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禄 《中国道教》2018,(1):65-69
辟谷,又称“断谷”“绝谷”“绝粒”“停厨”等。《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淮南子·人间训》载:“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  相似文献   

2.
神仙之说,最早见于《庄子》(即南华真经),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文学家屈原《离骚》、《天问》中,也有很多对神仙状况的描述。可见远在战国时期,这种神仙说便已流行于我国南北。后被神仙方士们所吸收,道教的神仙信仰就由此而发展了。道教是多神教,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神团系统。其崇奉的神灵包括先天真圣和后天仙真,以及地方神灵等。  相似文献   

3.
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  相似文献   

4.
周郢 《法音》2023,(5):55-56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释义净,其乡贯旧多据唐中宗《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之说,定为范阳;日本武田章《义净の出生地に就いての考》(《山下先生还历纪念东洋史论文集》)及王邦维先生《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一书中,始据多种史料,考为齐州(今山东济南)。王先生又举《义净塔铭》“齐州山莊人”之语,疑“山莊”为“山茌”之误:“义净生在齐州山庄。山庄一地,名不见经传,很使人怀疑是‘山茌’一名之误。古书‘庄’字常写作‘莊’或‘庒’,与‘茌’字形状非常相近。而唐初齐州所辖数县,山茌正是其中之一,位置在州治历城之西,即今济南市西的长清县。义净后来七岁时入齐州城西四十里许的佛寺里出家,也恰好在这一带。这样看来,义净极可能就是齐州山在人。”  相似文献   

5.
颜文姜祠     
《管子学刊》2006,(3):F0004-F0004
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博山城区西南部凤凰山下的西神头村。据《齐乘》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20,(2):77-77
神仙是道教徒理想的一种修炼得道、超脱尘世、神通变化、长生不死之人,又称"神人"或"仙人"。《庄子·天子篇》:"不离于精,谓之神人。"《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庄子》对神人作了具体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相似文献   

7.
嵩山为九州之险、五岳之冠,横卧于河南省登封县的北边,洛阳市的南界,东西绵延约60公里。主峰太室山耸峙于东,海拔1584米,次峰少室山峨据于西,海拔1405米。原始洪荒,华夏先民就辟草莱于嵩阳。据《史记·封禅书》引《尚书》说:“舜在璇玑玉衡,中岳五载一巡狩”。《山海经》中所述的天上的大神——“帝”即往来于嵩洛周围。少室山上有群神休息之树,其名曰“帝休”。夏朝兴起,祝融降于嵩山。大禹都“阳城”(今登封县城东南的告成镇)。在西周时代,  相似文献   

8.
神仙     
道士理想中的超凡出世,神通广大之长生不死者。又称神人或仙人。《释名·释长幼》称老而不死曰仙。因其有神通变化,故称神仙。神仙之说始于《庄子·逍遥游》,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汉代神仙之说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9.
齐地命名由来,至今莫衷一是。《史记》记载的“天齐渊水”说,司马迁自己也不以为然。字形分析之麦穗说、箭镞说,都与齐字早期的圆形构符不符。此外主张为某一封地、城邑的多个说法,均缺乏力证。据甲骨文资料及字形分析,结合新发现的《尔雅》、《山海经》的资料佐证,“齐”即“济水”,周代齐国的封地即济水流域。召康公界定齐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正是古代“四渎”分域之济水流域轮廓描述。《尔雅》证明古代山东半岛与济水流域对称为“勃齐”。所以说,古齐命名源于“四渎”之济水。  相似文献   

10.
辟谷术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辟谷也称断谷、休粮、绝粒,指在修炼的某一阶段内不食五谷类食物,而身体仍可以维持“不饥”、“不饿”的状态。辟谷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庄周在《庄子·逍遥游》中就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这种能行辟谷之术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秦汉时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谷的长生术,出现了一些辟谷之士。《史记·封禅书》谓:“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史记·留侯世家》也有张良“乃学辟谷,导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这说明: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虽是浪漫主义的,而其根源却仍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它们归根到底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因此,神话归根到底还是“人话”。我国远古的神话传话,由于当时无天字记载,亡逸颇多,部分地被保存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这些神话虽出自后人的记载,然而经过细心的研究,我们还是能够从中看到原始人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神话,对我们中华民族在原始社会的伦理思想作一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杨思范 《中国道教》2002,1(3):38-39
贾岛《病起》诗 :“灯下《南华》卷 ,祛愁当酒杯。”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 :“已矣乎 !吾生有命归有时 ,我初无行亦不无留 ,驾言随子听所之 ,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南华”一词 ,前者指《庄子》一书 ,后者则指庄周 ,然不知庄子之号“南华” ,最早起源于何时 ?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二百十一 )云 :“(《庄子》唐始号《南华真经》。”① 李叔还《道经词典》释“南华真经”云 :“唐时称庄子为南华真人 ,故庄子书号《南华真经》。”② 《汉语大词典》(第 1卷 895页 )释“南华”为“《南华真经》的简称” ,又释“《南华真经…  相似文献   

13.
正辟谷,又称"断谷""绝谷""绝粒""停厨"等。《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淮南子·人间训》载:"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相似文献   

14.
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庄子》等道家(教)文化典籍中“清净无为”的人生哲理及“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等道德观念,是古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源头。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并与传统伦理不断融合,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及劝善理论特别丰富。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其社会功能也就趋向劝善化俗之道,即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  相似文献   

15.
《正统道藏》系明北京内府经厂刻本,刻于英宗正统九年(1444),十年工竣,凡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梵夹装,每半页十行,行十七字。据《大明道藏经目录》卷之四太玄部竟字号载“《山海经》卷一之十八,共十卷,原缺十四、十五。” 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云:“郭噗传。”可知所收《山海经》十卷,实以残存十六卷(原本十八卷)重新分合而成。  相似文献   

16.
据《章丘县志》载:该县城南二十八里有盘龙山,山上有神迹祠,传为姜嫄履迹处。姜嫄因而生周始祖后稷(弃)。又据《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台县,台在今章丘市西,即姜嫄所居之有邰,台、邰古今字。有邰氏之国又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周之国相契合。据此,笔者断定,章丘市为先周族始源地。后弃子不窋西迁,初居山西,后迁陕甘地区,建立周国。  相似文献   

17.
郭武 《中国道教》1994,(4):41-41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民们渴求长生不死及轻松自由的愿望之中。古籍中多有记载古代先民们关于长生不死、身轻逍遥的“神仙”的传说者,如《山海经》之《海外南经》  相似文献   

18.
“道家”之称,最早出现于西汉初年太史公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先秦时期无道家之名。但据《庄子·天下篇》载,当时反映我国古代道术传统的有五个流派,即墨翟、禽滑厘学派,宋钘、尹文学派,彭蒙、田骈、慎到学派,关尹、老聃学派,庄周学派。除墨翟、禽滑厘外,后世不少学者把其余四个学派统称为道家。可见,老庄道家学派是先秦时期的老聃学派与庄周学派的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聃,世称老子。据有人考定,他是春秋时的陈国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著有《道德经》(即今之《老子》)五千言。庄周,字子休,世称庄子,战国时魏国蒙地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周赧  相似文献   

19.
道家哲学崇尚自然 ,并且通过对宇宙万象的深刻观察来阐述其思想。在《庄子》一书中 ,仅关于“马”的描写就有多处 ,诸如 :《庄子·逍遥游》 (下引《庄子》一书只注篇名 ,书名从略 )中的“野马” ,《齐物论》中的“万物一马也” ,《至乐》中的“马生人”之说 ,《马蹄》所谓“马之真性” ,等等。可见 ,庄子对马是颇有研究的。但是 ,庄子“马论”却未能引起历来庄学研究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 ,结合老庄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以期对《庄子》一书中的“马”作出新的解释 ,藉此窥得庄子哲学之特质。一在《庄…  相似文献   

20.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我国西藏高原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它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城西,地理位置在东经九十一度零九分,北纬二十九度三十九分。最高佛堂处海拔3767.19米。此处原名“玛波惹”,意为红山。“布达”,即普陀洛伽的译音,“拉”即藏语的山。“布达拉”原系古印度南海岸的一座山名的音译,据传该山系观世音菩萨游化之地。据《卫藏通志》云:“唐时,藏王曲吉(法王)松赞干布好善信佛,在拉萨红山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