生态常被当作天然的伙伴,道教也因此在西方越来越有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环境伦理学》等重要刊物中均有专题文章讨论道教与生态的关系,也有《亚洲传统思想中的自然:环境哲学论文》等著作梳理道教的生态智慧.而《道教与生态》论文集则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该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全书收录美国、欧洲、加拿大、中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学者的文章20多篇,分"提出问题"、"道教典籍的生态意隐"、"文化背景中的道教与生态"、"走向道教环境哲学"、"当代道教实践对生态的关注"五个部分,对道教能否有助于生态学、在哪些方面能促进或影响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道教生命观指出,生命来源于衍生万物的大道,生命理想的归宿则是再次回归于无始无终的大道,因为个体生命只有在超越有限的羁绊中才能获得永恒的意义。然而事违人愿,人类脆弱的生命却始终难以摆脱死亡的威胁。道教的人生观就是在解读人生的生死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深受道教生命观的影响。具体而言,道教的人生观主要是针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所存在的与生具有的脆弱性,为无助的人生提供满意的承诺及终极的关怀。道教认为,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使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大道合一。“生道合一”既是道教完美…  相似文献   

18.
试析道教无为而治与生态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4,10(4):45-50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逐渐与政治结合,形成生态政治,推动着生态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生态化,以提高国家、政府、群众、个体在政治纬度上对解决生态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切度,在欧美各国形成了以生态原则为基础的绿党组织.我国的生态与政治关系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在生态政治理论探索中,我们不仅要参照西方,也应在传统文化中发掘与生态政治有关的思想,对之加以重新阐发,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政治思想.道教天人合一、无为而治、以民为本、身国同治和非兵等政治思想与今天的生态政治既有共同之处,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生态政治理论的丰富和环境治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教宫观历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生态保护功能的发挥,由道教宫观自身的特性所决定。试述如下三点:首先,道教宫观是道教徒供奉、祭祀神明,修真养性的场  相似文献   

20.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召开全国性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会,意义重大。首先,从国家层面,说明国家已经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其次,从社会层面,生态环境已经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全社会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