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羊宫是成都市最大、最古老的道教宫观。所在地址初名青羊肆(或作青羊市)。传说远在周代,老子西行至函谷关,与关令尹喜告别时说:“千日后可寻吾于成都青羊肆”。后来道教将古代哲学家老聃和道教中的李老君混为一谈。青羊宫原名青羊观。此观址初很狭小,四周为菜园,据说唐玄宗时原来是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府宅。唐僖宗逃奔蜀中,曾作为行宫,后改为道观。据记载,当时在这里忽见红光如毯(球)入地,穿得砖,上有古篆六字云:“太上平,中和灾。”便穿凿附会  相似文献   

2.
《老子指归》是阐发《老子》宗旨的一部哲学著作。作者严君平,西汉末期隐士,蜀郡成都人,原姓庄,名遵,字君平。班固作《汉书》,避明帝刘庄讳,更庄为严,称严君平。严君平以卜筮为业,他认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常设摊于成都街市。每日看数人,得钱够自养,就闭肆下簾讲授《老子》。他博览群书,广学多识,根据老、庄之指著《老子指归》(以下简称《指归》)。  相似文献   

3.
道教中有传说云 :“老子西升 ,开道 (导 )竺乾 (古印度 )”① ,函谷关关令尹喜“望气 ,知有博大真人西游 ,乃齐庄遮道 ,邀迎至舍 ,请问乙密。”② 老子虽已著《道德经》 ,“犹虑未足以尽妙” ,于是“又为关尹言道之要 ,列为三十九章 ,目曰《西升经》。”③ 此将《西升经》归于老子名下 ,显系道教神话 ,不足凭信。由其托名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撰成此书来看 ,可能出于尊尹喜为祖师且力主老子“化胡”的楼观派道士之手。其成书年代当在西晋 ,因葛洪《神仙传》曾引《西升经》 ,晋释道安《二教论》亦有称引 ,题名《老子西升经》。现存明《正统道藏…  相似文献   

4.
<正>"方而不割"命题源自于《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老子云:"圣人方(方角)而不割(损害),廉(棱角)而不刿(音"贵",刺伤),直而不肆(放肆)。"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本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楼观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终南山麓,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素有“仙都”之称。相传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来此修道,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所以叫做楼观。后来老子李耳,去周西行,过函谷关,尹喜迎他来到  相似文献   

6.
陕西是道教胜地,自古以来,有很多隐士高真栖居深山,潜修密行。如今陕西许多宫观都是他们古来栖止的场所。如周至楼观台,就是老子著《道德经》的地方。还有历代高贤逸士居住修炼的华山、八仙显化过的八仙宫、五斗米道的发祥地、全真祖庭重阳宫,龙门祖庭龙门洞、陕北白云山、陕南张良庙等等,现仅将陕西境内比较著名的宫观简述如下: 楼观台,位于终南山北麓,在周至县城东南三十公里处,北临渭水,东望骊山,西接太白,山水灵秀,为洞天之冠。周康王时有天水人尹喜,善道家之学,通于天文,于周至闻仙里中结草为楼,观星望气,精思至道,著有《关尹子》九篇传世。康王闻喜之名,拜为大夫。昭王时,老子见周衰,弃周而西入秦,尹  相似文献   

7.
《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老子》自面世至今,版本繁多,各家注释解译之数量更是汗牛充栋。《老子》又名《道德经》,为道教最高经典,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但是,道教界并不否认老子的无神论思想.老子的“道”的立场、观点是唯物主义,《老子》八十一章没给所谓真的鬼神留一点位置,老子不信鬼神,《老子》深奥的哲理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老子》鲜明的无神论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领先。《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在无神论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萧无陂 《孔子研究》2012,(3):101-111
近三十年来,随着帛书和竹简《老子》的先后出土,《老子》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在文本考证上,学界考察了简帛《老子》的文本性质、结构,校勘了文本;其次,在文体考辨与老子身世考证上,学界分析了《老子》等先秦文本的句式、韵脚、修辞手法、体裁,为《老子》文本形成时代提供了新证据。对于竹简与今本《老子》的作者,学界存在老聃与太史儋之争。关于老子故里,河南学者和安徽学者之间争论不止;关于老子的姓氏,学界亦聚讼不已。最后,在《老子》研究方法上,学界历经三个阶段的方法论反思,当前正在自觉探索中国哲学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10.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1.
风雨楼观台     
尉薇 《中国道教》2004,(3):58-58,60
~~(上接58页)生生变化的辩证观念,无疑都是中国古代无以伦比的思想和哲学成就。老子又是古代卓越的养生专家,“善于修道而养寿,以养寿使道学精深”。老子哲学是恢宏的生命哲学,其人生实践的突出特征是注重炼养生命的深度和厚度,延伸拓展生命的长度与广度。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等学说历经苍桑,毁誉参半,穿越时空,延续至今。其大智慧跨越历史隧道对当代社会仍有重要意义。老子虽死犹荣。坐像神清气朗,庄严慈祥,高1.83米,尹喜、徐甲侍立两边。死后虽被贵族上流社会和官方忽视,但仍有秦失弟子,乡邻吊唁。《庄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基本资料。帛书字形不同于今体者,一律转写为今体。帛书中划分章节用的圆点,大都残缺,为了便于指明引文出处,仍然沿用今本章次。 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韩非子·解老》所引《老子》原文顺序,正是这样。王弼注《老子》所用底本顺序,大概也是这样。 《德》篇在前,则《老子》首章是今本第三十八章。这个事实,有助于提醒我们重视此章本有的意义,就是它明确提出并初步解释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结构。此章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尤其是英语世界翻译传播的角度看,《老子》当排名第一。关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目前所知,西方较早的《老子》传本是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1651-1729)的拉丁文译本。1842年,儒莲在巴黎出版了《老子》的法文译本。1870年,维克多·斯特劳斯的《老子》德文译本问世。1884年,在伦敦出版的巴尔福的《道书》是《老子》较早的英文译本。至上世纪"60年代,(《老子》)  相似文献   

14.
正《老子》是当今除《圣经》外外译最多的典籍,但迄今为止,学界没有人具体描述和分析它在全球的译介情况。丁巍先生曾经主持完成过这方面的项目《老子书录》,但其研究结果《老子典籍考》并未出版,~((1))另一方面,在此期间及其后十几年,《老子》译本还在不断增加。因此,笔者收集了自己所知道的全球所有《老子》译本,以更全面深入地描述《老子》外译情况,希望为老学全球化的研究作一些文献整理工作。这些译本使我们看到了《老子》的全球化,同时也提醒我们,当代的老学研究与传统老学研究有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经《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年代在学界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在东汉的宗教地位、考证《老子变化经》中的白鹿意象、考察经文中的汉顺帝阳嘉元年至汉桓帝永寿元年的五个年号与当时天师道之宗教背景,可知《老子变化经》成书于公元155年至165年,是天师道成立之初,为自神其道而作。《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受东汉黄老道、刘向《列仙传》、王阜《李母碑》等影响,是当时宗教环境下的产物。早期天师道将老子抬到先天地而生、与道合一的至高地位,与他们试图建立政教合一的独立政权不无关系,故在《老子变化经》中将老子神化为十三帝师,以表达建立理想社会、理想政权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刘季冬 《现代哲学》2007,(1):130-135
王弼《老子注》是代表《老子》的思想,还是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在对比王弼《老子注》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证了《老子注》思想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遵在对《老子》思想进行体系化诠释的同时,显现出其自身思想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大量引用中国历史经典中的名言名句来表述其对国际问题的看法以及治国理念等,其中多次引用中华传统典籍《老子》的内容。据《习近平用典》一书可知,在全书选编的134处经典中,《老子》独占6篇,内容包括"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60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第63章)等,可见《老子》这一经典的魅力。《老子》虽然仅约5000字,却拥有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社会、政治、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老子》一书更是一部被译为多种语言,  相似文献   

19.
正《老子》一书是先秦道家思想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战国时期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开始,历代学者都热衷于对《老子》进行注释和研究。在历代《老子》注本中,北宋"蜀学"学者苏辙的《老子解》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注本,陈鼓应评价苏辙《老子解》说:"见解颇为精到,很受宋明以来学者的重视。"~1《老子解》成书于苏辙被贬谪筠州期间,修订于贬居海康期间,晚年又对此书有多次修改,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北宋时期三教合一思想盛行,苏辙的《老子解》以"复性"为主旨,援引儒佛二家思想,对老子思想作了别开生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稠粳山老子庙,座落在四川省新津县城南,约三公里的稠粳山山巅。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天社山,在县南三里,在成都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巅,每益土有难,人多依焉”。又据宋《方舆胜览》载:“天社山一名稠粳山,为老子隐居之所”。该山诸峰拱卫,孤峰高耸,亭亭玉立。遥望如画屏,隐现于云雾中,故有新津十二景之一“稠粳出云”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