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哲学家克劳弗写了《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一书,吹嘘资本主义世界把人当成最高目的,并诬蔑社会主义制度使人的个性遭到摧残。本文就是从批判克劳弗开始的。文章的第一部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美化。指出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各阶级社会里,由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人们始终受着自身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统治,所以是异化了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情况更加发展,一切生产关系都变成人类劳动生产物之间的关系,人变成了“抽象的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不可能成为目的,个性自由、人人平等都是虚伪的词句。要消灭这些异化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第二部分驳斥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诬蔑,论证社会主义如何消除异化,把人作为世界上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确立起来。作者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不再是异化的劳动了。个性得到真正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存在着国家、纪律、组织、劳动分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异化。只是在意识范围内还存在异化,这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除。文章中暴露出作者许多修正主义观点。如以抽象的异化理论代替具体的阶级分析;绝口不谈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行动,而胡说什么以“真正人道的道德原则战胜不道德的社会,战胜这个社会与工人相背离的道德”;抹煞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区别,说什么“人不再是阶级的人”,人与人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鼓吹全民国家的谬论;认为意识形态范围内存在的“异化残余”不必通过阶级斗争,只要通过“发展社会消费基金的办法”即可消除;甚至把共产党人说成是为了人道主义、为了人而斗争(根本不提与谁斗争)的战士等等。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3.
萨特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的"责任"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延军 《现代哲学》2002,(1):107-111
在萨特的人学理论中,“自由”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范畴。存在就是自由,自由的绝对性使得它成为一切事物及其自身的根据。然而,为了保证人的发展的合理性,在高扬了自由之后,萨特力图在最后解决的却一直是“自由”与“责任”的统一,这样,萨特将自己陷于一个无从解脱的困境之中:由于绝对自由论的前提,他所倡导的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责任”,最后却成了人们逃避责任的一种托辞。  相似文献   

4.
资产阶级历来利用人权问题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和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在最近几年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它们更把资产阶级人权观当作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工具。在这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也发挥着一种特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它积极参与了资产阶级发动的这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攻势;另方面,它又以走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自我标榜,既批评资产阶级人权观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状况,又给它自己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任务是“分析现时代资产阶级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人道主义本质问题上所进行的斗争”。作者说:“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道主义是一种这样的学说,它研究作为最高价值的人,研究全体社会成员、因而每个个人获得充分的物质福利、自由、社会平等和全面发展的途径。”作者说,在现代条件下,一个极其重要的人道主义问题就是防止世界性的热核战争,另一个尖锐的人道主义问题,是消灭殖民主义、消灭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建立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作者说,苏联共产主义建设纲领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纲领,共产主义是现实的人道主义,无产阶级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始终不渝的体现者,是为人类的人道主义理想而英勇地和奋不顾身地斗争的战士。作者认为,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绝大部分资产阶级哲学家力求使人道主义概念失去其社会政治的意义和内容,把人道主义问题归结为心理的、抽象伦理的、宗教的和其他一些纯精神的问题。由此出发,作者批评了存在主义者、人格主义者、新托马斯主义者以及资产阶级神学家的人道主义观点。最后,作者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所谓“经济人道主义”和“工业中合乎人道的关系”这样一些理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同资产阶级世界观、同从“右面”和“左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种机会主义派别进行原则性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目前,反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左倾机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政策的斗争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这种思想体系和政策的狂热的捍卫者。这里指的已经不是个别的错误和谬误了。对中共领导人同我们党、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歧实质的客观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呈现出从《莱茵报》时期对彰显特殊自由的市民社会与昭示普遍自由的政治国家间的对立所产生的“苦恼疑问”,到《德法年鉴》时期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造成的手段与目的的颠倒而感到的“困惑不解”,再到《巴黎手稿》时期对因资产阶级私有制而造成的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个体生活与类生活之间的斗争而提出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发展的清晰的逻辑路线图。精神现象学揭示了自我意识的伦理性对苦恼性的超越历程,即从自我意识环节的苦恼意识,发展到理性环节的自我意识的颠倒(自由的普遍性与个体性的意识错乱),再到精神环节的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的否定性(自由的普遍性被个体性僭越),最后到绝对精神环节经绝对宗教概念的发展实现了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和解,最终以绝对知识所理解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统一中的纯粹的绝对自由而终结。它嵌入在马克思早期对政治哲学的逻辑把握中。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在对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关系的追问中彰显出鲜明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中说:在历史上,人道主义既与唯物主义哲学有联系,也与某些唯心主义流派有联系。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人道主义哲学恰恰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同在经济、社会和精神上使人解放出来的斗争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它把资产阶级关于人道主义的神话和现实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立起来。对于人来说,人是最高的价值。这是马克思所宣布的一条伟大的人道主义原则。为了使所有的人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这个原则作为准绳,就必须从社会上清除一切贬低人、侮辱人的尊严的事物,清除一切使人的生活失去价值的事物,也就是必须消灭人对人的剥削、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统治、等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道主义性质,最充分、最全面地表现在它与共产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共产主义是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它不是口头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实际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它体现出人类的最光明的、最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其中包括资产阶级的优秀革命家们在过去所提出的理想。这篇文章原有四节,这里译出的是第一、三节,第二节“决定论和自由”和第四节“资产阶级世界观和资本主义现实”未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资产阶级的口号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水火不相容的;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彻底擯弃这些口号,而要达些口号就不能不是削弱和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为什么说,“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口号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水火不相容的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简略地考察一下“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口号的历史内容和阶级内容。马克思主义者向来承认“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口号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是,又不断在指出了这些口号的极大欺骗性。在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既包括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确证,艾包括发展人类本质力量自身。作为前者,自由又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依据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改造自然的自由;其二,通过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从修正主义的立场出发,主要介绍了卢森堡的政治理论的消极方面。作者说:卢森堡不是把资产阶级国家理解成固定不变的,而是把它理解为有内在矛盾的。她的资产阶级国家论,既不同于把国家职能的增大理解为国家的民主化、社会化和阶级压迫职能的减小的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也不同于认为资产阶级国家等于资产阶级专政并主要强调其阶级压迫职能的列宁、斯大林式的理解。她在本质上理解了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性,同时也没有忽略了与国家的阶级性相矛盾而实际存在着的国家的一般社会职能。她认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有被反动政治势力加以否定的倾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上是保卫资产阶级想要放弃和否定的民主主义,并使其进一步发展。作者接着说:卢森堡始终以社会主义革命即夺取政权当作明确的目标。但是,她虽然在某种形式上承认使用暴力,可是她不是暴力革命论者。她没有过高估计群众的自发性而过低估计先锋队的政治领导。她想把无产阶级在议会外的斗争和社会民主党的议会活动两者结合起来。她认为,议会外的活动就是经济性的、政治性的群众罢工,而议会内的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就是同资产阶级对抗来保卫资产阶级议会。她把议会看成是可以利用来朝着夺取政权方面一步一步前进的立脚点、据点、阵地。作者还说:卢森堡对俄国革命的批评,不同于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对俄国革命的攻击。她主要批评了布尔什维克的“非民主性质”。她认为,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不是在废除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批判继承”中成立的。掌握了权力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创造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来代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是废除一切民主主义。卢森堡后来虽然改正了她以前对布尔什维克的大部分批评,但是她的政治理论的骨胳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2.
把平等打扮成天赋人权,这是资产阶级的杰作。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最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武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喊得最响亮的政治口号。资产阶级正是高举这几面大旗登上自己的政治舞台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 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的呼声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都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可是,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他们也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自由和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13.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着重分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在”(sein)。这个古老哲学概念就其含义来说,尽管很玄虚,且极不确定,乍读起来,大有令人不着边际的神秘感(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喜欢隐蔽自身的),但是,拨开它的重重的玄虚的迷雾,澄清艰涩语言所造成的混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所谓“在”,其基本内容还是指人性(人的本性)而言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人们如此沉醉、迷恋于物质享受的现时代,亦即这个“物化了”的世界面前,对“在”的追问,已全然被现代人忘却殆尽或撤到一边去了。“在功利思想中能够起作用的和可作模范的东西却获得了统治地位”。所以,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存在主义首先关注的就是现代人的内心支离残破状态、它从“在”的异化和它失去对“在”的接触,亦即对“在”的遗忘,从而唤起人们对现代基本危机的注意。海德格尔哲学所大声疾呼的,正是强调人亟需恢复对“在”的神秘感和家园感。在当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由于资产阶级人的危机感日益紧迫,人们要求返回人性(复性)——追问“在”和回向大自然的呐喊声乃是此起彼伏、相当高涨的。现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容格(C.G.Jung)的一部名著的题目正好一语道破了这片呼声的实质:《追求一个灵魂的现代人》(Modern Manin Search of a Soul)。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人”的悲剧多半就在于科学技术抢占了古老形而上学的地盘,结果便造成了工业时代的“既无历史又无家可归的人”。综观全文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说:海德格尔是以抽象的哲学形式,在存在主义的“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20世纪资本主义没落阶段,资产阶级社会对资产阶级的人的人格发展的破坏性反映了出来(比如个人的徬徨、畏惧、忧郁、孤寂感和孤立感,便是这种破坏性的结果)。所以,他的有关“在”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伤感世界末日来临的救世教义的一部分。此外,本文作者还指出,海德格尔的哲学同人们通过一切科学理论来把握世界的途径乃是绝然对立的;他的哲学只知道一条途径,这就是他称之为诗意思维的途径。我们以为,H.M.格拉赫这个评介还是颇为中肯的,因为企图用诗意思维的方式去把握世界,确实是形而上学的特色,即便是海德格尔“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到一封从海外寄来的所谓“家书”的印刷品,它把“三自”说成是教会,把教会说成是“官办”。其目的是企图离间信徒和“三自”的关系,破坏国家在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关注科学理解——"科学理解的哲学透视"国际会议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界最大的秘密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爱因斯坦),追求对于对象世界的理解,从来就是科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动力。换言之,科学活动就是一点点地把这种可理解性的丰富内涵呈现出来,即以理解世界为目的。在20世纪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理解”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视。进入新世纪,2005年8月25~27日,在荷兰的自由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以“科学理解”(scientific understand ing)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科学理解的哲学透视”(PhilosophicalPerspectives on Scientific Understand ing),力图唤起人们重视该问题。会议是由以自由大学哲学系的汉克…  相似文献   

16.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人类理性面临的两大难题之一。莱布尼茨在《神义论》中把自由定义为"自发性加理智性",并论证了自由实现的条件:个体性是自由的基础,自发性是自由的必要条件,理智性是自由的灵魂,偶然性是自由的各种可能性在场。莱布尼茨的自由观在人类自由思想史上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克服前人自由思想的不足,并且也是其后哲学发展的思想源泉。他的自由思想也更好地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具有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是在自由时代,人们越是喜欢讨论法规之类的问题;越是在法制时代,人们越是喜欢讨论自由之类的话题。“自”由与法“律”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自由总是相对于规范而言,规范也总是相对于自由而言。在道德领域,“自律”这一概念组合本身就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为了较好地理解这一概念组合,我们又必须把这一概念组合分开加以说明。一、道德自律之“自”与自由在“自律”概念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是“自”这个概念。在道德自律概念中,“自”强调的是,道德是自由的象征,自由是道德的前提。作为某种规范,道德的本质不是强制而是自由。也就…  相似文献   

18.
应当:真理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践的过程正是主体与客体不断矛盾又不断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达到对世界的真理性的把握,使得人的活动合乎客观规律。同时,由于主体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语),使得其活动也是一个合乎自身目的的过程;人总希望把世界的现实状态改变成自己所期望的状态,而不希望把它变成一种“异己物”。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9.
何谓道德革命把中国近代道德革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文献甚少,就笔者所见,只有张锡勤的《略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道德革命》一文。张文认为,“所谓道德革命,就是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它发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道德革命论者有两派,即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他们提倡的新道德是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其中,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20.
真实性是文艺的基本属性。真实不仅是文艺学的重要范畴,而且也是美学的重要范畴。真实问题在我国也有着自己的不寻常的命运。五十年代,有的同志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提出了“写真实”问题,结果被“当成资产阶级思想”或“修正主义观点”进行大张旗鼓的批判。那时出现的一些错误观点,林彪、“四人帮”又把它推到了反动的唯心主义的极端。“写真实”论被蔑诬为“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