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社会转型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正像一些学者指出的,自进入近代历史以来,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勃勃生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不仅如此,我们认为,当今中国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实践是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这里用“社会转型”这个概念能恰当地反映和概括这场变革的内涵及特征。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社会转型时期,新旧…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健康、长寿 ,医学的成就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然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人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对医学产生疑惑和提出批评。毋庸置疑 ,在过去5 0年里医学突破性的进展 ,已挽救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得多的生命。我们已开始厌倦医学的进步 ,以至于应当对今天认为是当然 ,而一二百年前是不可能的巨大变革进行观察。以下章节将要讨论这些进步。作为导言 ,在这里简要地概括一下在 2 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重大变化。二战爆发时 ,青霉素仍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尚未投入临床应用。在这种抗生素“魔弹”发…  相似文献   

3.
(一)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我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词句,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却看到了那里反复写着:社会主义社会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仲秋自语     
正阴风冷雨的季节里,心儿却在时光的打磨里晶莹透亮,愈加空灵澄澈。从来没有这样淡定地和自己无声地对过话,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静静地在电脑桌前对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做过认真的拷问。在这个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我不再驻足犹豫,即使前路举步维艰,我也要坚实迈步;在这个没有阳光莅临的日子里,即使少了温暖多了冷清,我也会淡然地期  相似文献   

5.
一从来没有过一种制度,象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这样,能够提供如此巨大的可能性,以保证人民经常增长的需要,使人们的美好的理想逐步地变成现实。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社会主义既然是一种此资本主义更高的、远为优越的制度,它当然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史无前例的可能性,能够不断地创造出人们所谓的“奇迹”。我国的情况也完全是这样。短短的几年工夫,我们国家的面貌已经完全改变了,新的事物不断地代替旧的事物,群众创举之多、之速,使人们目不暇接。1958年以来的大  相似文献   

6.
建设现代道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在建设现代道德中,应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传统。而儒家伦理,作为历史地存在着的现实,在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以至在世界历史的变化变革中,都起过长久深刻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建设现代道德,它仍然有着可供利用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理证 《法音》2006,(11):8-10
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必须切实承担起全球责任,遵循全球伦理准则。而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宗教间的交流合作与对话是不可或缺的。一位天主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Küng)曾经说:“没有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国与国之间则很难相互了解;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诸教之间则很难达到和平与友好;而诸教之间若不能和平相处,诸国之间亦不可能和平相处或安全共存。”一个地球,多种宗教,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多种宗教如何相处?是“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对话”?人类…  相似文献   

8.
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一个时期能比青春期对自己的外貌更关心了。青少年以完全崭新的方式感知自己的外貌,热衷于服饰、发型、仪表等,挑剔自己的外貌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他们经常照镜子,这样认真地重视自己的形象过去从来没有过,因此,青春期也被称为“照镜子时期”。他们也爱把自己的身体容貌与同龄人相比,假如自己的身体容貌不能令人满意,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各种焦虑烦恼,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体象烦恼。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也象盖房子一样,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点或出发点。基础打不好,整个理论也建设不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我们却仍然要提出出发点这样一个前提性问题,是否必要呢?有意义吗?在分析了动力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我们感到,返回到研究的出发点这个题目上来,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今天来体味佛陀的教说,只要抱着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得到 有益的启发和领悟。例如,对于佛教所说的众生一体,对于佛教所倡导的非暴力 主义,对于佛教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说法,我们当然可以读解出人道主义,读解 出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着的“绿色和平运动”的精神实质。我们可以试问自己,难道 我们不应该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不需要关心人与地球的和谐吗?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是现代工业社会面临的威胁,但在两千年前,佛就谈到人与一切众生,与 这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再说具体一些,佛教关于不杀生的诫命恐怕并不仅仅是 宗教教条,从道德的终极意义上,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敬畏生命是否应是人类的 第一诫命呢?我们是否想过,人并没有剥夺其他活物的生命权利呢?人类比别的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     
一、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一向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简单地回顾以下两点:第一,马克思主义者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第二,非马克思主义者又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把道德看作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问题,认为道德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他们还特别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分化。例如有人这样说:“在分化为各种敌对阶级的社会中,不可能存在对于所有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并使每个成员负有同等义务的统一道德。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一定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们所主张的那种‘永恒的’道德原则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医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比强大,而人类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恐慌,探其根源,与医学干预范围扩大密切相关。当今医学功能扩大不仅表现在医学技术的增强,而且生活医学化也让医学覆盖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不适当的医学化使人类健康恐惧不断加深,人类正处于疾病恐慌与健康选择的混沌之中。实际上,医学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化问题根源也并非在医学化本身。因此,人们需要认知生活医学化与健康恐慌之间的关系,理性选择健康方式,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今天召开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是国内伦理学界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系列重要论述积极响应的一个具体行动。中华传统美德是以怎样的状态发生发展的呢?这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前提性问题。中华传统美德存在于中华传统道德之中并随之发展,而中华传统道德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随之  相似文献   

14.
爱的行囊     
思偶然的机会,我和你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或许,我们是擦肩而过,或许我们只有过一瞬间的对眸,那么,目光里是否写着一点嫩绿的情意呢?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搭在灵魂之上生命当中的不轻不重的行囊。那么,我们又用它装着什么呢?装着我们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梦想和希望?所有的生命的阳光?也许我们背着它,步履维艰,甚至大口地喘息。可是,我们从没有想过把它轻易地抛弃。尤其是我的行囊,绿色的行囊。没有显赫昂贵的名片,也没有面具,只有一支从童年珍藏到今天的发黄的歌谣;还有那被老鼠咬破几个窟窿又显得有点寒酸的天真,但我始终像爱惜生命一…  相似文献   

15.
和尚大丈夫     
一作为男性,一个成熟的壮年男性,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羞愧过,羞愧得无地自容,羞愧得恨不能找一条地缝钻进去。这是一个春光旖旎的早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我会在这样一个好日子里遭遇如此严重的拷问,相反,当我拂逆着汹涌入城的上班族人潮,驰往郊外的颐和园时,心情是何等的美妙!这事轮到谁的头上,都会不胜愉快之至:您想想看,在领着一班人马,憋在宾馆里一口气昏天黑地忙上好几天会务之后,忽告“解放”,要陪一团外地贵宾去游园,既尽地主之谊,又趁机慰劳慰劳部下和自己──这不是美差是什么?世界顶尖级的皇家园林,在一年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历程,50年的感受很深,50 年的思考更多,究其根本,我们通过50年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  (一)爱国爱教是中国穆斯林必须始终坚持的宗旨  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穆斯林的今天,中国穆斯林从来就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国爱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互不分离。国家昌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宗教也才能得以繁荣。我们要像包尔汉主任50年前在中国伊协成立大会上所讲的那样,“应该以我们生在这样伟大、光荣的祖国而骄傲,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来爱护我们的祖国…  相似文献   

17.
一、情景激励与随机升华效应。人的情绪不是垣常而是随机多变的。人们具有了关于某种道德要求的认识,但未必能甘心情愿地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同样,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就更需要有真挚热烈的感情。否则就不能自觉去履行义务。因情景的激励造成人的强烈的道德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新千年的阳光温柔地照在脸上,我们却掩饰不住忧心忡忡。先是浙江金华的徐力杀母,然后是关于中小学生服毒、跳楼、出走的报道不绝于耳。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返身自问:我们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问题从来没有这么严重过。  相似文献   

19.
报刊文摘     
王柏森在7月23日《文汇报》发表《试论经济改革与道德进步的关系》一文,文章讲,一项改革方案的实施,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行,每每伴随着一场关于改革对与不对的争论。在这样的争论中,常常有人对改革发出道义上的批评和谴责。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经济改革是促进了道德进步,还是相反?怎样认识经济改革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作者提出问题,打破“大锅饭”会造成“道德倒退”吗? 文章认为不能用某种抽象不变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而必须联系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道德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以个体经济、公私合营和个人承包等经济形式为补充的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竞争和价值规律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样情况下,反映到人们的心理和道德观念上,会不会产生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道德意识?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适应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人主义道德体系能不能同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和平共存,或者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合法的道德层次看待?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确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这里我提出一些个人想法和大家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