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孔涛 《管子学刊》2012,(2):58-60,98
本文通过析理《庄子》诸篇中“理”字的不同内涵,旨在论证老庄和庄子后学在道论、认识论和修养实践论三个层次上对“智”的不同态度,从而揭示出战国中晚期道家哲学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嬗变.在道论上,庄子和老子都是可知论者;在认识论上老子“容智”,庄子“弃智”;修养实践论上老庄都主张“弃智”.庄子部分后学在三个层次上都主张绝对“弃智”,认为道是不可知的,比老庄更绝对化;部分后学在三个层次上都“容智”,其中吸收儒家和黄老之学的一部分后学转变为“主智”派,庄学特征已淡化.庄子后学对“理”的关注,表现出战国中晚期理性高扬的时代风貌和道家哲学由神秘主义向理性主义演化的思维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2.
“道’与“心’分别是道家与禅宗两文化的中心范畴,比较两者的同异性,揭示其内在联系,分析其理论得失,这对深入了解两者的思想旨趣或许不无神益。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揭示“道”与“心”在主要特性上的同异性而不全面论及其基本内涵。一、道家之“道”与禅宗之“。乙”的共通性(-)从“道”的自然无为性到禅宗“心”的自然自由性‘咱然”、“无为”之词均创立于道家,首见于《老子入它们是作为释解“道”的属性的范畴而出现的。老子之“道”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其一,道性自然。这是说“道”的根本特性即表现为自然本然性。《老子》二十…  相似文献   

3.
论医生的“道德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道心”是儒家修养论的起点和归宿,演绎了完整的修养论。然而,这一传统思路目前在很多研究领域被遗忘,包括医德研究领域。强调尊重传统,用“道德心”来重新衡量医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并从祖国传统医学文献的角度,对医德这一常规命题做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宗教与审美人生境界,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性。其一,禅悟与仙道境界皆是一种本真的生命境界。“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吴言生,第337页)禅悟境界是一种觉悟了的人生境界,觉悟境界乃“明心见性”,透识生命本质,扫除内心挂碍,破除执着意识,凸显真心的本真生命境界。回光返照,直抵本性真心,凸显本来面目,便是禅境之内涵…  相似文献   

5.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6.
荀子所谓的“化性起伪”实是“以礼化心”.一方面,礼是贯通古今万物之大道,是人类社会价值之根本,能安化百姓,平治社会,使天下归于正理平治之“善”.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师法教化,心能由“蔽”的状态转化为“大清明”的状态,而当心处于大清明状态时,心必能“知道”,“可道”,“守道”,最终“好道”,使人具备仁心善性之“德”.荀子“化性起伪”哲学的要旨就是强调理想的人格之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个体德性的养成要透过后天不舍须臾的师法积习而善化,在实现社会之正理平治的同时,完成个体之积善成德.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8.
“圆善”问题是康德和牟宗三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同于康德以“设准”达至信仰的解决路径,牟宗三以建构“道德形上学”的方式、通过工夫修养之“呈现”来体验道的形上本体,无疑是一创新。经过牟宗三的吸收与创造性转化,其所谓“道德形上学”与“圆善”能否实现康德意义的“德福一致”,似仍有较大讨论空间。本文拟在前贤所论基础之上,对此问题尝试做一些补充性说明,从牟先生“道德形上学”中的“横摄”等义中拓展出“横向”“横摄”与“横讲”三种工夫路径与方法;并从“境界形态形上学”与“实有形态形上学”合一出发,进一步挖掘“道德形上学”中可能蕴藏的境界、工夫说在解决“圆善”问题上所具有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心性之学,肇始于孔孟,发展于庄禅,完备于陆九渊,集大成于王阳明。孟子以心为宗,建立起心性论的基本框架,堪称心学始祖。南宋陆九渊直承孟子,提出“心即理”的心性观,其心性修养论与庄禅哲学存在密切联系,明儒王阳明全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心性思想,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命题,直指本心。至此,具有完备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心学学派正式形成,这就是学术思想界所称的“陆王心学”。  相似文献   

10.
付选刚 《管子学刊》2009,(2):64-65,73
庄子之“道”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联系性等特点,表明“道”是“规律”;庄子之“道”体现着“天人合一”等思想,说明了“道”是“境界”。  相似文献   

11.
道是《坛经》的根本主题。它与佛、佛性、自性、本心等词可以互换。道、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它的本性是“无二”。道的对立面是非道,非道主要是贪嗔痴等迷心。修道是从迷心到本心的过程,从迷心到本心的转变不需要漫长的修行,而是在一瞬间。从迷心回归本心即是得道、明心见性、成佛。成佛的状态是一个智慧的、充满爱的、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人成佛后,他所在的世界也就变成了净土。  相似文献   

12.
禅宗追求梵我合一,万物混一,归于本心,并且标榜“识心见性,自成怫道”,可见“心”对于禅宗来说非常重要,心就是山河大地,心就是一切,心就是怫。从一些禅宗公案中,我也对禅宗里讲的“心”有了种种感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心”的功能和作用。医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探讨,从而形成了发心之微、解心之谜、函养心元、依心悟理的流派,称之为“心法”。在古人看来,“心”具有精神与物质的两重性。因此,“心法”也就包括了思想意识修养与炼气强身两大内容,而这两者又是交错在一起的,并且渗透于其他领域,成为一个包容至广的哲学命题。心法在儒、释、道三家中都有论及。这里主要谈道教心法与《易》学的关系。心法与《易》学,这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的主体在于“心”;后者的根本在于“易”。然而,心法与《易》学并非不可逾越;相反,在中国文化史上,二者之结合不仅成为事实,而且关系至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神道”最先是在《观·彖传》中提出来的,历来对它的解释存有分歧,大致为二说:一为神明之道,二为自然之道。本文认为,“神道”可分为三个层次:神明之道、自然之道、道德之道。自然之道为本,为体;道德之道为末,为用;神明之道只是表。《周易》提出“神道”这一概念,落脚点是设教,即设置政教。所谓“神道设教”就是以神道对人民实施教化,以建立一个等差有序又和谐相得的社会秩序。“神道设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依据的,同时又体现出鬼神的意旨,而其实质乃是合乎统治阶级利益同时又有利于整个社会安定、发展的道德之道即人道。从某种意义上看,“神道设教”是《周易》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彭彦华 《周易研究》2023,(4):96-110
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分歧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由于对“理”的理解不同,朱陆在“为学之方”上存在分歧——朱“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谈“穷理”(“道问学”),陆说“明心”(“尊德性”);在为学目的上也有分歧——朱以穷理修身为读书之目的,陆把读书为学归结到实理实事上。二是由于对“气”的理解不同,朱陆在为学宗旨以及修养方法上存在分歧:陆讲“尽我之心”“易简工夫”,朱讲“存天理灭人欲”“格物居敬”。三是朱陆对“心”的理解不同,朱熹有“道心”(义理之心)、“人心”(物欲之心)之分,象山认为“本心”既是道心也是人心,二者合一。四是朱陆关于本体的争论,即世界的本原是无极还是太极、阴阳是形器还是道。  相似文献   

16.
论老聃之“道”与“自然无为”张钦一、“道”与“自然”《道德经》五千言,言“道”之处凡七十三见,试图解决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宇宙源起与运化规律的问题;二是社会问题;三是人生问题(即个我的身心问题)。其“道”的使用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不同的内涵。陈鼓应先生在...  相似文献   

17.
程颢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朱熹大概43岁开始一直到晚年,反复以心、性、情来对解这里的易、道、神.朱熹认为易道神是从天的角度来论,相应地从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心性情.借用程子的易道神话语来阐发其心统性情思想,这是朱子对程子思想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和诠释.在朱子的诠释下,“易体”非“...  相似文献   

1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段话出自《论语·宪问》。关于其中的“君子道者三”一句,历来说解颇不一致,概括起来,可得四说:一说“君子道”为君子之道(见邢《论语注疏》),此说以“君子道”为偏正...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使命决不仅仅是认识和把握形上之理(所谓知“道”),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形上之理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所谓成“道”),并在此基础上把掌握于人的形上之理对象化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所谓行“道”)。因此,知“道”、成“道”、行“道”,是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环节。但是,并不是所有哲学都能自觉地意识到和处理好这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郭店楚墓竹简》儒家诸篇对这三个环节的处理和把握,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郭店楚墓竹简》儒家的著作分别是《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  相似文献   

20.
"道心论"是指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道教南宗的创立者白玉蟾在阐释"道心"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修道证道理论,其核心是以心解道、以心释丹。"道心论"是道教南宗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其理论创建集中体现在白玉蟾《蟾仙解老》中,主要有三个思想内涵:"道即心,心即道",道心不二论;"道由心生、心由道有",道心互化论;"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心体用论。道心论涉及道心关系、身心关系和性命关系诸层次问题,其中,不二论与体用论主要是解决修道根基问题,互化论则是针对修道实践问题。通过"心"为中介,将形上之道论与形下之丹法整合起来,构建了极富特色的"道—心—丹"丹道理论模型,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思想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