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2.
在这次讲演中我讨论这样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即使语言和思想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也有可能在无须通过语言来探讨思想的情况下研究思想的性质以及思想与实在的关系。这些哲学家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因为他们相信:当我们直接研究思想时便会看到,不理解思想与独立于思想的实在之间的关系便无法正确地理解思想。根据他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诺曼·莱文在"马克思需要黑格尔化"的论点基础上,又"深入耕耘"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思想与方法上的全面连续性",多方面证明马克思从思想到方法都是对黑格尔的"全息"继承。莱文的观点不仅在英美马克思主义世界产生很大震动,而且对于中国学者把握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带来了某种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反思和辨析,认为莱文对其观点的阐述与论证,除了出现逻辑上的自反和语义交错之外,还采取置换、迁移、曲解和臆断马克思文本语义等方法来证明其预设的论点。莱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把马克思重新黑格尔化,把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思想中抽离,从而消解马克思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刘小涛 《现代哲学》2016,(3):98-104
笛卡尔究竟为乔姆斯基语言研究方案作出了何种贡献?这个问题对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研究和理性主义思想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着眼于历史和学理两个方面,本文从麦吉利夫雷提供的答案入手讨论,致力于论证两个观点:(1)否定性的论点:语言的创造性算不上是乔姆斯基方案的笛卡尔贡献;(2)肯定性的论点:乔姆斯基方案真正的笛卡尔贡献是一种理智化的解释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逐渐由原来“不立文字”、“离经慢教”的内证禅转变为“不离文字”、“以教说禅”的文字禅。禅宗的这种转变,与儒道语言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文字禅“因言显道”、“见道忘言”的提法就分别与儒家“文以明道”、道家“得意忘言”的观点渊源有自。当然,文字禅在兼采儒道的同时又运用佛教的二谛思维使儒道矛盾的语言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调和。  相似文献   

6.
孙柔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55-155
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系统地阐释了中国文学之精神。本文将从中国语言的文字形式、内容与风格以及精神价值三个方面总结其主要观点。同时,对这些观点进行一一评述。  相似文献   

7.
在一眨眼的功夫,人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辨认出他人面孔所表达出的情绪信息,这种日常经验导致了许多人认为情绪知觉是既定的,独立于语言这种概念的加工。然而最近有研究者提出了相反的假设,认为语言是表情识别的一个背景。在本文中回顾了语言对表情识别存在影响的观点和各种证据,然后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用文字语言表达的思想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而举止神态可以补充文字语言的未尽之意,也能从相反的方向抵消虚情假意和违心的成分。 但在很多时候,体态语言表现为真情实意的不自觉流露,尤其是女孩更容易接受这种不自觉的潜意识支配。所以,对于一个初涉世  相似文献   

10.
哲理思辨     
正说话是口头语言,文字是书面语言,肢体是行为语言,眼神是心灵语言——语言是最生动和丰富的思想。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说出来的只是随想,而只有把随想写成随笔式的文字后才是思想。宇宙万物,各是各的自在;  相似文献   

11.
纪海英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06,29(1):225-227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学习和发展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标志着其研究范式的转变:从新行为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本文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五条基本原则,对他的社会认知理论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其主要的理论原则、论点,以及心理学构想不仅与社会建构主义思想一致,还与关于人类活动的行为主义的观点相对立。因此,对班杜拉研究成果的准确解释于教学、科研和学术成就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不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出发,而是将概念作为初始出发点,按照概念结构整体论的观点,在思想-概念-语言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讨论其基本性质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若干相关的问题。实际中使用的推理,比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推理要更广泛,本文建立依赖于语言的相对于主体的推理,并根据这种相对的推理建立相对的一致性概念。通过这种新的一致性的概念,讨论不一致信念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本质上等价于三段论推理的标准规则,证明其是可靠和完备的。这也说明了,三段论推理可以在概念结构理论中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词项的同义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按整体论的观点,比同义更一般的不可分辨性更重要。本文给出了概念的不可分辨性的定义,并讨论其在语言中的表现。不同语言间的翻译也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基础上的对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讨论。本文只是在对最简单的语言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体现概念结构形式理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幼儿语言学习的认知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主题是幼儿学习语言,开始时不是依赖语言,而是先确定言者要想对他们所表达的意义,进而弄清这意义与他们所听到的叙述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与其认为幼儿以语言作为意义的线索不如认为意义作为语言的线索。这一论点是所谓意义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理论之强有力的格式。这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布朗(1958)的“原字游戏”。然而,  相似文献   

14.
正字法迁移对第二语言阅读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双语者跨语言正字法迁移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证据。本文从文字系统的角度出发,按照文字系统本质的不同,分别对涉及表音文字和语素文字的正字法迁移研究进行了系统归纳和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重叠度为准则对以往理论进行拓展,从而为预测跨语言的正字法迁移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综述为理解正字法迁移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解决部分理论之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是一种实践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反对将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王国来看待,主张语言是建立在整个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现实的交往活动。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点出发,对语言、思维与实在的关系,语言的结构与功能、语言的意义和理解等问题作一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受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个完整汉译本的启发,1904年刘师培(与林獬联名)出版了《中国民约精义》。此书收集了从古典到晚清倡导人民权利的重要文字,不仅疏理了中国民本传统,而且强调这一传统有资源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契约。刘师培对社会契约论的理解包括两个核心论点,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以及共同体是成员私利的联合。前一个论点更为激进,却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卢梭的常识,后一个论点则被遗忘。人们都知道卢梭强调共同体意味着个人融入整体,却不知道对于卢梭来说这个整体形成的动力是私利,而且,从理论上说,成员一旦觉得不再有必要维持整体,便可以将其废除。  相似文献   

17.
“言”说     
戢宗鹤 《中国道教》2005,(4):55-55,57
世上大学问多的是,但作为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学会说话;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不会与人沟通交流,除与环境和对象有关以外,关键一点在于自己是否有言谈,会辩的技巧;这种技巧主要体现在表达的能力上。常言道:会说话的人不抢着讲,不会讲话的人争着说。其实这一来说明自己态度不谦虚、没礼貌;二来说明个人的表现欲很强;三者说明没有表达涵养。太上爷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智谋的人遇事沉稳,并不急于表现自己;同时说明夸夸其谈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故弄玄虚、卖弄自己而已;空话一大堆,只会招来别人的厌恶、心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有关儒家的礼或曰仪式礼节之概念的一种解释,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有关行为和心的哲学。为达成这一目标,作者集中关注并分析《论语》中的段落,尝试建立儒家有关人类行为的主要论点。通过比较儒家有关人类行为的观点和西方的观点,作者所阐明的是礼这一概念的独创性。《论语》中有关礼的主要论点包括:(1)作为人类行为的本质特征,礼是平常的和无所不在的。(2)礼是我们的心的社会化形式,是一种内在的外在,就此而言,礼预设了心与身的统一。(3)礼是一种社会媒介,藉此我们与其他人互动,从而达成共同的价值并将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的、美的空间。为了论证上述论点,作者集中讨论语言在我们生活中的中心性,并借用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语言学习理论,以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还有儒家的正名论。  相似文献   

19.
这是维特根斯坦与他的学生和朋友R.里斯之间的哲学谈话记录(1937—1945)的第一部分。维特根斯坦在其中表达了许多重要思想,一些思想在其他地方没有专门展开讨论过,比如解释、伦理学、矛盾、心理分析、颜色、宗教、概念、分类、看作、进化、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由意志等。维特根斯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延续着他一贯的表达风格,往往以问题或自问自答的方式显示他的主要思想观点,其中一些重要观点涉及到他对日常经验和日常语言使用的理解,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怎样判定人对自然负有的伦理责任,本文从几个存在的事实论点入手着重剖析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所在,指出这两种观点的片面性;认为应当重构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完善认识和实践主体人的能力,来选择和调节人类的需要、利益和生存环境,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