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随同整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共经历了六个阶段,包括:早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人的运用和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推动爱国反帝运动、开展反迷信斗争;改革开放初期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唯物论(包括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科教兴国战略时期,要求共产党员坚持和宣传无神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突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神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佛教从一开始就反对婆罗门教的有神论。佛教的无神论思想主要有四个:一是反对如自在天或梵天这样的创世神,二是反对灵魂不灭,三是主张佛、菩萨也不是实有,四是主张人世间的祸福由人自身的行为决定。佛教在破斥有神论时运用的理性主义哲学思维,使它非常不同于如基督教那样、将信仰放在理性之前的有神论宗教。尽管佛教的无神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的无神论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考虑到佛教产生于2500年前科学还远未发展起来的年代,所以佛教朴素的无神论倾向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3.
近代西方无神论的形态经过自然神论和泛神论,最后达到唯物主义的战斗无神论,这也是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发展的基本过程。18世纪法国无神论成为彻底的无神论,在自然观上达到真正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哲学上提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重的思想,并初步具有辩证法的特征,在历史观方面显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这些特点使以18世纪法国无神论为代表的西方无神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重人远神的思想理念足以开出一种真实而坚定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而这种理性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则是一贯而绝对的无神论精神之根源与本质。孔子的思想虽然与有神论观点并不构成直接而公开的对立,但由他所阐述和发扬的思想传统,本质上属于一种无神论的思维方式。遵循这种传统,根本容不下一个外在于人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存在,因而儒学按其本质来说必然要与宗教有神论分道扬镳。今天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必须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这一主流品质有正确的认知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佛教从一开始就反对婆罗门教的有神论。佛教的无神论思想主要有四个:一是反对如自在天或梵天这样的创世神,二是反对灵魂不灭,三是主张佛、菩萨也不是实有,四是主张人世间的祸福由人自身的行为决定。佛教在破斥有神论时运用的理性主义哲学思维,使它非常不同于如基督教那样、将信仰放在理性之前的有神论宗教。尽管佛教的无神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的无神论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考虑到佛教产生于2500年前科学还远未发展起来的年代,所以佛教朴素的无神论倾向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法律依据、理论基础、客观根据和根本出发点来说,开展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同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都是一致的。深入理解这种统一需要弄清宗教与宗教意识形态的关系、宗教意识形态与有神论的关系、无神论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统一要经过自觉的努力。开展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必须自觉遵守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无神论需要克服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误读。不能把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当成共产党员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不能把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当成积极发展宗教;理解宗教的群众性不能忘记对不信教群众宣传无神论的责任,理解宗教的长期性不能忘记宗教长期存在过程中的变动性。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中国穆斯林遵循伊斯兰教“信道而行善”的教义,积极开展兴学襄教、济贫助困、赈灾纾难、施医给药等方面的慈善活动,而教派门宦制度的形成也与中国伊斯兰教慈善事业的兴起密切关联.这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各穆斯林民族的凝聚力,维护了穆斯林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穆斯林社会的近代变迁.由于近代中国伊斯兰慈善事业的善款主要源于天课及穆斯林乐捐,且各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其社会影响仍较微弱.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现代宗教学背景下的宗教概念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宗教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既具备西方文化特质,又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特征的中国化的宗教概念。中国近代宗教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事件,而是中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是传统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挣扎和变革,是西方文明在传统环境中的妥协和调适,是传统中国社会接受西方观念制度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宗教观念的形成以儒教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变迁为切入点,最终落脚于对以中国佛教为主要样本的中国宗教形式的考察。特殊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宗教概念具有超学术层面的价值取向,其形成对近现代儒释二教及其他中国传统宗教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清末之时,国家内外交困,朝廷昏庸腐朽积重难返,佛教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败困顿之中。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一些佛教界精英人士,由于因缘际会得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杨仁山居士为代表,积极开展佛教民间外交活动,致力于构筑世界佛教事业,革新佛教;给国内佛教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也将近代中国佛教推向了世界舞台,期冀中国佛教能够与社会改革的现实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1]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近代哲学的主线、内容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中,有这样几类哲学思想:封建统治阶级的传统正宗哲学、开明地主阶级的哲学和资产阶级哲学。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的哲学思想体系,仍属旧学范围,无论形式或內容都未超出传统经学的藩篱;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思想家洪秀全、洪仁玕在哲学上无甚建树,也未形成一个哲学体系;封建主义正宗哲学更没有什么新鲜的东  相似文献   

11.
<正>本期刊载的文章,大多选自去年底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无神论学会年会的论文。这些论文涉及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自然,与会学者所代表的学术领域和理论水平,也都有新的扩大和提高。这种状况说明,在学术界,有更多的人理解和赞成科  相似文献   

12.
无神论是从哲学上否定神的客观实在性,而不以否定宗教的客观功能为使命。以为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充当反宗教政治工具的看法是对无神论作用、定位的夸大和意义理解的窄化。如果能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延长线上去设置无神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坐标,我们将重新审视如何建构一条无神论研究与宣传教育的中国路径,同时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开辟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表现在:1、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推进了人的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转向。主体要认识和把握客体,就必须从两者的关系存在出发,而不能仅仅从两者的实体性存在出发;2、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对立日益深化,资产阶级及其国家机器采取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兰夫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多民族的特殊国情出发,特别是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以丰富的智慧、敏锐的洞察力和伟大的气魄,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功解决了许多复杂的宗教问题,创造了丰富的宗教工作经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这种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其宗教思想与实践的以"三性论"为基础、以辩证法为统领、以信仰自由为原则等三个基本特征上。  相似文献   

15.
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无神论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党中央已经下发一系列文件,要求在大学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当前我国大学校园中有神论发展迅猛,而大学教育中科学无神论教育十分匮乏,表现为宗教知识通识课不足,有的还缺乏无神论的立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内容太少,且收效甚微;科学文化类课程基本无相关内容,无神论教育难以凸显;校园文化充斥大量有神论内容,难觅科学无神论的踪影。要在大学加强科学无神论的教育,首先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包括开设专门的科学无神论课程,在已有的课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开设专题讲座等等。此外,还应当拓展多种途径,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和增强科学无神论思想等。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和《科学与无神论》年度发展规划会在马研院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科学与无神论》主编龚云研究员主持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科院马研院、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央统战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指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哲学思潮的主流是资产阶级的哲学(“新学”)运动,它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没落这样的过程。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具有两面性。本文就此作些论述,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公共道德建设是目前社会上议论很多的话题,而这个话题又强烈地牵动着有神论和无 神论的敏感神经。自从数百年前开始实行政教分离,有神论逐步退出政治舞台前后,科学、 哲学、文学、艺术,也都先后从有神论的控制之下独立出来。有神论对于社会思想和社会 生活的影响,大体可以用道路越走越不宽广来形容。在这种情况下,有神论方面所能紧紧 抓住的领域,大约也就是道德建设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中国化实践,就是结合中国人的传统信仰,积极主动回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引导民众的信仰取向,引导民众自由和全面发展,过幸福的生活。文章立足中国传统信仰的具体实际,阐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的实践前提,分析其中国化实践中面临的挑战,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20.
只有确证和阐明中国无神论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表征,才能使中国无神论彰显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重"明心性"的价值取向和主"一天人"的思维方式皆是以"无神"为其本质特征的。"无神"是符合人性地对待且是幸福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欲共同昭示的精神。无神论最终指向的乃是——"真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