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天主教》2008,(6):49-50
鉴于南韩媒体报道,该国自杀率在发达国家中高居榜首,仁川教区崔基山主教发表牧函,强调教会应帮助人减轻生活痛苦,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2.
价值     
最近,我们村一个女子服毒自杀了,她才22岁,如花一样美的生命,她自杀的原因是因为她结婚时娘家用了她婆家一万元彩礼钱,而婚后婆婆和丈夫常为此和她怄气,又一次冲突之后,她便自杀了,她大概是想用自己生命的代价来唤醒人们对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珍惜吧,但她失败了,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珍惜     
生命值得珍惜,它是人生大厦的基石。健康值得珍惜,它是奋斗的本钱,成功的前提。成绩值得珍惜,它是往日辉煌的见证,美好未来的起点。亲情值得珍惜,它是我们所有甘心付出的最直接的动力。友谊值得珍惜,它是我们生命中的另一轮太阳。  相似文献   

4.
社会焦虑与大学生自杀人群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神圣的,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是人的本能欲望。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焦虑引发精神疾病,情绪失控自杀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普遍过程,建议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等有关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5.
采用冲动性特质量表、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对63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对高中生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校园排斥在冲动性特质与高中生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冲动性特质经由校园排斥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受生命意义感的调节,随着生命意义感的增加,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效应逐步减弱。冲动性特质可以通过校园排斥增加高中生自杀意念强度,而生命意义感能有效降低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神圣的,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是人的本能欲望.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焦虑引发精神疾病,情绪失控自杀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普遍过程,建议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等有关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包括两个大的部分。在本体论维度的阐释中,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本质就是物质性,强调生命本身是幸福,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性的追求甚至自杀都是追逐幸福的表现。在伦理学维度的阐释中,费尔巴哈认为幸福需要通过义务、良心去促使人们超越狭隘利己主义的束缚,并建立一种"爱的宗教"来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幸福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革命的实践品质。时至如今,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对于我们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一个人用双手将自己的生命之树折断的时候,自杀的悲剧便发生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当一个人感到绝望的时候,就采用自杀这种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否定自己的存在。由于这种举动有悖社会常理,人们往往感到难以理解。本文试图对自杀的社会原因以及自杀的预防作初步探讨。 一、自杀的社会原因 对自杀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心理学家认为自杀是个医学问题,自杀的原因是心理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家把自杀归结为纯粹的化学问题,认为自杀是由于大脑化学物质失去平衡造成的;伦理学家则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自杀很重要的因素.着重介绍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发展沿革,大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紧迫性,以及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对如何实施生命教育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将自杀行为(suicide behavior)分为三类:①自杀意念(suicide idea),指各种威胁自己生命的意向包括可观察到但并未付诸实施的行为;②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已的生命但并未导致死亡的行为;③自杀身亡(complet-ed suicide),指自愿用各种手段残害自己的生命并导致死亡的行为。近年来,国外有人又提出非致死性蓄意自伤(non-fatal deliberate self-harm)和蓄意自伤综合症(delib-erate self-harm syndrome)的概念,指出这是一种酷似自杀,但心理动机却缺乏自杀要求,多数未造成死亡后果的冲动性行为,因此有别于自杀。但也有人将其归之于自杀未遂之列.属于这类又有不少代用词如:类自杀(parasaicide),自残(self-mutilation)、自我  相似文献   

11.
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人类的自杀行为自古就有,但现代社会自杀率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现象有增无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者多数是由于生活中遭遇挫折,从而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陷人危机状态不能自拔,难以承受,或心理异常而产生自毁行为。可见,自杀与挫折有密切关系,自杀已成为心理卫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自杀规律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自杀,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伦理道德对自杀的基本价值态度为切入点,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防范自杀的道德干预机制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形成防范自杀的伦理机制,从而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呈现或价值实现搭建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珍贵,源于它的不可复制和逆转,一旦失去,永远都无法追回。圣经中关于生命有这样的描述:因为不能恒久,所以最是珍贵:因为能吐纳天地气息,所以胜过钻石的光芒。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敬畏理应成为我们的重要使命,但据权威调查机构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第五大死因,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同时,自杀是我国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据有关研究人员在一所中学里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一定的年龄段,竟有50%左右的孩子曾有过出走或自杀的念头。此项调查结果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寒而栗,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当代中学生为什么会对生命如此漠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异同、及其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以便寻找更加有效地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生命观调查问卷对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教养方式对自杀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并主要体现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两个维度上;2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均倾向对男孩更加严肃严厉,对女孩更加宽松宽容;3在单独考虑教养方式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时,父亲与母亲对自杀态度均有显著地影响,但当同时考虑生命观和教养方式对自杀态度的共同作用时,表现出明显的"母亲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两脚站直!     
张蒙爱 《天风》2002,(6):19-19
最近,我们村一个女子服毒自杀了,她才22岁,如花一样美的生命,她自杀的原因是因为她结婚时娘家用了她婆家一万元彩礼钱,而婚后婆婆和丈夫常为此和她怄气,又一次冲突之后,她便自杀了,她大概是想用自己生命的代  相似文献   

16.
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所以应该珍惜生命、呵护生命。面对生命,人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必须要忏悔,这才是人类文明成熟的标志。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的生命是上帝在人身上的行动以及人在听命中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媒体扫描     
敬畏生命,远离自杀 [中国新闻网9月10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过去50年,全球自杀率蹿升60%,目前每年有100万人自杀,平均每天3000人、每小时125人、每分钟2人自杀.世卫组织估计,未来全球自杀率可能还会升高.同一日,中国广播网报道:我国是高自杀率国家,我国自杀率为22.23/1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而且每年大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员工的自杀意念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视野,汲取自我决定理论和生命意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以构建“动机-生命意义”模型,系统考察社会、组织和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综合影响,对揭示无精神疾患员工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机制和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研究范式从病理取向转向积极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此外,还有望开发出一套“社会-组织情境→动机→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引导企业与政府反思其现有管理体系,帮助管理者审视其管理哲学并改善其管理行为,针对尚无自杀意念或意念处于萌芽期的员工,多层次、多途径构建员工自杀的一级防控体系和心理援助机制,促进员工与企业、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春风 《天风》2011,(2):44-44
尽管自杀的原因各不相同,自杀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然则其本质乃是一样的:在自然死亡之期限尚未来到之先,提前自行结束自己在人世间的旅程。一、自杀行为不符合圣经教训和神的旨意人的身体和灵魂皆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生命也是上帝赋予的,故上帝是生命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格言,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比如"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格言都在教导我们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使自己的人生呈示出更大的光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