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道教》2007,(3):4-4
道通天地,德普人间。东方先哲,深悟道德经之奥义;西洋前贤,盛赞五千文之远瞻。当今之世,和平与冲突同在,欢乐与苦难并存。自见、  相似文献   

2.
寓言两则     
正勤奋之神与懒惰之鬼传说盘古开天地之时,勤奋之神在世间遇到了懒惰之鬼。勤奋之神对懒惰之鬼问道:"你是谁?你怎么看起来愁眉苦脸、灰心丧气、疲惫不堪,一副倒霉相呢?"懒惰之鬼说道:"我是懒惰之鬼,天生一副倒霉相,我一来到天地世间,就给天地世间的万事万物带来了失败、灾难与不幸,万事万物都讨厌我远离我,我每天心情纠结,总是愁眉苦脸、灰心丧气、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3.
陈壁生 《哲学动态》2023,(10):66-75
“天地之心”是《礼记》与《周易》中的一个概念。唐文明在近期的一系列论文中证明,天地之“心”是一个最高的主宰者,能够创生天地。吴飞反驳了唐文明的观点。回到经典中,详细考察经典中的“天地之心”,可以发现,在气论的背景中,天地之心是指人在天地之中的地位,即人得天地之气最清,所以贵于万物。在传统思想中,圣人德合天地,圣人之“心”,便是“天地之心”的体现。同时,圣人制作六经,使人贵于万物,而又敬畏天道,合于自然。在中国文明史上,正是因为“六经”的尊崇地位,中国文明始终在不断重新理解自然,并且在不断保持一种超越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张力中前进。  相似文献   

4.
古人常以天、地、人并列,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可以沟通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要对天地人有一系统的认识,必须将三者看做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互为缘分,相互牵连。首先,天地人是自然的一切。天、地、人各有所道,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要尊敬和爱护天地,对天地怀有一颗敬畏和信仰之心,安守本分,奉行天理、恪守自然之法则。其次,天地人是人本的一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再次,天地人是心外的一切。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是有因果的,我们要去体悟这种因果,不能盲目的将责任推于外界。最后,天地人是心内的一切。天地人应与我的心结合起来。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人类是我心里的人类,一切都是与我相关的,大家彼此因缘共同而产生了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从中医入画,初衷是对我祖父的眷恋,他博学、宽厚,为人医病。他的品格与精神渗入我的血脉之中,是我童年时期心灵的体验,家学的滋养使我体悟到了中医学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中医学经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精神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国画大师黄宾虹谈到绘画艺术:“天地之间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讲的都是阴阳平衡之道。在精神的层面,无论是医学还是艺术,那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是相通的。在画中,我借用中医古籍残页的拆解、…  相似文献   

6.
《文言传》为何以“文言”名篇,历代学者论述各异。陈鼓应“文”本于“天地之文”的观点颇有启发性,但过于简略。“天地之文”是“文言”之“文”取义所本。《易》中有天地之文,亦有人文。天地之文即天地生物、成物之象,人文是圣王法天牧民,使天地生机昌茂、万有和谐有序之象。《文言传》以“文德”贯通天地之文与人文、天地之道与人道。“文德”即易道生生之德,其所反映的深层精神品质即“仁”。乾坤二卦作为生生之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生生之易道、天人贯通之“文德”,故阐释乾坤二卦德义之辞题曰“文言”。  相似文献   

7.
天地君亲师,我乃唯物者,共和国奋民,爹妈养活我,秀师教育我,旧德不可取,问君爱何人?古人之大礼。当不敬天地。与君原对立。那是应该的。于彼尽奋职。新德勿拘泥。我爱我自己。无题(讽刺诗)@马良~~  相似文献   

8.
庄惠之辨     
本文以"言""物""道"为措思纽结,系统考察了惠施之"琦辞"与庄子之"卮言"、惠施之"历物"与庄子之"齐物"、惠施之"合同异"以"泛爱"与庄子之"因自然"以"逍遥"的缘契与分野,就此对庄子与惠施的学术旨归作了不失深度的抉示。文中指出:惠施所谓"泛爱万物,天地一体"酷似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然而前者终是把天地万物纳入名辩之人文,后者却将"我"与天地万物浑化于渊默之自然——这是庄惠之学终究大异其致的要谛所在。  相似文献   

9.
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的限制,但人的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的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的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相似文献   

10.
胡瑗性善论的特色是在肯定人皆禀有“五常之性”的同时,又认为圣人所禀为“天地之全性”,弘扬“仁义”并把它落实于现实中也就率先成了圣人的使命与义务。但这并不是说禀有“善性”量较少的普通士人就可对此置之度外。在胡瑗看来,培育并推行“仁义”不仅是士人一生的志向,还是价值的终极追求。胡瑗对“天地”是否可以“道德”论之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受道家的影响,认为人与天地不同,天地不仁而人则有仁;其二,继承了《易传》《春秋繁露》的看法,认为天地有仁,圣人亦有仁。此中的“仁”与“不仁”之抵牾充分说明了胡瑗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善与伦常是刘咸炘《内书》诸篇涉及较多的两个重要主题,两者在理解传统与反思现代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刘咸炘基于天地生生之自然阐明善,明确善为人的本性,来自于天地生物之德,又参照天地分合之道,阐明伦常以天地为典范,为人群之根基.从刘咸炘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他是朱子理学传统的继承者和阐发者;另一方面,正是通过对理学传统的...  相似文献   

12.
意境作为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在中国山水画中,已成为衡量一幅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追溯意境论的渊源,应当起自《庄子》,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给意境论的“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其次,“境”的概念源出自“庄子”,初文无“境”字,原文为“竟”。许慎解释说:“乐曲尽为竟”。段玉裁注云:“曲之所止也,引伸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界”与“竟”同义。(1)之后,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  相似文献   

13.
"生生之谓易"既是哲学家对宇宙相状的揭示,也是"易"本身的性质。从"天地之大德日生"到"易简"之善和"复其见天地之心",贯穿的都是同一个"生"意。理学继承前人又广加扩展,天地生物之心既是静与动的综合集成,又是天地生物与仁德流行的统一。从静体到动用,从"动之端"到"动之机",现象存在虽有生死显微,"生"之理却通贯不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和谐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对和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个研究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一个部分,对此进行发掘、整理、再认识;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对它作出了新的界定和认识。较早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研究和谐是张文《“和”——儒学的最高境界》,该文认为,儒学所谓的“和”,是以和谐为核心的综合性概念,它包含了差分、冲突、融突、整合四个不同要素。并认为,儒学之“和”包括四个层面,即人与己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天地之和,其价值终端为与己和乐、与人和处、与社会和融、与天…  相似文献   

15.
儒家生态思想大体上可以从生态存在论、生态价值论两方面论述:(1)儒家生态存在论是一种有机生成论,它将天地创生万物的过程视作创生生命的过程。儒家还从天地创生万物高度考察天人关系,强调人应承继天地"生生之德",发挥自身"赞天地之化育"的功用;(2)儒家生态价值论强调人的主体性价值,并从天人关系高度阐释人"成己成物""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儒家重视德性修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主张通过德性修养,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儒家主张"等差之爱",即对人与万物施以不同的关爱,其中亦体现了对于人与自然万物不同价值的认识。儒家生态环保实践大体上包括生态德性修养实践与社会政治层面的生态治理实践。(1)儒家重视生态德性修养实践,阐述了"至诚→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的德性修养路径;(2)生态治理实践方面,儒家强调以礼义治理天下,其祭祀礼仪中包含有祭祀山川动植物之礼,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籍田礼、蚕桑礼等等;此外,儒家还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禁令。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下上若"祈祷占辞与天地相交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占辞中屡次出现“下上若,授我佑”祈祷套语,其“下上”应非指某具体的自然神或祖先,而是将充满百神百祇之“天地”当作祈祷对象。不过商王祈祷“下上若”的重点不在笼括祭祀上下所有的神祇,而在祈求天地交互,以上下共同授佑,来保障王事的成功。从字体的书写来看,早期的“下上”写法明显构成互相交接闭合的图案,若换次序作“上下”。则明显可见上下互相分隔的图案,这其中有着重要的象形意义之差别。在中国先民核心的传统中,《周易·泰卦》的结构正好用下上般的逆序来表达天地交通。除此之外,传说殷人的易法《归藏》,其卦序也为坤乾或可谓“下上”。甲骨文所用的“下上若,授我佑”祈祷套语之意义就是商王祈求获得“泰”之状态,因而刻辞中采用下者在上而上者在下的排位。  相似文献   

17.
呻吟的父爱     
你一天天地长大了,我不想让你为我活着为我创造你的价值,正如我不能按照你爷爷设计度过我的一生一样,你是你自己的,我和你母亲只有生养你的义务,没有主宰你的权力。天地之大,人生是短暂的,你选择的可能很多,每个人能实现的又少得可怜。我的希望是在有可能通过努力获得的时候不要放过,因主观努力不够而丢掉了,会终生遗憾的。  相似文献   

18.
尽管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很不同的,但却并不必然就是冲突的.中国文化中的大部分因素是中立的.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真善美部分,与基督教的真善美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部分与全体、分有与拥有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有上帝普遍的启示,是福音的种子可以生长的沃土. 使徒保罗曾说:“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相似文献   

19.
"在服侍中遇见冲突的挑战,正表明上帝要熬炼你成为合用之器!"——一位资深牧者如此说某次笔者遇到一教会负责同工,在谈到教会冲突矛盾时,他长叹一声说:"算了,在教会还是同工少点好!"他见我很纳闷,就继续道:"单打独斗,我最多是累死!但若人多不同心,会把我活活气死。累真的累不死,气真的会气死!"听得出,这位负责同工在处理教会冲突时已伤得不轻。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