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道教经书的总集,包括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经书,以及诸子百家文籍。道家经书出现于东汉末年,而道经的汇集则始于南北朝和隋唐,盛于宋。唐玄宗曾命崇玄馆道士编成《三洞琼纲》(通称《开元道藏》),但不久即毁于战乱。宋真宗命王钦若主编道教经典《宝文统录》,凡4359卷。六年后,张君房增修为4565卷,按三洞四辅分类,名曰《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要编成《云笈七签》122卷。在上述几部中国古代内容最全面丰富的《道藏》中,都收录了天台桐柏山的藏经,并占有很大的篇幅。可见桐柏山道藏在中国《道藏》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古代崇奉道教的著名帝王,崇道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动道教经书的编纂、缮写和颁布。唐代道教经书总集《一切道经》的编纂和缮写,是唐玄宗对道教经书发展的重要贡献。崇奉道教道经、宣扬老子为远祖,是李唐王朝基本的文化策略之一,从根本上讲是为巩固统治基础服务的。这也使以《一切道经》为标志的道教写本经书发展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敦煌道教写经,为我们研究唐玄宗与道教写本经书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3.
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即唐玄宗御书或诏令唐朝中央机构、道教宗师书写的《道德经》文本,有隶书经文本、三体真本、楷书注本、楷书疏本等。唐玄宗亲自书写之外,集贤院、礼部、国子监等官方机构也缮写制作御本《道德经》。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多收藏于宫禁、京城道观之中,或作为向天下颁布的标准本而流传于诸道诸郡,现存敦煌写卷P.3725《唐玄宗御注老子道德经》,是保存至今由国子监、礼部缮写校对的写本或传写本,是向天下颁布的写本之一。唐玄宗御本《道德经》的制作目的,有的是为李氏宗族祈福,有的是为道教宫观书写,更重要的是为推行李唐王朝尊奉老子和《道德经》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4.
那薇 《中国道教》1990,(3):33-39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唐玄宗的《道德真经疏外传》罗列了古今注释《道德经》各家,其中有《想尔》二卷,并说:“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记载了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也包括《想尔》二卷。该书于五代后失传,无人提及。现存的《老子想尔注》为敦煌莫高窟写本,存于大英博物馆,卷末题《老子道经上想尔》。  相似文献   

5.
道教经籍的总集称为《道藏》。“藏”字作为动词读“仓”的阳平音(Cáng),作为名词读“葬”(zāng)。藏(动词)的处所则为藏(名词),如储藏五谷精华之处为人体之五藏(演化为脏),收藏经书之处则有《道藏》、《佛藏》、《敦煌宝藏》等等。对于经书来说,藏(名词)也就是总集,与之相近的词是“库”,所谓某某文库。但这不是小部分的集,而是全集、全书,包罗一切经。当然,《道藏》不可能作到绝对的全,只能是相对的全,尽可能的全。全也是可分的,《道藏》就曾分过全藏和别藏。别藏对于所收的一类道经来说,也是全集,当然也是相对的全,《道藏》正是这样,它基本上反映了明以前道经的全貌,为其它任何道经集所不可比拟,所以,  相似文献   

6.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选译二]〔法〕安娜·赛德尔著吕鹏志陈平译陈霞校二、《道藏》中的老庄精神中日两国学者及西方汉学家通常都相当严格地区分道家(一般称“哲学的道教”)类著作和道教经典(即《道藏》中的道经)。今天我们认为,这种区分与历...  相似文献   

7.
道教辞典     
《道藏》道教经笈的总集。东汉末道教初兴,经书不多,魏晋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道书日滋。东晋以后,陆续编纂经目,如南朝宋陆修静撰《三洞经书目录》,梁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北周玄都观道士撰《玄都经目》、王延撰《三洞珠囊》,唐尹文操撰《玉纬经目》。唐玄宗即位,饬令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经音义》,开元中,删订道书,首编成藏,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名《开元道藏》,其目即《三洞琼纲》。经五代之乱,该藏毁于兵燹。宋代,徐铉、王禹偁、王钦若、张君房、刘道元等  相似文献   

8.
在道教史上,《道门通教必用集》(简称《通教集》)是目前所见首部详实记载道士科仪教习具体进程的教材性典籍。全书包含两篇序和八篇正文,序一主要阐述编书缘起,即江原朴庵道士吕元素“因宗丞二江李公(李中大)有请,得都下道经数百卷,皆吾蜀所缺者。  相似文献   

9.
张淼  李福 《中国道教》2018,(1):39-43
在道教经典中,有一类以“血湖”命名或包含有“血湖”信仰的经典,涉及道经、忏悔、符咒、图篆等内容,诸如《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正统道藏》第2册)、《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道藏》第9册)、(《上清灵宝大法》(《道藏》第31册)和(《血湖六幕集》(《藏外道书》第14册)等等,这些血湖类经典共同构成了道教思想、信仰和仪式实践的重要经典文献,对后世道教乃至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道教一切经书的总集,称为《道藏》.道教经书结集成藏,约始于唐初高宗、武后之世,时又称《一切道经》.  相似文献   

11.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又作二十卷),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538—597)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书。“摩诃”,意为大,指智所著渐次、不定、圆顿...  相似文献   

12.
道藏     
道教经笈的总集。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造作和类经笈。两晋以后,陆续编纂经目;汇集成“藏”,则在唐玄宗开元(713—741)中。全藏刊印,则为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编纂的《万寿道藏》。后来金、元各藏,都以此为蓝本。现存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所集经书,按其渊源和传授不同,分“三洞”、“四辅”、“十二类”编排。内容庞杂,除道教经书外,还收入部分诸子百家著作,包含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为研究我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思想以及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3.
玄机,弘布永嘉玄觉禅法的第一功臣张子开南宗慧能大师门下的五大宗匠之一的永嘉玄觉(664—713),初因“一宿觉”令三吴硕学辐辏禅阶,次更由《证道歌》而声名流被万代。一般认为,整理流传玄觉遗文的为庆州刺史魏静。然细揆之,首先有意识地搜集保存玄觉著述的,...  相似文献   

14.
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敦煌出土佛教文献的概况 散藏于世界各国的古代敦煌文献总数约在5万件以上,除了数量最大的汉文文书外,尚有一定数量的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阂文、梵文、西夏文写卷,其中有90%以上的卷子都是佛教义书。 从敦煌遗书纪年题记看,时代最早的佛教卷于是日本中村不折氏旧藏的《譬喻经》(散746),系前秦苻坚甘露元年(359)之物。其次为S.0797《十诵比丘戒本》,写成于西凉李暠建初元年(405)。时代最晚者为北图藏收字4号《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法门戒品》和俄藏《曹宗寿造经帙疏》(F.32A M.16…  相似文献   

15.
《法华经传记》,又名《法华传记》,十卷。唐代沙门僧祥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法华经传记》的撰时缺载。考是书卷八《唐梓州姚待》一传中,有“至开元四年,有玄宗观道士朱法印,极明庄老,往眉州讲说,岁久乃还。”(第84页中)等语,其中提到的“开元四年”,是全书所出各种年份中,时间最晚的一条记载。以此推断,是书大约撰于唐玄宗朝开元四年(716)至开元二十九年(741)之间。  相似文献   

16.
经籍     
道教初创时,经籍不多,除奉《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外,重要的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东晋初,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道经凡670卷,符箓500余卷,总共1200卷。此后,为了阐发教义、与佛教相抗衡,以所见滋长,造经日多。《灵宝经》、《上清经》、《三皇经》等皆于东晋中后期陆续出现。据考证,上清、灵宝等均系经之总称,各统经数种或数十种,“后人据先出道经,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文为主,杂采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及唐玄宗<御疏>等,非唐玄宗所撰;认为是五代后蜀乔讽所编<道德经疏义节解>原书.  相似文献   

18.
对南北朝道教文献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这些早期道经视作一个整体,但实际上今天所能看到的早期道经有着多样的文本层次。《正统道藏》所载的《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有四卷,而陆修静"灵宝经目录"载该经两卷,学者一般认为今四卷本是由两卷本分割而成。实际上,今本《内音玉字》卷一关于该经的授受科仪应为后补;卷三、卷四对"大梵隐语"的疏释在南北朝中期可能也还没有形成。陆修静所见的《内音玉字》卷上应就是今本卷一、卷二对"大梵隐语"的描述,卷下则是类似《内音玉字》"序"的内容。《内音玉字》"序"的时代应该也晚于卷上。另外,在南北朝、隋唐之时,《内音玉字》可能还有另外的版本,有着与今本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汉明帝时无佛道角力事──《佛道交涉史论要》之一节李养正继梁代释僧(公元445—518年)辑录《弘明集》之后,唐代释道宣(公元596—667年)又辑录《广弘明集》。在《广弘明集》卷一所收载的、道宣自辑的《归正篇》篇首,道宣撰《序》述其辑书的目的就在于伸...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03,(2)
《华严经疏钞》(80卷)是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以毕生精力,发挥八十卷《华严经》(唐实叉难陀译)要义之作,但在刻印流传中错讹甚多。1912年,徐文蔚居士与上海佛教界人士蒋维乔、黄幼希等商量,决定重编《华严经疏钞》,后于1939年5月在上海专门成立《华严经疏钞》编印会,应慈法师为理事长,编印工作由黄幼希主持,汇集汉、日、藏本及其它流通本共计十多种版本,考订异同,补正缺失,同时又将《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华严法界玄镜》、《大华严经略策》等附入。1944年春,全书校印完成,为线装楷体铅字排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