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峻教授有两个学界公认的学术贡献,一是佛学研究,二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1934年,他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毕业后留校作汤用彤先生的研究助教,就开始致力于佛学研究。在佛学研究方面,他并不是学科的奠基人;而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方面,称他为学科的奠基人,可谓是实至名归。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只保留一个哲学系,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北大哲学系最早开设的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课程,并不是中国哲学通史,而是中国近代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教学任  相似文献   

2.
大师风范,学者胸怀--写在《汤用彤全集》出版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代学术大师汤用彤先生的全集出版了,这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 汤用彤先生学贯中西,著述精深,为中国哲学与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先生晚年虽因行政事务等原因而不能操笔,但他为我们留下的有关汉唐佛学与魏晋玄学、印度哲学等方面的宏著,至今成为我们研究者必读而难以超越的奠基之作,读之而受益无穷。我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时,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中有关汉晋隋唐部分的内容,就是以杨先生的著作为主要参考教材,虽然读起来很吃力,但是却有缘进入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知道怎样去读书。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有关魏晋玄学的,…  相似文献   

3.
8月14日,纪念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北大隆重召开。季羡林、张岱年、任继愈、邓广铭、周一良、以及冉云华、郭文夫等来自大陆、北美、台湾的近百位著名学者出席了座谈会,北大副校长代表北京大学致辞。汤用彤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  相似文献   

4.
正1978年,还在我上研究生之初,看到《哲学研究》上任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其中说解放以后,他信从马克思主义,就跟他以前的老师说,今后他不再相信旧哲学,要走新哲学的路(大意)。我当时读了以为是指汤用彤先生。后来读书渐多,始知乃是指熊十力先生。任先生在北大毕业,在西南联大念研究生,但早期思想并未受胡适的特别影响,而是与熊十力、贺麟等来往颇多。他早期研究理学,后研究佛教,再研究老庄,所以他对儒、释、道三家都能进行研究。而其中,佛教的研究是他和其他中国哲学史大家区别的主要指标。如冯友兰先生、  相似文献   

5.
著名哲学家、中国佛教史家汤用彤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时,曾用英文写过数篇课业论文。其中一篇作于1921年1月17日,详尽评述了叔本华天才哲学,对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史以及汤用彤本人的思想发展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汤用彤先生于1954年秋患脑溢血症,在他病情好转的情况下,曾为北大哲学系部分师生讲《印度佛教哲学》,并编有一部《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供阅读参考。武维琴同志是用彤先生当时的研究生,本文是她据旧日笔记整理的。  相似文献   

7.
整理说明: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以印度哲学和佛教史成果最为突出,并籍此确立了他在国际学界的崇高地位。汤用彤的印度哲学研究是其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准备工作,对于他的全部研究具有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他不把佛教看作孤立的文化现象,故而在治中国佛教史之前,先研究印度佛教和印度哲学史。  相似文献   

8.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基本理论特质的探讨构成了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著名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首倡玄学哲学是本体论之论,并将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发展看作是中国哲学史上从宇宙生成论向宇宙本体论的转变。在他看来,汉学执滞于经验,“本天人感应之义,由物象之盛衰,明人事之隆  相似文献   

9.
汤用彤留学汉姆林大学时期哲学文稿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样永 《世界哲学》2008,(3):105-112
汤用彤在美国汉姆林大学时所写哲学、心理学论文手稿,幸承汤一介先生保藏,使我们得以了解他留学期间所受严格学术训练,领略那个时代前辈学者对西方哲学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这些成果成为汤用彤后来著述的来源,反映出学衡派形成的思想轨迹。留关所学新知奠定了汤用彤的治学基础和方向,通过其传介,推进了国人的文化研究,具有思想启蒙和为现代中国学术奠基的历史作用。它的整理与发掘,为我们重新审视西学东渐史上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张岱年先生的主要学术领域之一。顺此,哲学史方法论就成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他的哲学史方法论的最为显著之成果,在其早年有《中国哲学大纲·自序》里的相关讨论,在其晚年则有专著《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的问世。对于此二者,学界已多有关注。然而,写作《中国哲学大纲》之前,张岱年先生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撰的两篇书评,由于没有收入《张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