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词     
育儿代沟 育儿代沟,是存在于年轻妈妈与奶奶之间的育儿观念差异。婆媳之间对孩子的关注度是相同的,但由于传统观念、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科学知识的接受度不同,育儿代沟往往成为婆媳矛盾的爆发因素之一。点评:世界上最难理清的矛盾就是亲人间的不和与误解,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各自鲜明的观点之后跳动着一个“都是为了这个家好”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2.
今年四月二十一、二日两天,上海某报广告栏上刊登了几个高校的招生广告,标题分别是:《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招生通告》、《北京舞蹈学院招生启事》、《上海市体育院校(专业)联合招生通知》。在这种情况下,“通告”、“启事"、“通知”三个概念究竟应该用哪一个? 通告这个概念,通常是在向社会公众或向本单位所属人员发布有关事项并要求遵守时使用的,它和布告、公告是并列的概念,性质相同。向社会公众发布通告的,一般是政权机构或行政部门。一个基层单位,怎么能向非所属人员、向广大人民群众在报纸上公开发出“通告”呢?  相似文献   

3.
换一种眼光     
有一个人对自己正住着的房子不满意,就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要把房子卖给别人,自己另外再建一座。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一个朋友碰上他,关切地问:“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你出售房屋的广告,现在你的房子已经脱手了吗?”这人说:“噢,那则广告是房屋中介公司刊登的,可是现在我已经不想卖了。”“为什么?”朋友问他。“因为我看了中介公司对这幢房子的描写,觉得它正是我理想中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与张奎良教授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还是指的“民”;“以人为本”是历史观还是价值观,它同人本主义是什么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理论界分歧很大。这些分歧表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本文打算讨论“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问题,我认为弄清这个问题是弄清其余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限定问题测验”(The Defining Issues Test,以下简称DIT测验)是品德研究领域中迄今为止的唯一客观计分测验.它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莱斯特(J.R.Rest)及其同事于一九七三年编制而成的一种测量道德判断水平的测验.到七十年代末,这个测验至少已施测于四个国家的几千名被试,但在我国心理学界,它至今还很少为人所知.因此,对“限定问题测验”进行介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不少人对“道教术数”嗤之以鼻 ;把它同科技哲学挂起钩来似乎显得不可思议。这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 ?为了能够有一个比较确切的认识 ,我们不妨从其含义的发掘入手。一、“术数”由来与其意义的发明“术数”这个词汇由来已久。在古代 ,它曾经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概念。因为它的涵盖面相当之广 ,甚至连政治策略、权术也叫做术数。《韩非子·奸劫杀臣》篇说 :“夫奸臣得承信幸之势 ,以毁誉进退群臣者 ,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① 韩非子在此所谓“术数” ,即是就策略上来使用的。在他看来 ,一个国家的君王如果不精通政治术数就…  相似文献   

7.
凡谈人生问题,几乎无人不说自我实现.然而,“自我实现”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对它应推崇张扬还是拒斥批驳”都没有一致的答案.其主要原因是大家没有在同一种含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这些年,人们对这一概念大约有以下几种不同理解.第一种:将自我实现看作一种过程,用它表示个人对发展自身愿望的追求.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已形成了能将自己视为认识对象的自我意识,他就会自然产生发展自身的愿望,向自  相似文献   

8.
第七章 自身利益 选自托马斯·霍布士的《利维坦》和《哲学原理》。 问题: 1.概括霍布士的心理学理论。它对他的“善”、“恶”定义有什么影响?一般地说,它对他的道德哲学有什么影响? 2.根据霍布士的意见,人的“自然状态”是什么?它使他产生了什么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9.
没有砖瓦沙石房子是盖不起来的,没有词汇不能构成语言。作为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的单位——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不用词来造句,就象脱离语法规律来造句那样不可思议。词汇是一种语言全部词语的总和。这就是说,词汇的组织成员除了“词”之外,还有“语”,“语”在词汇中居于少数地位,象成语惯用语等,它们使用起来,大体相当于一个词,因此,都应该列为词汇的范围。语言是依靠着它的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便没有语言,所以说词汇在语言构成上起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良知”?人有“良知”吗?如果有,它又是怎样产生的?人的“良知”是否一样?“良知”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这是儒家“良知”理论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有些也是我们今天应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坐在轮船的甲板上看报纸。突然一阵大风把他新买的帽子刮落大海中,只见他用手摸了一下头,看看正在飘落的帽子,又继续雹起报纸来。另一个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了!”“知道了,谢谢!”他仍继续读报。“可那帽子值几十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虑怎样省钱再买一顶呢!帽子丢了,我很心疼,可它还能回来吗?”说完那人又继续看起报纸来。的确,失去的已经失去,何必为之大惊小怪或耿耿于怀呢?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上,伦理学以什么途径和渠道对人们的道德产生过影响?在当今条件下,它还可能继续产生影响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为在伦理学与其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上区分“现存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由于这种区分具有具体历史的制约性,所以它不仅取决于伦理或道德方面的可能和需要,而且更加取决于理论的完备,即不是简单地追随着精神生活,而是要“超前反映”人类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伦理道德理论成了“宁静日常生活的干涉者”,积极参与着对道德生活进程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一天傍晚,隔壁玲下班匆匆赶回家,洗菜烧饭忙得不亦乐乎。“妈妈,饭烧好了没有,我好饿。”3岁的女儿奶声奶气叫着妈妈。“快了快了。”玲玲忙成这个样子,丈夫却若无其事地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只顾自己看报纸。菜和饭终于做好了,“哎,你来帮忙端端菜。”玲朝坐在沙发上的老公叫了一声。可不知道是没听见,还是报纸没看完,老公坐着没动。这下,玲火了,把碗弄得叮当响,还重重地摔到桌子上,“哼,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电视,嫁给你这种男人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好好的,发什么火?不高兴就别做嘛,真是!”“我不做,你做啊!都像你这样,日子还要不要过…  相似文献   

14.
一,在设计过程中转变自己 在传统的备课中,我们往往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牵,如何引,如何把知识点讲清、讲明、讲透。它的一大特点是“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因此,在讲的设计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缺乏考虑学生的兴趣、动机、积极性、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备课时很少在激发学生情感上做文章,“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  相似文献   

15.
黄建远 《学海》2003,3(3):116-120
报业的未来究竟如何 ?报纸在网络时代会逐步消亡吗 ?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报纸与新兴媒体网络传媒各自优势的分析比较后认为 ,报纸和网络传媒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互存局面 ,谁也不能吃掉对方。但是 ,报业经营者不能高枕无忧 ,而应未雨绸缪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寻找新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一、美国的一家报纸上登了这么一则广告:“1美元购买一辆豪华轿车。”哈利看到这则广告半信半疑:“今天不是愚人节啊!”但是,他还是揣着1美元,按着报纸上提供的地址找了去。在一栋非常漂亮的别墅前面,哈利敲开了门。一位高贵的少妇为他打开门,问明来意后,少妇把哈利领到车库前,指着一辆崭新的豪华轿车:“喏,就是它。”哈利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是坏车。”他说:“太太,我可以试试车吗?”“当然可以!”于是哈利开着车兜了一圈,一切正常。“这辆轿车不是赃物吧?”哈利要求验看车照,少妇拿给他看了。于是哈利付了1美元…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意味深长地向美学和文艺工作者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那么,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当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呢?下面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和体会,谈谈一点初步的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些变化概括为中国“近代性”的发生。如何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与现时代的关系,实际上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获得某种自我意识的来源。阳明学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表达,另...  相似文献   

19.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化革命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近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以及加强对认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证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实践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逻辑证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能否起验证真理的作用?能否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应如何理解?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20.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作为阶级的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已经消灭”,“作为阶级的资本家也已经不再存在”,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呢?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