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西月的西派内丹思想在道教内丹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前人相比,笔者认为,李西月所说"钻杳冥"是属于下手功夫,不属于筑基前的关窍开通功夫。主张李西月西派入手功夫的一个要诀是凝神于虚空是没有根据的。无论从"后天""先天"内涵来看,还是从"结丹""还丹"四次第功夫来看,李西月所说"结丹""还丹"属于炼精化气阶段,没有涉及炼气化神。从结丹功夫来看,李西月的西派丹法不属于双修,是清修。  相似文献   

2.
胡勇 《孔子研究》2012,(2):59-67
静坐作为宋明新儒学的一贯功夫,受到二程以来诸儒的重视,是他们为学教人的下手功夫。在阳明心学的发展中,静坐曾作为他中年教学的重要方法,对静坐功夫的本质、作用和流弊,阳明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体认,在诸多方面与最为重视静坐法门的朱熹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二人在"本体"论上的根本差异,使得他们的静坐功夫论思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我的老师,一位老教授、老学者,在离休后,仍然孜孜不倦地继续着自己的研究,以十多年默默无闻的功夫,陆续在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了古代某著名诗人的诗文笺注、年谱、评传等系列著作,仅<笺注>就有近百万字,征引宏富,评断恰切,可以说在这个领域是毫无愧色的领先水平.鉴于他的精神和成就,有人提议给他开个学术研讨会,他却笑着说:"你的提议,我只能说四个字: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4.
道教的调息静坐,由老子的虚无守静思想而展开,庄子继之以心斋、坐忘而具实际操作的可能.道教创立后,又结合存思、守一而圆融发展,至唐代司马承祯从心学的立场出发,撰成《坐忘论》,从而坐忘成为道教内部普遍认可的修持方式.唐宋以后,内丹盛起,胎息、坐忘等调息静坐方法成为内丹修炼的筑基功夫,是内丹修炼的一个步骤或一级台阶.在一千多年的修炼史上,道教调息静坐始终以修心炼性为宗旨,以众术合修为原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遗存了大量的文献,为探索人体生命奥秘和现代养生保健提供了大量的方法启迪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致良知"话头之前,王阳明一度试图推"立诚"为学问头脑。基于"诚"字的诚切、真切、笃实等义,"立诚"说被赋予了成逻辑体系的思想蕴涵:其一,诚其必为圣贤之志向,以此确立人生方向和为学动力;其二,立其纯乎实理之诚体,此是圣人之为圣人的核心因素;其三,诚其好善恶恶之情感,此是为善去恶而恢复纯乎实理之诚体的直接动力;其四,实其为善去恶之行为,此是恢复纯乎实理之诚体而成就圣人人格的落实下手处。"立诚"说几乎将王阳明当时的学术理论和修养功夫尽数收摄在内。不过,"立诚"说不能直接表述知善知恶之明这个维度,因此,王阳明后来放弃了"立诚"话头,而转向了"致良知"头脑。  相似文献   

6.
宋明儒学不仅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有与之相应的功夫体系。明儒湛若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功夫论,则是构造此功夫体系的重要部分。而从"天理"、"体认"、"随处"三个关键词来解析湛氏的功夫理论,将看到其核心是避免修养实践偏于"动"、"静"一隅,而是打通二者,兼蓄"动""静",这对于引导明末儒门功夫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人如花",这四个字其实是艳俗的,后三个字"隔云端",忽然就妖娆了就妩媚了就距离了,就无限的惆怅和向往了!想想吧,云端啊,那是多么遥远的唯美的距离,我每次坐飞机都刻意选择靠窗的位置,为的是体会云端二字。  相似文献   

8.
李西月是清代著名道士,是道教内丹西派的创始人。本文首先对他的思想渊源做了简要分析;接着梳理了他的主要内丹思想——凝神于虚的入手功夫、九层炼心的内炼全程、不同阶段的三件河车;最后着重论述了他内丹思想不同于他人的特色之处,以及这些特色在道教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灵感速记     
正一北岛有一首诗,题目是"生活",整首诗只有一个字:网。人称"一字诗"。我觉得这首诗并非一个字,而是三个字,单是一个"网"字不能成诗,必须将题目"生活"也加进来。陶渊明称世俗为"尘网",北岛描述现实生活为"网",两大诗人所见略同。"网"字字形由小篆演变而来。书法家写小篆,基于艺术上的理由,有时在里面写四个×,更是宛如张网以待的样子。古人受道家影响,认为"网"是束缚、是陷害,这个网是网罗;  相似文献   

10.
明初,王守仁时的思想界较少关注杨简,随着嘉靖以后王学的兴起,杨简成为了王学后学讨论的重点。王畿从本体论的角度,将杨简的"不起意"与"四无论"结合起来,论证了"无意"就是"无善无恶意之动"。季本等人则从功夫实践的角度批评王畿对"不起意"的诠释。泰州学派将"心之精神"诠释为"百姓日用之心",使"心之精神谓之圣"成为泰州学派倡导的"满街都是圣人"的注脚。到刘宗周时,王学后学由以往的本体派和功夫派的两极对立,走向了本体与功夫的融合,刘宗周对杨简思想的评价也是这一做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大小多少     
这是每一个人在小学时都要学到的四个字。前些天,我在一个博客上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写的就是这四个字。书者在注解里说"大小多少。何为大?何为小?自大不大,知小不小。啥叫多?啥叫少?知足便多,贪得永少",四字虽然简单,作者却赋予了它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2.
守柔     
正老子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这八个字,实在是相当耐人寻味的。这世界上,多的是"逞强"的人,少有"守柔"的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纷争、战争、屠杀。道家思想的伟大,我觉得就在这"守柔"二字上。我们都知道老子关于舌头和牙齿的一番谈话,舌头甘受牙齿的欺辱,甚至常常被牙齿咬出血来(近来医学证明,吃饭常常咬舌头是脑梗的前奏),但当牙齿全部脱落的时候,舌头却完好无损。道家哲学是对生活经验的  相似文献   

13.
正(此组海报分别以"正"、"急"、"舞"、"尚"四个字为设计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字"急":将"急"字拆分开来,由抽象的人物形象搬运着,凸显出主题:"在这个急匆匆的世界里,你‘急'着去哪里?"。字."乱舞":以"金蛇狂舞"为灵感,将"舞"字与中国行书以及蛇的形象相融合,设计出富有曲线和传统意韵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解决当今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这一思想,对当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试就人间佛教思想体系问题作些探索。一、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学佛从何处下手,怎样才能成佛,这是佛教理论所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智慧、慈悲。佛为福慧两足尊,是智慧与慈悲的高度体现。唯有修福修慧,才能成佛。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20,(3)
正左上书法《大爱无疆》右上木刻《大爱无疆》创作者:贾文良在一块正方形的木板上,"大爱无疆"四个字与顶天立地的红十字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其中"大爱无"三个字采用阴阳刻的方法与十字架中间部分相互叠加,"疆"字与十字架下半部分紧密相邻,寓意大爱没有疆域  相似文献   

16.
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之境,则进入更高阶段的修炼了。这个过程是静坐行功的一般进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大致讲来有这么几点:一、一心清静“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所谓凝神,即一心清静之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  相似文献   

17.
<正>詹石窗,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詹石窗的"易道云篆平安书",将《周易》的卦象符号和"云篆"构型汇通起来,不仅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情趣,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道教书法艺术。詹石窗将道家文化精神概括为八个字:道、德、善、静、安、柔、通、真,他以"顶真体"七言诗概括每个字的思想内涵,且以  相似文献   

18.
正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文人举"墨"字求对,不少人以"笔""书""纸"等字相对,只有一位姓张的文人以"泉"字对之,十分巧妙,一时传为佳话。因为"墨"字上半部为"黑","泉"字上半部为"白",各属颜色中的一种,且词义相反;两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与"水",同属于五行,也很巧。在名胜中题写一字联的比较少见,因为无论如何一个字无法描绘出名胜的景色。不过,当代联家方克逸为安徽巢湖四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术界有关东派丹法有“双修说”“清修说”“配合说”“改造说”诸说,对东派丹法性质判定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学界对东派丹法产生分歧的根由,是源自西派李涵虚在《圆峤内篇·道窍谈》中有意曲解陆西星以开关展窍为“可鄙”的论说。东派丹法诚属同类阴阳栽接之术,以《参同契》中“欲作服食仙,须求同类者”为圭臬。丹法功夫上乘精醇,层层递进,其中陆氏将凝神之方与凝神之处丹家多为闭秘之说,宣于笔墨,为后世之学正道开眼。东派火候三重论,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丹家“圣人传药不传火”的隐秘困惑。  相似文献   

20.
在对艮卦的解读中,船山着意阐发了侧重功夫论意义的作为君子治心和处事原则的"行止之道",内在地形成了对儒家"知止"思想的全面阐释,其蕴涵包括四个层面:为何止、如何止、止于何处与止何为,分别涉及"止"的原因、方式、目标与效果。泛言之,"素位"、"尽性"与"治心"是其具体方式,"即行而止"与"止其所"是其行为原则,"成物我"、"厚终始"是其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