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益青 《管子学刊》2020,(1):125-128
1990年在临朐县沂山乡傅兴村出土了一批齐国刀币,共234枚,有齐返邦长法化刀币、节墨之法化刀币、安阳之法化刀币、齐之法化刀币、齐法化刀币五种。1994年在临朐县七贤乡长沟村出土了一批西汉四铢半两石钱范,抢救出三件,形制分为二式。这两批文物都是研究我国古代货币的珍贵资料,现入藏在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战国后期,齐国经历了一场严重“国难”。燕昭王姬平,为报伐国和杀父之仇,做了近三十年的准备,派乐毅统率重兵攻入齐境,联合三晋和秦国部分兵力,在济水西北岸展开一场恶战,齐兵大败,湣王田地“遁而走莒,仅以身免。”随后,乐毅攻占齐都临淄,分兵略定全齐。齐国七十余城,只莒和即墨二邑未下。固守即墨的临淄市掾田单,智破燕军,迎齐  相似文献   

3.
齐国货币的研究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进而对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冶金铸造、货币文字、齐文化的经济和文化形态加深了解。本文将根据齐国的历史地理条件与货币的出土情况,对齐国地区货币的起源及上述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齐国刀币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国以刀币为主币,形成了独立的刀币体系,“法化”面文和“齐法化”的大量铸行,说明齐国有着统一的铸币权和较早形成统一货币的思想和举措;而开国纪念币——“齐建邦长法化”的出现,表明齐国货币制度的成熟,尤其叠铸技术运用于“齐法化”,代表了中国铸币工艺的重大进步。齐国刀币在中国货币史乃至金属铸造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从“齐”得名看古代齐地纺织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齐”得名看古代齐地纺织业陈昌远齐国何以得名,近年来史学界讨论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五说:一,齐得名于临淄附近的天齐渊。(赵超:《"齐"这个地名产生于何时》,《地名知识》,1983年第3期)二,根据《说文》释"齐"。认为"齐"之得名与种植小麦有关(朱活:...  相似文献   

6.
唐艺 《管子学刊》2013,(4):40-45
《诗经·齐风》是采自民间的歌谣,必然反映齐国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如旧儒所解,完全是为了刺国君、刺时、刺衰……。本文从《齐风》产生的文化背景及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分析,力求以新的角度看待作为齐文化载体的《齐风》。  相似文献   

7.
谈“齐之化”和“无文刀”张光明齐国地处我国东方,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货币文化较早形成的重要地区。齐国先秦时期是铸行刀币的国家,它同我国北方地区的燕、赵、戎、中山诸国,共同形成了我国古代环渤海地区考古学文化中的以刀币为主的货币文化体系。齐...  相似文献   

8.
燕齐圜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林 《管子学刊》2007,2(3):30-33
战国晚期燕国和齐国铸行的方孔圆钱在形制、钱文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二国之圜钱联系密切。燕国圜钱的铸行晚于齐国,在币值的分等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不如齐国进步。齐国圜钱为三等币值,燕国为二等币值;齐币已使用当时先进的叠铸技术,而燕币的铸造尚不见此法的应用。可以认定燕国圜钱是受到齐国圜钱的影响后产生的,这同齐襄王退燕以前燕国刀币对齐国货币强烈影响的态势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齐国在开国之初实行的治国之策,不仅推动了胶东地区的铜铁业、盐业、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而且齐国“开其国门”的开放之策,也进一步推动了胶东地区对其他诸侯国及朝鲜、日本的经贸往来和对外开放。胶东地区在学习和接受齐文化影响时,既注重学一习和引进齐文化中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的改革内容,又对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地继承。齐文化影响与提升了胶东莱文化。莱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丰富了齐文化。  相似文献   

10.
齐国在开国之初实行的治国之策,不仅推动了胶东地区的铜铁业、盐业、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而且齐国“开其国门”的开放之策,也进一步推动了胶东地区对其他诸侯国及朝鲜、日本的经贸往来和对外开放。胶东地区在学习和接受齐文化影响时,既注重学习和引进齐文化中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的改革内容,又对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地继承。齐文化影响与提升了胶东莱文化,莱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丰富了齐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一、即墨故城概览即墨故城,位于今青岛地区平度东南30公里古蚬镇大朱毛村一带。《玉海》引《郡县志》云:“故城临墨水,故曰即墨。”《史记正义》说:“莱州胶水县南60里即墨故城是也。”据考,唐之胶水县就是现平度,系隋仁寿元年(601年)以长广县改名。即墨地处东方,乃齐国的重要城邑。历史悠久,经济繁荣。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活。商周时属东夷。春秋时期系莱国之棠邑。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师伐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正与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官。晏  相似文献   

12.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 ,后人有称姜齐者。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殷 ,功高盖世 ,在分封诸侯时被列为首封。因其为东夷人 ,所以把他封到东夷人居住的齐。也有人说齐本是旧名 ,姜太公袭其旧而建齐国。建国之初 ,姜太公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举贤尚功”、“通工商之业 ,便鱼盐之利”的方针 ,不仅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由此奠定了齐文化的基本框架。《诗经 .齐风》是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齐地风俗的集中表现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齐风》中的诗篇内容和形式 ,探讨齐地的风俗习惯 ,从而了解齐文化的某些特色。《齐风》 11首 ,反映…  相似文献   

13.
齐国女性的历史,是反映齐国历史的一个侧面。西汉刘向所辑《列女传》中记录的齐国女性共有27位,占全书的1/4强。她们的言行事迹和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齐文化的特点,是我们研究齐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同时也可以作为认识先秦社会的一个切入点。当时人们的贞节观念还比较淡薄,但同时妇女的"德行"被放到很重要的位置,自商周时代就有的"女祸论"思想呈愈演愈烈之势发展,逐渐形成为一种论述完备的"美女误国与丑女兴邦"的二重理论。她们与齐王室的婚姻中含有很多政治因素,这些婚姻关系的缔结都是出于政治上的利害考虑,女性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多是充当了棋子的角色。尽管周初已出现"女子无与政事"的鉴戒观,但此时尚未礼制化,男性虽已成为社会的主宰,但齐国女性对军国大事等仍有一定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4.
盖光 《管子学刊》2007,(1):54-58
“化”即为易与变。“化”性显现自然万物与生命存在的“生生”运演及转换,“化”性思维是探究自然万物间,人与自然间相互依存、互为转换,以及生态性的变化及转化的思维机制。太极思维及“生生”运行节律作为“化”性思维的本体,旨在破解自然天地运行的“化性”之理。人类只有生态性地“察时变”,也就是知自然之“性”,通“天文”之“理”,才可以“人文”而“化成天下”,并运演节律及转换性而构筑人文生态。“道化”到“生化”的转化过程呈现了“化”的气脉韵律及转换序列,而“造化”与“神化”则使“化”性思维在生态审美化中悟解“自然”的高妙。  相似文献   

15.
试析齐国的经济发展与货币流通张继彬,仲采萍古齐是先秦东方文明大国。齐国都城临淄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公封齐,即推行"兴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商品经济政策。桓公执政后,任管仲为相,修太公之业,致力于经济改革,以货币为杠杆发展农、工、商业而致强国...  相似文献   

16.
管子相齐,继承齐国工商兴邦的传统,确立了发展工商业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很多发展工商业的新理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工商新政策。其中,前所未有的新政数十项:为工商之民"正名",确立其社会地位;建置稳定的工商业区;培育称之为"聚"级的商业市场;构建满足工商交易的货币体系;加强诸侯国外交与商业贸易,举全国之力,派遣八千外交官员分赴各诸侯国,充当商贸使者,扩大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制定工商奖励政策,鼓励各诸侯国商贾通商齐国,等等。管仲自身也试水诸侯国贸易,总结出一系列工商业贸易经验和艺术,形成了揭示工商业规律的思想理论,保存在《管子》"轻重篇"中,是为中国古代原创的工商经济学,助推齐国繁荣兴盛,也深刻影响后世,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万历年间山左诗坛的领袖人物,于慎行和冯琦在文学观念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在对复古派的批判方面,有破有立,以"神情"、"情真"、"化"等以矫七子之弊;而这些主张的提出,又对公安派具有先驱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舜《韶》是产生于虞舜时期的一个古代乐舞,当它传承至齐国之后,就变成了齐《韶》。这两代乐舞的内容是否相同,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通过考证认为:舜《韶》是宣扬自黄帝至虞舜、夏启九世之功德;而齐《韶》则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了的乐舞,其内容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地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相似文献   

19.
自从孔子在齐闻<韶>之后,他那深切的感受与精辟的评价,使齐国<韶>乐不仅成为上古乐舞的典范.齐<韶>以何魅力感动了孔子?究其原因,主要应是其内容所致.关于齐<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以笔者考证,它应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成的一个具有崭新内容的乐舞.这个内容就是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地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相似文献   

20.
《管子》是我国齐文化一部重要著述。21世纪是追求“和”之精神的时代,重新审视《管子》乐论,从《地员》、《宙合》、《幼宫》三篇有关乐论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和”之精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