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国哲学战线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曾展开过争论,后来由于陈伯达、关锋和那个“理论权威”作祟,把它变成了一场政治批判和政治迫害。粉碎“四人帮”之后,这个问题的讨论才正常地开展起来,论战一方的代表杨献珍同志发表了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下仅就近一年来哲学界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中的几个问题的讨论情况,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2.
从目前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的探讨中看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第一种是世诚和李唯一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只能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不能作唯物主义的解释。第二种是王若水等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既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又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我同意第一种观点,不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次: 一从哲学史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最早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在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和露骨。大家知道,贝克莱的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总公式。到了集唯心主义之大成的黑格尔,则对这个命题作了全面的论证和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顶蜂。黑格尔认为,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研究》上展开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争论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下去,会大大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提高我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水平,从而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发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打算就“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提出一些看法,和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出版的西方哲学史书籍,都认为古希腊埃利亚派的主要代表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文化革命前和近来开展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中,也有不少文章对这个命题追根溯源到巴门尼德那里,断定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时就是唯心主义的。但是,这些书籍和文章在肯定巴门尼德的命题的唯心主  相似文献   

5.
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学过形式罗辑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偷换命题”的谬误。用“偷换命题”的方法来进行轮辩,决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混淆是非。詭辩论的方法之一,就是“偷换命题”。于世诚同志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上发表的言论,正是公然使用了这一种错误的逻辑方法:为要反对两年前我们对他的错误观点所给予的批判,他把我们原来所主张的命题“恩格斯肯定了思惟与存在的同一性”偷换成了这样一个命题“恩格斯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思惟与存在的同一论”。  相似文献   

6.
麦道的哲学试图抹去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本体论间隙。为了实现这一哲学计划,麦道需要接受某种真之同一论。本文认为,麦道所需要的是真之坚实同一论,并且承诺关于罗素式单称命题。本文首先论证真之同一论论题,然后更进一步,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辩护真之坚实同一论,认为真命题与世界中的事实同一。本文并非要给出一个对同一论或坚实同一论的完整理论,而是试图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给出一个对坚实同一论的辩护,认为坚实同一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艺术家的言论中 ,“自得”是一个并不罕见的命题 ,自先秦以来的典籍中多处可见“自得”的说法。虽然它并未得到学理层面的提炼与升华 ,却在思想家的理性思辨与艺术家的艺术评论及创作实践中成为创造之源。可以这样说 ,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 ,“自得”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体验性和直觉思维色彩的重要命题。而且 ,“自得”在审美创造上有突出的价值。我认为 ,无论从方法论还是价值论的角度看 ,“自得”都有支撑中国美学特色的深刻意义。一、“自得”的哲学渊源从中国哲学史上看 ,“自得”思想有深远的渊源。儒家、道家、玄学…  相似文献   

8.
和存在主义的观点一样,我们下面介绍的观点也把自己的本体论模式奠基于主体的实体化。但是,这种观点和存在主义又有所不同,存在主义的中心论点是消极和自由的二元论,而这种观点却是极端的一元论。这种观点的倡导者(E.伊利因科夫、G.巴季谢夫、P.叶基迪斯和 L.纳乌缅科)批判任何形式的主体客体二元化。他们坚信,人的问题只有从思维和存在同一的观点出发才能得到  相似文献   

9.
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哲学界曾有过一场大讨论。直到今天,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仍不尽相同。但是,在那些表面上水火相向的观点背后,往往有一种令人深省的共通之处,即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的理解是相近的:第一,都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第二,都在直接性的意义上理解同一性。甚至在今天,仍然有不少同志如此认为。鉴此,对以往的一些争论问题作点认真的反思,有着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如果不了解来龙去脉,便难以真实了解一个范畴和命题的…  相似文献   

10.
排除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能单方面说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吗?为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一下共性和个性各自规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共性和个性作为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具有双重性质:各自规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所谓规定的确定性乃是指矛盾各方互有区别,互相排斥的性质,也叫规定的绝对性。共性,作为一种规定,它排斥异在和“杂质”,以保持自身的单纯性。列宁说:“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  相似文献   

11.
运用分析哲学方法研究物质可分性问题,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物质无限可分"是全称存在命题;"物质有限可分"是存在非存在命题。而这两个命题都既不可证实又不可证伪。因此,"物质结构是否无限可分"是一个超经验的信仰问题,无法从经验上证明究竟是肯定回答正确,还是否定回答正确,因而这方面的争论没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1955年第4期第155頁上,讀者杨君瑞同志提出了一个問題,即罗森塔尔、尤金編的“简明哲学辞典”对“同一性”这一概念的解釋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的解釋存在着分歧,应該怎样理解?編辑部認为正确地理解这一問題还有待于继續討論研究。在这里我想把我个人对这个問題的不成熟的看法提出來和同志們討論。我認为首先应該指出的是:“简明哲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所理解的“同一性”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所阐释的“同一性”在涵义上是不同的。“辞典”說“同一性”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疇。这就是說,所謂“同一性”是指同一事物在一定时期內的相对的固定性,即事物在处于量变狀态时質的相对不  相似文献   

13.
读了于世诚同志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发表于今年《哲学研究》第3期),有许多意见。我们不同意世诚同志这篇文章的基本论点。这里,只就两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和同志们商讨。1960年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认为,当时争论的关键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即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时我们是这样的看法(见拙作《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载《哲学研究》1960年第3期),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从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历史演进来看,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辩证逻辑,并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历史动向。西方传统哲学在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分裂与对峙中展开,始终表现为二元对立的本体—现象方式,直到黑格尔以辩证法实现了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辩证统一,其统一的理论基础在于黑格尔论证了现象是以本质为根据的现象,因此现象与本质是一体的。现象与本质的一体性,为现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原点。  相似文献   

15.
"人禽之别"是孟子思想中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核心命题。孟子通过对人是道德的存在,伦理关系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分别从道德形而上维度、社会伦理关系的现实维度和人的精神境界维度阐明了人的规定性和价值,回答了"人因何而存在""人的何种存在是最有意义的"等哲学问题,凸显了儒家经典的道德哲学意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伦"的规范伦理学。"人禽之别"的命题不仅具有儒家思想上的学理意义,还给予现时代的人们以警醒和深思,在追求物质优越的同时,不但要警惕道德上的妥协和堕落、精神上的松懈和沉沦,更要"见贤思齐",不忘初心,做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16.
A.F.艾耶尔(1910——1989?),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通常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在英国的代表。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和《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两本著作中,集中批判了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存在”的命题。两部著作对神学的批判立足点是相同的,前者的分析较为笼统,而后者的分析则较为具体,它们都企图从逻辑上分析基督教神学命题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7.
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上阐述哲学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时提到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究竟是指的唯心主义的原理,还是指的唯物主义的原理的问题的讨论,目前正在进行。其实,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是一个早已确定了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来都足唯心主义的原理,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而且从来都是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根本对立的。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也是一个早已彻底解决了的问题,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而且只是反映论,它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有着原则的区别,绝不能加以混淆。  相似文献   

18.
(一) 如何评价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理论(以下简称同一论),目前,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艾思奇、王若水等同志坚持如下的论点: 恩格斯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论。  相似文献   

19.
在“天人合一”的框架内,《管子》提出“持满者与天”命题,从而勾勒出一幅“持满有道”景观,且又包含着存在论意义上的持满关切之深沉蕴意.这持满关切,当落在持满者对先与后、忧与乐、生与死的存在关怀.在“夺余满补不足”中看到《管子》有价值的公正观念及其相关德性.对于“持满者与天”命题中所包蕴的存在关怀之精神,其当代意义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20.
一、对立同一律是辩证思维的根本规律 对立同一律是辩证逻辑的最根本的思维规律。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4、281页。重点是引者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