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音》2017,(2)
<正>各种沿丝绸之路入华的宗教文化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佛教一度与中华传统文化逐渐碰撞、交流并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华粟特人~([1])的宗教信仰中胡汉杂糅的文化痕迹非常明显。"从粟特人的发展史看,他们主要信仰祆教,同时也信仰佛教,是一个有信仰佛教历史的民族。"~([2])《新唐书·西域传》云康国:"尚浮图法,祠祆神。"~([3])《隋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2.
北魏慧生等人西行佛国求法巡礼之事,衍生出《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洛阳伽蓝记》卷5以及魏源《海国图志》附载、《大正藏》收录同名《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等诸种文献。《慧生行传》等前三种著作已佚,幸赖《洛阳伽蓝记》卷5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洛阳伽蓝记》卷5以合本子注、夹叙夹注为基本形态,其内容则以《慧生行传》为主体,《宋云行记》为辅助,《道荣传》为补证。大正藏本《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源于《海国图志》附载并删正之,魏源《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则源于《洛阳伽蓝记》卷5可能的慧生行记内容并且删正。以现存《洛阳伽蓝记》卷5和《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为考察对象,可见北魏慧生行记诸种相关文献学术价值不菲,有利于推进中亚史地研究、佛教文化交流研究以及"一带一路"的文明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发现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及幢记》石经幢提供了关于唐朝景教经典与教徒的重要资料。本文将此经幢后半部分《经幢记》中记录的洛阳大秦寺三位来自中亚米国和康国的高级教士,与西安《米继芬墓志》中的大秦寺僧思圆联系对比,并且初步考察了《经幢记》中记录的移居洛阳的一个安国景教家族,证实8-9世纪景教已经在中亚地区具有相当的基础,移居唐朝的粟特人中不仅确有信仰景教者,而且东都洛阳的景教领袖全部是粟特人。  相似文献   

4.
第工期《南诏图传》文字卷考释一一南诏国 宗教史上的几个问题………… 温玉成对当代国际政治中伊斯兰犹太教的自我诠释 — —再论什么是犹太教……………周受藩论犹太教伦理的核心主题……… 黄陵渝问题的认识……………………金宜久〔11)古希腊妇女宗教地位探析··、……裔昭印(ID二十一世纪政治伊斯兰 的走向、、………、……·二二,……··王宇洁(1东干人与伊斯兰教………,……··丁 宏(2理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 中国佛教的转型之—…·’………·’··葛兆光(3早期佛教僧衣净法辨析………··,湛 如(48佛教义理与因明…  相似文献   

5.
牺尊     
牺尊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诗经·鲁颂》中有“白牡驿刚,牺尊将将”的记载。这种酒器在商周时期比较流行。《淮南子·俶真训》:“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镂之以剖(?),杂之以青黄,华藻镈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这里记述的是木质的牺尊。《梁书·刘杳传》:“古者尊彝皆刻木为鸟兽,凿顶及背以出内(纳)酒。顷魏世鲁郡地中,得齐大  相似文献   

6.
由青海省宗教事务局承写的《青海省志·宗教志》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 7章 ,2 9节 ,30万字 ,2 9张照片 ,5 9幅图表 ,45 1页 ,精装定价每册 80元。《青海省志·宗教志》是《青海省志》中最具青海特色的专业书之一 ,它记述青海的宗教问题 ,特别注意了政策性、科学性、资料性。全志由概述、原始宗教与民间信仰、藏语系佛教、伊斯兰教、道教、汉语系佛教、基督教、宗教事务管理、后记组成 ,内容记述上起各宗教的产生、下至 1 995年。《青海省志·宗教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专业特色显著、地方特色突出、民族特色浓郁 ;体例规范 ,结构…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2,(1)
据199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巫白慧、黄心川、石峻等人的倡议下,位于河南省偃师县缑氏乡的唐代高僧玄奘故居开始修复,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元月完工。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唐僧玄奘踏上万里孤游之途,经四年历百余国到达印度。他游历印度各寺,佛学造诣声隆当世,于公元645早携佛经657部返国,先后译经75部,并将《老子》一书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至今仍是中亚、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全面普查吐鲁番文献,对十六国时期至唐西州时期丝绸之路西域段粟特人的宗教信仰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文章通过粟特人的人名切入,深入考察了粟特人的祆教信仰、佛教信仰、道教信仰。粟特人来到以吐鲁番为代表的丝绸之路西域段后,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大量粟特人信奉佛教,这种佛教是汉传佛教,也就是儒家化的佛教,它是佛教中国化后又向丝绸之路回传的结果;粟特人还信奉道教,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总之,丝绸之路西域段的粟特人在信奉汉传佛教和道教的过程中,迅速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丝绸之路西域段粟特人的宗教信仰史,就是研究粟特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大匡》、《小匡》两篇均系叙述齐桓、管仲霸业的史料,但这些史料的重点是记齐国国内,因而找不见齐桓公四十多年霸业的来龙去脉。而《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记,又过于简单。为此,著者探研《春秋左氏传》等古籍,对齐桓“尊王攘夷”霸业之始末.作简要的考实,供研读《大匡》、《小匡》及桓、管轶事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历代《道藏》中都收录有一部古书《易林》。《易林》一书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为“易林十六卷、焦赣撰”。焦赣 ,西汉人 ,当过小黄县令 ,后死于该地。他是易学家京房的老师 ,故《汉书》在卷七十五的《京房传》中附记他。谓其名焦延寿 ,赣是他的字。唐严师古注《后汉书》 ,言赣为其名 ,则延寿为字。《汉书·卷八十八·京房传》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托之孟氏。”《易林》实非焦延寿一人所创作。焦延寿当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把易说、民谣、书记等各种资料汇编成《易林》一书的…  相似文献   

11.
12.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象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象,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两汉皇帝自武帝起有 1 7人在诏书中征引经书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汉经学发展的轨迹。这一现象展示了政治与经学互动的规律 :经学政治化与政治经学化。此后 ,引经据典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为文的传统 ,历千年而不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导面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6.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is psychoanalysis or psychoanalytical therapy followed by intensive group analysis for an unlimited period of time. The group is able to help the analyst make therapeutic use of inevitable difficulties in countertransference processes. Also,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are likely to create the basic assumption of Incohesion: Aggregation/Massification, and to personify the roles associated with it. These processes can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ch patients with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attention involving both containment and holding, and interpretation. Extensive clinical data from psychoanalysis and group analysi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both this clinical approach and the author's theory of Incohesion.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on, most theorists agree, high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by all employees in an organization is required. In Eastern Europe nation-wide interventions are underway in some countries to promote participation across all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one study of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8.
19.
荒野是基督教一个恒久主题与发展动力。《旧约》中荒野有多重指向:魔鬼与死亡之域、上帝与人立约之地、冥想与神启之地、避难与净化之所等。荒野意义多重,既可以是道德的荒漠,又有成为乐园的可能;既有考验、甚至惩戒的意义,又具有精神提升和灵魂净化的价值。荒野作为庇护和净化场所的传统得以在《新约》中延续。对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移民而言,美国荒野在延续旧大陆荒野意义的基础上,又负载了新的涵义。清教徒希冀在荒野中建立一座花园。荒野既是考验清教徒意志与信仰之地,同时也是希望、自由的象征。尽管"可怕的荒野"令人厌恶,却包孕对荒野欣赏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孕育中的旅游伦理学--近年来西方国家旅游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行和旅游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旅游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的存在也和旅游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二战以后,"大众旅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出来,因此,旅游研究便开始关注旅游发展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应用伦理学研究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旅游发展这一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