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真 《天风》2010,(8):62-62
<正>很多甚至是每个虔诚的基督徒都经历过,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却听不到上帝的声音,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上帝却袖手旁观……以致因此对上帝失望。近日读了杨腓力所著的《无语问上帝》(Disappointment withGod)一书,作者将信仰的疑问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5)
正有了上帝做我的依靠,哪怕我面临再大的患难,上帝始终会增添给我信心和力量2019年8月31日,我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确诊,患有重度抑郁症。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母亲的眼睛红了,我却觉得如释重负。我累了好久好久,这一次终于不用再伪装自己,不用刻意开心,不用去迎合别人,我想哭泣的时候就能哭泣,想发疯的时候就能发疯……但同时,从我心底还传来一个声音:耶稣,请告诉我,疾病为什么会临到我头上?  相似文献   

3.
感恩节随想     
王从友 《天风》2008,(22):46-47
圣诞节是我人生中知道最早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基督教节日,因为小的时候,随母亲到教会参加圣诞崇拜,能与小朋友一起拿到一些好吃的糖果。感恩节却是到神学院学习后才听说的一个节日。据说是因为当年清教徒们乘坐五月花号初到普利茅茨的时候,正值寒冬季节,而他们的所带的食物根本就用不了多久。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种植,播下种子,并祈祷上帝来年给他们足够的粮食。到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1,072名2—6岁幼儿的母亲为被试,考察了母亲对幼儿生理、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的特点及其与幼儿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表明:(1)母亲对幼儿生理、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在总体上呈现较高的水平;(2)母亲对幼儿生理、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既有中度正相关,也存在显著差异;(3)幼儿年龄对母亲对幼儿生理需要的敏感性的反应性无显著影响,而对母亲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具有显著的主效应;(4)幼儿的实际性别、母亲对孩子性别的期望、幼儿实际性别与母亲期望的一致性对母亲对于幼儿生理、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均不具有明显的主效应。  相似文献   

5.
上帝不沉默     
张远来 《天风》2016,(8):42-43
正不少人都有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经历,在那一刻,心中不免产生孤独感,甚至怀疑上帝为何在我们如此需要带领的时候保持沉默。上帝真的在沉默吗?一、上帝在沉默?上帝的沉默是人最痛苦的感受。深受试炼的约伯就在苦难中深深挣扎,他很多次要求与神对话,甚至盼望在上帝和人之间有  相似文献   

6.
心灵的家     
马婷婷 《天风》2004,(12):i004-i004
三年前,当我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便从母亲的口中听到了“上帝”这一伟大而神圣的名字。从此,我的心灵便走进了一扇敞开的爱的大门……  相似文献   

7.
开启双眼     
李荣表 《天风》2002,(1):52-52
“走路的人,不但需要有光,也需要能看见的眼睛。”当我看到这句话,想到了我和母亲蒙主拣选的经历,真的很激动,存着感恩的心,将上帝给我的这份奇妙恩典与大家一起分享,将一切的荣耀归给我们的天父上帝。我们一家生活在广西德保一块旯旮贫瘠的土地上,世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的父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代女性主义神学家把上帝建构为母亲或其他女性形象的现实,本文对上帝的性别给予了新的反思。论文基于"父亲"和"母亲"这两个用来形容上帝的隐喻,首先梳理当代主要女性主义神学家对上帝性别的建构,然后回到圣经,发掘圣经对上帝之性别的描述。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隐喻,都是在刻画上帝的气质而非其性别,上帝是超越性别的。单纯地从女性经验,或单纯地从男性经验出发来建构上帝的性别,二者均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取1,072名幼儿的母亲为被试,考察了母亲受教育水平、职业及父亲受教育水平与母亲对于幼儿生理、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具有显着的主效应;协方差分析(ANCOVA)发现,在对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进行统计控制后,母亲职业的主效应不显着.(2)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具有显着的主效应;同时,协方差分析表明,对母亲受教育水平进行统计控制后,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依然具有显着的主效应.(3)当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下时,父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则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反应性明显越高;当母亲受教育水平在大专及以上时,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反应性与父亲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无显着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要感谢     
颜锦华 《天风》2005,(5):52-53
圣经上讲爱的种类有:夫妻情爱、父子慈爱、兄妹手足之爱、亲朋好友之爱、人间恻隐之爱与上帝的圣爱。人人对爱都有不同的感触,但有的却给人很大的震撼力。以前,有一个小孩,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下了他和多病的母亲,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从此,他就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饱尝了人间的痛苦。上学了,他交不起学费,是村干部的资助和阿姨的适当补贴,才如愿以偿。然而,他的母亲却由于严重的癫痫(羊角风)病  相似文献   

11.
郭为 《天风》2016,(12)
正懒惰是最容易被低估的罪行。它使人麻醉,生命逐渐失去动力,终归要挨受饥饿、捆绑和死亡。你的日子再差,也绝不会差到神的恩典触摸不到的地步。而你的日子再好,也绝不会好到不需要神恩典的地步。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为自己的名誉地位烦恼,什么时候我们就已经离基督徒的身份越来越远了。当你了解到你生命的每一刻都活在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造物者的视野之内时,生活就会成为一个值得敬畏的任务。有些人以为的自由,其实是牢笼,他们所寻得的快乐,最终会成为对忧伤的拥抱。一个不喜爱敬拜上帝的人,说明他爱的还不是上帝。  相似文献   

12.
王兴晓 《天风》2014,(11):12-13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搬进了新家。之后的某一天,隔壁传来敲门声,很久都没有人应答。于是母亲就开门询问,这才知道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基督徒,而那个来访者也是位基督徒,是来探访她的。母亲向来为人热情,就招呼那位来访者来家里坐坐,等邻居回来。而那位来访的姊妹就借机向我母亲传起了福音。此后的一段时间,隔壁邻居也常常来我家,向我母亲讲圣经,而我也跟在母亲身边一起听。  相似文献   

13.
袁世国 《天风》2004,(11):34-36
我们来到上帝面前祷告,因为我们在生命和生活中遇到了自己难以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用祷告作为如愿以偿的方式是十分错误的,却是我们常常在祷告生活中运用自如的。还有的时候,我们常常用祷告的技巧来改变上帝的旨意,这是十分危险的。我们的祷告是与上帝亲切的对话,从而在上帝的里面寻求人生的答案和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正>“上帝不能无处不在,于是他创造了母亲”,当你因这句话而动容时,是否好奇上帝创造母亲时应该赋予她什么品质?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实验室里,研究者们如何用“冰冷”的数据解读母爱的“温情”。20世纪初:母爱就是毒害约翰·华生于20世纪初在美国开创了行为主义流派,从此开启了统治心理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儿童教养方面,他领导的母爱改革运动让世界疯狂。  相似文献   

15.
书拉密女 《天风》2009,(2):50-50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让我们感觉很棘手的问题,或者遭遇到让我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事情,甚至患难和重担也会突然临到我们这群人身上.这时候,我们就会问上帝,你在哪里?你为什么不爱我?为什么离弃我?我们总是一味地去询问上帝,却不反省--当真的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在仰望上帝?  相似文献   

16.
上帝的圣道是有大能的,但圣道需要在成为肉身的过程中彰显出其大能。圣道若不成肉身,就难有功效。"道成肉身"的事件告诉我们,永活的上帝之"道"不在字里行间,却在基督的成身为人。不但如此,唯有人能行"上帝之道",上帝之道才能继续成为肉身。也就是说,上帝的"道"必须投入血肉之躯,在人间充实地活着,才会真正彰显神人同在的真理。上帝之道不仅是指被启示的上帝之道——耶稣基督、被写下的上帝之道——圣经,也是指教会所宣讲的上帝之道——教会的宣讲。这"道"不但是上帝的话,而且也是上帝的道路。基督教中国化,就是要使上帝的"道"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成为肉身、在我们身临其中的社会中成为肉身。这不仅需要我们言语的宣讲,更需要我们生命的见证。在一个有需要的世界,教会不仅要宣讲上帝的旨意,更要实践上帝的旨意。这旨意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成就的、被圣经所见证和彰显的、也是教会所要宣讲的福音。  相似文献   

17.
任聪 《天风》2016,(8):13-14
正教会的牧养必须顾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信徒,针对他们独特的背景与需要,给予适切的牧养。我们会为教会信徒人数的增长而向上帝感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当信徒人数增长后,教会也会出现牧养工作不力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冷静分析原因,并思考如何改善。在此,笔者将通过三点和大家分享交流。  相似文献   

18.
涂静 《天风》2008,(6):8-10
客西马尼园的耶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也让我们知道面对苦难的时候耶稣是用祷告托住自己的软弱,更是在祷告中才有勇气放下自己的需要,顺服上帝的心意.  相似文献   

19.
保罗从小就熟读圣经,他在圣经里面看到有很多种的献祭.所以他从小就知道在上帝面前应该献祭。也就是说每一个信徙都应该在上帝面前献祭。当他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他父母亲就把他送回耶路撒冷,到他祖国去求学。在这期间,他更多地读圣经,也更明白献祭的重要。他也常常到圣殿里面去献祭,也看到别人怎样献祭,他亲自看到一头一头的牛,山人带到圣殿  相似文献   

20.
蒙福之道     
赵必雄 《天风》2001,(3):34-35
怎样才能蒙上帝祝福?恐怕会有人以为就是凭信心向上帝祈求,其实这固然可以叫人得上帝的恩典,但不能称蒙上帝祝福。那么圣经给我们启示的蒙福之道是什么呢?人若能把追求上帝的国和义放在首位,生活的一切自然会蒙上帝的祝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