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俐洛  高晶 《心理学报》1990,23(1):25-31
对交迭记忆任务的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任务交迭类型、交迭任务数和任务呈现间隔时间都是影响交迭记忆业绩的因素。交迭记忆业绩随任务交迭类型的复杂程度提高而降低,随呈现间隔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复式交迭类型中,随交迭任务数的增多而降低。从而说明了时间繁忙和信息加工强度是心理负荷的两个因素。(2)据实验结果求出了在本实验情境下的交迭记忆曲线公式。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操作工作记忆内容的有效性,探讨了记忆内容的保持对时间判断的影响。采用不规则的客体作为实验材料,使时间任务中的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或不匹配。实验1采用工作记忆和时间判断的双任务范式,要求被试首先记忆一个客体,然后在每个试次的最后判断测试刺激是否与记忆项相同。在延迟阶段,被试判断连续出现的两个刺激的时距哪个更长(或更短)。实验2中,要求被试忽略第一个刺激,仅完成时间判断任务。结果发现,相比单任务的计时,双任务条件下,工作记忆内容的保持延长了时间判断的时间。而且,在记忆匹配和知觉匹配条件下,匹配刺激呈现的时间越长,正确率越低,反应时越长。这说明记忆内容的保持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工作记忆内容对时间判断的可能是由记忆内容引起的注意定向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探讨时间的空间表征是否受到工作记忆的调节。实验将时间比较任务和工作记忆中的延迟匹配范式相结合。结果发现,记忆匹配条件下,刺激的空间位置不影响时间判断,而记忆不匹配条件下,当左侧刺激呈现的时间短,右侧刺激呈现的时间长时,时间判断的反应时更短。结果表明,时间的空间表征具有灵活性,受到工作记忆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采用刺激分类范式,要求被试判断呈现刺激的性质(实验一和实验三)或颜色(实验二),旨在考察随机呈现不同类型刺激材料对数字和字母SNARC效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刺激材料加工中是否存在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结果发现:(1)数字和字母性质和颜色分类任务中均未出现数字SNARC效应和字母SNARC效应。(2)数字和字母的性质和颜色分类任务中,左手对字母的反应更快,右手对数字的反应更快。数字和汉字性质分类时,左手对汉字反应更快,右手对数字反应更快,不同类型刺激分类时出现刺激—反应相客性效应。(3)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刺激分类加工中存在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这种效应可以被自动激活,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类型刺激分类中的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对SNARC效应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工作记忆内容的保持能否影响时间判断,采用难以用言语编码和保持的抽象客体作为刺激材料,操作记忆内容与时间任务中刺激的关联程度。实验1将工作记忆中的变化觉察范式和时间判断任务结合,具体来讲,要求被试首先记忆一个客体,然后在每个trial的最后判断测试刺激是否与记忆项相同;在延迟阶段,被试完成时间判断任务,即判断相继出现的两个刺激的时距哪个更长(或更短)。记忆匹配条件下,时间任务中的一个刺激与记忆内容完全相同,相应的另一个刺激与记忆内容在形状和颜色上都不同,记忆匹配和记忆不匹配各占一半。匹配刺激先短后长、先长后短的顺序在被试内充分平衡;记忆不匹配条件下,时间任务中的两个刺激均与记忆项无关。结果发现,记忆匹配刺激不存在顺序效应;相比无记忆匹配条件,记忆匹配延长了时间判断的时间;进一步分析发现记忆匹配刺激与长时距对应时,正确率更低,反应时更长。为了进一步探讨实验1的结果是由对记忆内容的保持造成的,还是由刺激的重复出现造成的,实验2要求被试忽略第一个刺激,仅完成时间判断任务。结果发现,知觉匹配和知觉不匹配条件在时间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上都无显著差异。研究说明记忆内容的保持引起了注意定向,影响了人们对时间信息的判断和决策。  相似文献   

6.
语义的自动加工和选择性注意对Stroop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用正常人和聋哑人作被试进行比较,试图探讨语义的自动加工和选择性注意对Stroop效应的影响。将“红”“绿”“黄”“蓝”四个汉字中的每一个都用这四种颜色中的三种写成,然后按着事先排列好的顺序,分组呈现,并且在两种条件下分别要求被试延迟不同的时间进行反应,一种是刺激呈现前就告诉被试对“字”或“色”反应;另一种是刺激呈现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再向被试提出对“字”或“色”反应。实验结果发现,聋哑人和正常人在色—字干扰任务作业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语义的自动加工是一个普遍现象;而选择性注意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被试的作业成绩,但颜色命名仍比字词反应困难;Stroop效应在延迟反应条件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说明Stroop效应与记忆过程有联系。  相似文献   

7.
李子媛  雷鸣  刘强 《心理学报》2024,(4):412-420
视觉工作记忆在人类理解动态变化的视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工作记忆状态模型,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可以被存储在在线态或离线态,并可依据任务需求在这两种存储态之间灵活切换。然而,目前还不清楚离线态记忆表征如何由在线态表征转换生成。本研究将通过实验检验两种可能的转换加工假设:巩固假设和衰减假设。研究通过采用序列呈现提取范式来有效引导记忆表征分别被存储在两个不同的表征状态中,并在此基础上对状态转换过程相关的刺激间隔时间和呈现时间进行调控。结果显示,当与状态转换过程相关的时间不足时,会导致记忆表征状态的转换过程与新刺激的在线加工过程叠加,从而发生资源竞争。这一结果符合记忆表征状态转换的巩固假设,即工作记忆的离线态表征通过记忆项目的在线态表征巩固进入离线态而形成。  相似文献   

8.
1前言词汇决定任务是字词识别研究中使用最多的实验任务之一。该任务要求被试区分真词和非词,并做出按键反应。为此,被试必须建立一个判断标准,以便在可接受的错误率下有快速的反应,而这个判断标准有可能随着刺激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刺激情景下,被试可能采用不同的反应策略,建立不同的反应标准。本研究就是要探查中文词汇决定任务是否受被试反应策略的影响。由于我们在不同非词条件下,保证呈现相同的真词,相同的呈现时间和视觉质量,井要求同样的按键反应,所以,任何观察到的对相同真调的反应时或错误率的差异都应归因于被…  相似文献   

9.
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Downing(2000)的实验范式加以改进使得实验设计完全符合检验记忆驱动注意捕获所需要满足的标准,实验一采用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探测区分任务的双任务范式,结果发现被试对呈现在匹配物体空间位置上的探测项反应时显著快于对呈现在非匹配物体空间位置上的探测项反应时,而在实验二中当对被试没有记忆要求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空间位置一致的优势效应,说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选择性注意产生了自动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前瞻记忆是指形成和保持一个意向直到合适的情境或时间再执行的一种记忆任务。由于在执行背景任务的过程中保持和提取前瞻意向, 使成功执行前瞻记忆任务与加工背景任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保持前瞻记忆意向对背景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有影响的现象称之为前瞻干扰效应。本研究通过操纵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的两个实验, 考察了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长度对时间性前瞻记忆和事件性前瞻记忆干扰效应量的对比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缩短, 两类前瞻记忆干扰效应量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 且在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长度不同的情况下执行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时, 被试查看时钟的策略也有差异。提示了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与事件性前瞻记忆任务认知加工机制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面孔知觉时表情或性别信息加工优先性的问题,要求被试对不同时长窗口中呈现的一系列面孔刺激的性别或者表情做出判断。两类任务的排列设置分为完全随机(实验一、二)和随机区组(实验三)。结果一致发现在面孔刺激呈现时间为12ms和50ms时,面孔表情信息识别比面孔性别信息识别更准确。由此推论,面孔知觉中面孔表情信息加工优先于面孔性别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面孔知觉时表情或性别信息加工优先性的问题,要求被试对不同时长窗口中呈现的一系列面孔刺激的性别或者表情做出判断。两类任务的排列设置分为完全随机(实验1、2)和随机区组(实验3)。结果一致发现在面孔刺激呈现时间为12ms和50ms时,面孔表情信息识别比面孔性别信息识别更准确。由此推论,面孔知觉中面孔表情信息加工优先于面孔性别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运用模拟实验,考察了以仪表显示为主的监控系统中信号间隔时间和双作业任务对人觉察信号的反应时间的影响.双作业中的主任务是要求被试同时监视4个仪表,次任务为对显示屏上一个红色亮点是否出现闪烁作简单的辨别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信号间隔时间是影响信号觉察反应时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信号间隔时间由30-50秒延长到8-10分钟,信号觉察反应时随之先快后慢地增加.在低负荷的仪表监视作业中,通过增加一个刺激率较高而又比较简单的次任务,可使被试保持较高的唤醒水平和更好地集中注意,从而有利于提高信号觉察效率.  相似文献   

14.
顾艳艳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12,35(4):817-822
摘 要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汉语背景下是否存在左右走向的心理时间线。实验一,表示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词作为刺激,呈现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要求被试用两手按键对刺激进行过去意义词和未来意义词的分类。实验二,采用线索提示范式的变式,中央的时间词作为线索,完成左侧或右侧闪现的圆点的定位任务。结果发现:(1)对过去意义词用左手反应或呈现在左边反应更快,对未来意义词用右手反应或呈现在右边反应更快,存在空间时间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TEARC效应)。(2)未来意义词显著激活对右空间的注意,过去意义词存在激活左空间注意的倾向。表明时间存在左右走向的心理表征,过去表征到左边,未来表征到右边。  相似文献   

15.
知觉或记忆条件下对连续变化刺激的相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蓉  阴国恩  郑金香 《心理科学》2005,28(3):558-561
控制不同材料(图形和字母)的大小、位置和长宽比连续变化,在标准和待判断刺激同时(知觉任务)或相继呈现(记忆任务)两种条件下进行相似判断的实验研究。结论为(1)任务方式对图形的相似判断有非常显著的影响;(2)知觉任务中相似判断的反应时非常显著地长于记忆任务中的反应时;(3)对材料各种特征的相似判断和加工速度差异非常显著.某些特征在相似表征中有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乐国安  李安 《心理科学》2007,30(5):1026-1028
在社会认知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都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会在被试的心理上引起复杂的反应。实验通过对刺激时间的控制来了解个体在知觉阶段与记忆阶段所进行的责任推论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工读生在刺激快速呈现时的责任判断与刺激缓慢呈现时的责任推论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重复前瞻记忆目标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采用多种类型刺激呈现的眼动测量方式考察前瞻记忆意向后效应的加工机制。研究采用2(条件)×5(刺激类型)的混合实验设计,显著条件下前瞻记忆目标为红色,非显著条件下前瞻记忆目标和其他字母的颜色均为白色,背景为黑色。结果显示,显著和非显著条件下前瞻记忆完成阶段中对原前瞻记忆目标的反应时慢于控制条件,而且前瞻记忆目标在进行中任务目标之后的反应时慢于进行中任务目标之前的刺激类型。另外,非显著条件下,前瞻记忆目标在进行中任务目标之前和之后的眼动数据没有差异;显著条件下的注视点数量多于控制条件,前瞻记忆目标在进行中任务目标之后的注视点数量多于进行中任务目标之前的刺激类型。结果说明,前瞻记忆任务完成以后,在随后的阶段中遇到原前瞻记忆目标时被试会投入认知资源对其进行抑制,支持抑制加工。  相似文献   

18.
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主要是执行前的加工机制进行研究。控制条件为单纯的背景任务,实验条件为背景任务含前瞻记忆任务,对两种条件下非靶线索的行为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控制条件,可能说明两种条件的认知过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ERPs上主要体现为刺激呈现200ms以后,两种条件的波形和脑地形图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支持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也部分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9.
采用空间线索化范式,考察在有无任务定势的强化下对涉及关系信息的注意捕获的影响。实验一在线索呈现和目标呈现中分别设置线索颜色关系和靶刺激颜色关系,要求被试在二者关系一致与否两种情况下对目标呈现中颜色奇异的靶刺激进行辨别。实验二在原有的颜色关系的基础上,要求被试忽略目标呈现中某一颜色关系条件下的靶刺激,限定只对另一颜色关系下的目标呈现进行任务反应。实验一结果显示无论颜色关系一致与否,颜色奇异项都优先捕获注意,注意捕获以自动化的形式呈现。实验二结果表明注意会选择性的指向与线索呈现中颜色关系相同的靶刺激而非单纯地捕获奇异颜色项。注意捕获可以基于"关系"模式而非具体的特征。总的来说,基于关系信息的注意捕获只有在建立很强的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定势的条件下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20.
将GO/NO-GO任务范式和错误意识判断范式相结合,对21名ADHD儿童,27名正常儿童,在错误监控中的错误觉察水平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ADHD儿童能够正常觉察到自己的错误反应;2)错误意识判断任务诱发出ADHD儿童的错误延迟效应,这种作用,既是因为该任务能够刺激ADHD儿童的有意觉察,又因为该任务无形中增加了GO/NO-GO任务中的刺激间隔时间。该结果表明,增加刺激间隔时间,可能会促使ADHD儿童改变错误后的反应策略,对错误反应进行错误调节,提高其错误监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