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耳根的清静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古人真有耳福啊。  相似文献   

2.
正新侨饭店,我以前已住过两次。1959年4月"政协"开会,我住过十几天。1961年十一月,"道协"开会,我在491号住过半个月。这次"政协"开会,我在256号,住了一个月,时间算是最长久了。本处服务员,很注意清洁卫生,每天必做。言语态度,也很和气。对于老年客人,更是照顾周到。每日三餐都拿到房里来吃。有时还自动的为老年客人擦背。这样服务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我今日准  相似文献   

3.
正倾听他人比自己夸夸其谈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不喜欢与人争辩的,至少是他不愿意与人争辩,他说:"争辩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让人心生厌恶,甚至树敌。""我发现,除了律师,大学里面的人,以及在爱丁堡市长大的各色人等之外,智者很少争辩。""知识只能通过耳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嘴巴。"富兰克林坚持这一原则,是  相似文献   

4.
正很多年前,老河狸便在近水处筑起了一个既牢固又安全的巢穴,他在这里生活得一直很惬意。一天,年轻的鼹鼠跑过来提醒老河狸说:"你住的地方眼下很危险,得赶快搬家。""难道附近有新来的野兽?或者周围有贪婪的猎人?还是因为近期连日暴雨,河水要马上暴涨?"老河狸满不在乎地说,"即使是马上就面对这些危险,我也一点都不害怕!""哎呀,不是,都不是!是不远处的火山就要爆发了!"  相似文献   

5.
回到老家的当天晚上,就听大哥说M住监了。“M住监了?”我心里一惊。大哥说:“都一个多月了。”  相似文献   

6.
伦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别具一格的审美理念,其渗透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住"出发,以传统住宅四合院为例,探究其蕴含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三大中国审美的伦理性。  相似文献   

7.
宋明儒家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即本体即工夫",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都是道德问题,强调在道德修养中体悟道德本体,无论是朱熹的主"敬"、陆九渊的主"静",还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皆是如此。刘宗周的"慎独"说融合了"理""气""心""性"本体论,赋予"意"和"知"道德本体意蕴,特标为粹然至善的"独体",强化了本体的道德意义;以"慎独"统领圣学工夫,通过"敬""主静""慎""诚"工夫的持守来呈现"独"本体至善,使道德本体与工夫融通合一。其理论以"慎独"为立学宗旨,统合传统道德本体与工夫,是对传统"慎独"学说的总结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堂哥的孩子考到了我们这儿的大学,堂哥辞了工作,跟过来陪读。在学校的教工宿舍区租了房子住下。为了少点折腾,每年寒假他都不回家,和孩子一起在停了暖气的宿舍里过年。有一年的年三十,我去看他们。见他们正在楼道里支了一个炉子煮饺子,房间冰凉。他和孩子都穿着大棉衣。此时,他们南方的老家,应该还是一片碧绿。堂哥解释说:"为了孩子的幸福……"我心里却有一句话哽在那里:"你应该先幸福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斋戒的要义不仅仅是禁饮食等,而且是要求穆斯林从耳朵、眼睛、身体和心灵等各方面都得到净化,让人萌生恻隐之心,与人为善,力行善功,接济贫困,从而衍生出斋戒的重要社会意义。伊斯兰教认为,斋月是一年中最尊贵和吉庆的月份,在这个月里,穆斯林不仅要谨守斋戒,还要多行善事,分享财物,积极担当社会责任。所以,斋月成为穆斯林的善行之月。《古兰经》强调的"济贫"不是一种施舍,而是一份"权利"。因此,我国伊斯兰教界在斋月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爱心行动开展精准扶贫。中  相似文献   

10.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之一,基本属于庄子的思想。它以"道"为最高范畴,主题是"一",内含"道通为一""物通为一""知通为一"三个方面。关于"齐物论"的涵义,历来有"齐物"论与齐"物论"之争,但从全篇来看,二者都有论述,物与物论都是齐的对象。可以说,"齐"即是"一",根本方法是"吾丧我",最高境界是"至人"。  相似文献   

11.
"安居""乐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生活幸福的两大基石。作为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并矢志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幸福"具体表现在多方面,而居住幸福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居住幸福"指基于"无居""贫居""陋居"等状况的改变,生活向"有居""安居""富居"和"善居""乐居"提升,居住主体内心由此产生的愉悦感、认同感与价值感。为人民谋居住幸福确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证成着中国共产党的"得民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居住幸福的历程灌注着思想的探索、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的落实,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居住伦理理论,它以"住有所居"为初始伦理要义,以"居有所安"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居有所乐"为民生幸福追求,凸显了对人民生命的尊重、生活的关心和对其生存状况的改善之伦理精神及其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2.
正1993年6月的一天,启功先生给我打电话,请我到他家去一趟,他有要紧事跟我说。6月17日下午,我来到北师大红六楼,启功先生的"浮光掠影楼"。在北师大校园西北部,一片绿树青草环抱中,规则地分布着几幢砖木结构的老建筑,楼身呈砖红色,因此被称作"小红楼"。这里环境幽雅,鸟语花香,绿荫蔽日,曲径通幽,是北京各大学中最有特色的建筑群之一。楼仅二层,住的都是北师大资深教授,如文学家、民俗学家钟敬文,经济学家陶大镛,历史学家白寿彝、何兹全等。"文革"期间,钱锺书、杨绛夫妇也曾经在此小住。上了二楼,按响门铃,房门  相似文献   

13.
降档处理     
正"俗"很自卑,也很尴尬,他有"人处低谷"的感受与体会。面对"庸俗""低俗""俗不可耐"等诸如此类的评价,心情大好才怪哩。可仓颉大师告诉他:"我赋予你的本意并非如此……""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俗"迫不及待地反问道。"就像人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一样,我只是觉得你有着平民化的倾向与大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熟辣烘鹦鹉     
正祖母去世那天,我们晚辈及乡亲们全都哭成了泪人。在一片悲痛的号哭声中,那只虎皮鹦鹉也打着哭腔,直叫着"熟辣烘""熟辣烘"……在家乡,养蚕一直很盛行,而祖母是乡人们公认的养蚕能手。有一段时间,祖父祖母连房前屋后都建有养蚕室。由于蚕养得好,收入不错,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相似文献   

15.
山羊与绵羊     
一头黑山羊长大了,额宽、眼大、角长而弯,加上颔下一把漂亮的须髯,往部落里走一遭,两耳灌满赞誉:"啧,啧,真帅!""瞧,瞧,那把绅士胡,我打包票,绝对有学问。""唉,一表羊才呀!"带了两耳朵的舒服感,山羊觉得自己该是头有学问的羊,它也就轻飘飘地荡来荡去,荡到了绵羊群中。见到一头头身体丰满,体毛绵密的绵羊乖顺地配合剪毛工人,山羊感慨:"都什么世纪了,还有奴才!一身子云样的好毛,叫交就交。奴才呀!""眼睛四处扫描也不赖,只是,得看看自家脚边!否则,你永  相似文献   

16.
静拥月色     
正每当夜幕降临,心里便生出期待。那月色,静谧安详,如约来到我身边。静拥月色,我心释然。爱上美丽的月色,始于我的外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童年记忆的天空,明月皎洁,给大地披一层银辉。我在竹制的老式摇椅里,在晚风的轻拂中,听外婆讲那些可爱的传说。嫦娥奔月,外婆讲了许多遍,每一次那嫦娥奔月的原因都不同,可是我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评述的《科学与宗教:它们可以调和吗?》"超自然现象声称的科学调查"部分文章观点,阐述了超自然声称的基本概念及其近期流行状况,针对"后世""濒死体验""祈祷效果""都灵裹尸布""灵魂存在"等声称所进行的科学性调查,揭露了这些所谓的"超自然"声称,都是禁不起真正的科学质疑与检验的。  相似文献   

18.
一、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 音乐审美意识的形成要求人类锻炼出"音乐的耳朵"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一切的声响都触动着早期人类那根敏感的听觉神经,悦耳的声音带给人类以精神上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动物对于再美妙的乐音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马克思会说"音乐的耳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性的感官各种感官的人性都凭相应的对象凭人化的自然才能形成.五种感官的形成是从古到今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1]  相似文献   

19.
住山的画僧     
肖海生  妙虚 《佛教文化》2010,(4):90-100
一、住山不知是哪里的鸟儿发出的第一声鸣叫。随后,百鸟都开始叽叽喳喳,泼拉拉的翅膀的声音,搅动着树枝。乌鸣的后面,有时是一片空空的沉寂,有时却仿佛是万物一起在醒来。外面还是一片混沌,不过他知道,天就快亮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评述的《科学与宗教:它们可以调和吗?》"超自然现象声称的科学调查"部分文章观点,阐述了超自然声称的基本概念及其近期流行状况,针对"后世""濒死体验""祈祷效果""都灵裹尸布""灵魂存在"等声称所进行的科学性调查,揭露了这些所谓的"超自然"声称,都是禁不起真正的科学质疑与检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