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卡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的绘画艺术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直至今日仍流行于藏族地区,它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唐卡或“唐嘎”,是藏语的音译,原意为“平坦、广宽”,现在专指藏传佛教艺术领域里特有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种。唐卡是一种以布、绸为底,用矿物色和自制的毛笔勾勒作画,或剪贴、刺绣等成画并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也称为“卷轴佛画”、“藏布画”等。唐卡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社会中广泛流传,应用极为普遍。社会名流大多珍藏有数量不等的唐卡,一般百姓也要请画师绘制,挂于屋内,用以供奉。在藏传佛教的寺院里,唐卡更是必备的挂图,每个殿堂,甚至僧舍,都悬挂、供奉着唐卡。唐卡这种藏传佛教独有的艺术品历来被信教群众和僧侣们视为像雪莲…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彩绘唐卡与汉地传统工笔画的差异进行简析。藏地彩绘唐卡是唐卡主要的表现形式,汉地传统工笔重彩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但在题材、标准、制作程序、使用原料、绘画技法、创作目的功用和审美追求及神圣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张天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33-133
唐卡是西藏众多的绘画门类中的最具特点和代表性的一种绘画形式,它是藏族人民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其风格多样,色彩鲜艳,流派众多,体现了鲜明的藏族文化特点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唐卡的表现内容中,有许多关于神话传说的描摹,生动形象的描绘了雪城先民的生生不息的困卷。唐卡的形式有绣像、手绘、印刷等多种形式,从绘画的过程和颜料的选择都有严格的要求,此外,唐卡的科学领域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魅力逐渐从宗教范围向其他方向扩展。  相似文献   

5.
李立祥 《法音》2007,(1):51-52
在藏族传统艺术中,唐喀艺术堪称一绝。唐喀又作唐卡,是藏语音译,其本意有二:一指平坦,二指政府诏令,后专指以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唐喀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为藏文化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分布除西藏外,还有  相似文献   

6.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我国著名的画家,他一生与书画为伍,纵情山水,饱阅诗书字画,留恋石窟艺术,曾入寺学佛坐禅,拜师问道,深得佛门三昧,其艺术手法不仅继承了古代汉传佛教绘画的传统技法,同时也吸纳融合了藏传佛教壁画、唐卡的绘画技巧,尤其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热贡艺术以其神圣性和神秘性吸引了众多人在此驻足,其浓厚的宗教氛围一次次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与雪域高原神圣和神秘相关的就是引领人们精神世界的藏传佛教。热贡艺术就是其藏传佛教下的产物,带有典型藏传佛教气息的吾屯村落唐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吾屯村落唐卡富有民族气息的绘画艺术,它承载着藏民族关于艺术与美的集体记忆,是藏民族智慧与美的体现,浓缩了深奥的藏传佛教教义。  相似文献   

8.
唐卡是中国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绘画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员。唐卡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征,与汉族传统绘画相比,它表现得更加鲜明。唐卡绘画过程中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运用方式,它的一些独特的技法、特征都能够应用到其他的艺术,尤其是中国画中,中国画的表现与唐卡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因此,可以从唐卡绘画中寻找一些中国画元素,让二者相互融合,创新中国画。文章主要对唐卡绘画的特点、技法及内容色彩做简单介绍,对唐卡绘画中的中国画表现新元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佛教早期传入西藏时由于传播的需要和藏民族四处游牧的生活方式,修行者会请画师把佛像和曼陀罗等绘制在布、绸或木板上,以便随身携带。这种平面画的方式也体现于寺院墙上,它是传播佛教思想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好辅助修行的一种方式。从修行者信心角度出发也是用这种方式将佛请到自己身边。  相似文献   

10.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唐卡(藏语音译),本意有二:一是平坦的意思;二是指政府的诏令,后逐渐演变为专指一种特殊的卷轴画。 唐卡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随着这一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与佛教有关的文化如寺院建筑、绘画、佛经等也相应发展,唐卡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11.
孟兰 《美与时代》2003,(10):53-54
西藏唐卡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品,其绘制过程是积累善业功德和对佛法崇拜的行为。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变。从唐卡多变的构图形式、丰富而艳丽的色彩和优美无比的造型中可以领略到这种艺术形式的无限美感和魅力,以及藏民族历代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虔诚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2.
唐卡是藏民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地区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被藏族人民和其他地区群众视为艺术珍宝。作为热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吾屯唐卡的传承与保护都是通过村落来延续的,文章以吾屯村落为研究背景,考察其吾屯村落画坊的传承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立祥 《法音》2010,(4):45-49
北京雍和宫每年正月底都要举行跳金刚驱魔神舞的活动。今年的法会于3月15日(农历正月三十)在雍和宫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朝圣者和游客,纷纷到雍和宫来烧香、礼佛,观赏金刚驱魔神舞。雍和宫天王殿前.悬挂起4米多高的巨幅唐卡。当天下午3时仪式开始,随着铿锵有力的鼓乐声.身着金色盔甲的四大天王出场.立于舞台四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宗教》2023,(10):24-25
热贡艺术是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为核心区域的藏、土族民间艺人传授制作知识、手工技能,并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沙画坛城、建筑彩绘等为表现形式,以藏传佛教、神话故事、史诗以及传统文化为内容的造型艺术。热贡艺术距今已经有600余年的传承历史,一代代热贡艺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传承弘扬着令黄南人为之骄傲的热贡艺术。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以北京雍和宫这一藏传佛教寺院所藏的唐卡为例,从来源、构图、色彩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其他地区的唐卡进行对比,进一步总结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藏彝走廊带上至今流传的古象雄本波教丧葬习俗由本波教导师"东巴·幸饶米奥庆"所创,有悠久的习俗信仰历史。丧葬祭礼主要以雍仲龙基朵玛来完成。以内容划分,朵玛祭文由唐卡卷轴画和纯文本书卷组成。而藏彝走廊带上有寺庙的地区朵玛祭文普遍用纯文本书卷作保留。以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祁命村民间丧葬为例,死者去世后"喇嘛""和尚"诵开路经《中阴图卓》和超度经《雍仲龙基》,举行祈愿法事活动为死者超度。  相似文献   

17.
《思维与智慧》2005,(4):i001-i001
中国面具的种类多种多样,有跳神面具、傩戏面具、社火面具、悬挂面具、戏曲面具等,就其功能及使用方法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表演用面具,在傩祭和傩戏表:寅中佩戴;另一类是悬挂用面具,如吞口,于门楣、窗楹上悬挂,用来避邪和装饰。  相似文献   

18.
延琳 《法音》2014,(11)
正河南嵩山少林寺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禅宗的祖庭,也是少林禅医的发源地。少林寺的千年传承与传奇留给后世无尽的遐想:佛门禅宗的经典故事、保国卫民的慈悲义举、强身健体的精湛武术、历史悠久的佛门文化遗产等等,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少林寺独特文化。此外,少林寺一向有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襟怀和传统,《易筋经》、《洗髓经》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养生经典,少林佛医更有"中国佛门医宗"之渊源和美誉。  相似文献   

19.
藏族尼僧     
藏族尼僧德吉卓玛自佛教传入雪域藏地以后,在广大的藏族地区,就有为数不少的一大群藏族女性,尤其是年轻的藏族女性,削发入佛门,充当着“觉摩”(即“尼僧”)或“格隆玛”(即“比丘尼”)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她们以从事宗教活动,过着“出世”的宗教生活,构成了藏...  相似文献   

20.
侯冲 《宗教学研究》2013,(3):104-109
在介绍佛教斋供仪式文本《佛门请经科》及其学术史的基础上,比较了《佛门请经科》与《西游记》的内容,指出《佛门请经科》早于《西游记》,影响了《西游记》的成书,是《西游记》研究的新资料之一;《佛门请经科》及唐僧取经故事出现在佛教斋供仪式上的原因,是出于斋供仪式文本神圣性和权威性的维护与解释的需要。将《西游记》研究放在斋供仪式的背景下展开,可以开辟《西游记》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