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竹类植物应用到园林中,能达到造景的观赏作用。我国的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对竹类植物进行开发与利用,对我国园林建设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章中,通过对竹类植物在园林中作用的分析,研究其造景规则和模式,确保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江南园林几乎都是私家园林。园林的主人往往是"隐于市"的文人——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多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于园林之中。文人们在园林中吟诗、作词、赏曲,使得诗词与园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历史的延续,诗词对园林植物配置的描写也逐渐潜移默化了现实中的园林建设,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江南园林中植物的经典配置。因此从唐诗宋词入手,分析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不失为一种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开封水系工程园林造景的过程中,景观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封水系工程根据季节的变化,从南至北依次分为冬凝、秋韵、夏荫、春花和集锦五园,顾名思义取四季变化之意。春花园主要以碧桃、樱花、迎春等植物为主。夏荫园主要植物有木槿、荷花、柳树、百日红、紫薇等。秋韵园注重水生植物景观的配置,同时通过石榴、枫树、桂花、柿子树、海棠等植物的配置,再现"桂风秋馥"的意境。冬凝园主要有广玉兰、松树、竹子、梅花等植物,通过"虚竹凌云,梅花竞放,青松滴翠,古柏傲雪"的诗意突出冬景。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之下,植物造景的应用逐步增多。在园林设计当中,为了优化城市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提升城市美的建设,因此就需要大大提升园林设计的质量。而在园林设计当中,植物造景不仅能够将园林设计的功能进行完善,而且也能够大大提升园林环境。因此,在当下的园林设计当中,研究植物造景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分析园林设计当中植物造景的特点来帮助其更好的为城市服务,是当下在园林设计优化当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苏州遗产园林强调"气韵生动,虚实相生",而自然光与影的存在为塑造苏州遗产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意境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通过对苏州遗产园林自然光影造景的理解与分析,总结与归纳出光影造景存在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同时希望研究能对未来园林式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在哲学、美学观的指引下,以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创造出不同于西式规则秩序的景观设计。它融合了建筑、绘画、文学等多门艺术,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意境之韵美,是中国园林的灵魂所在。然而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在给中国带来突变的同时,也让我们丢失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西式景观设计的一味模仿、推崇,抹杀了中式园林的造景艺术之美。有人认为古典园林造景艺术无法融入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是历史的倒退。近年来,国内设计师也试图突破西方固有设计模式,适当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创作出许多好的设计。因此文章将基于活化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文化的态度,通过探讨中西园林景观造园的思想、手法等的对比,引出当今中国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进行东西文化的契合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假山"作为中国园林建造中的基础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极具审美价值,它以造景为目的,构成园林的主要景观、划分园林的各个区域,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山"的建造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假山"的建造技术由最初简单模拟自然山川的形态到明清时期精细的表现自然,古人对"假山"的审美意味也发生着改变。文人不仅通过游玩园林看"假山"修身养性,更将"假山"搬入画中,状物言志。以"太湖石"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中国画中"假山"的面貌,并以当代艺术家的中国画作品为例,结合时代语境,浅析中国画中"假山"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分析了造景手法的定义、要素以及造景手法类型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分析古典园林中的不同造景手法,并且对拙政园中不同的景进行细化解析,更深入地了解造景手法的精妙之处。希望造景手法可以在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并且可以让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吸取更多的精华,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常州传统园林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江南园林的组成部分,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艺术,又受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理景艺术,是常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常州四家园林作为常州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常州文化的载体。园林主多为士族文人,建筑的营造融汇儒家、道家、佛家为一体的士人思想,多呈现"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是书画理论、叠山技巧、建筑营造等艺术范畴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0.
明清北京园林空间层次丰富、布局巧妙且造园手法多样,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关于明清园林的研究虽然已数不胜数,但大多数是对园林的整体布局、造景手法或植物、建筑的研究,鲜有关于明清北京园林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研究成果。对颐和园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布局进行提取和抽象,绘制代表性图式,探寻空间特点,总结设计规律,能够进一步明确明清北京园林如何从空间语汇、空间词法、空间句法三个层面构建明清北京园林空间的图式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园林是有着特殊影响力的文化瑰宝,其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设计师及能工巧匠们智慧的结晶,造景原理中的精华部分对文化发展迅猛发展的今天仍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学习价值。今天的景观规划倡导创新意识,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我们既要勇于尝试,又要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出富有生命力的设计,在发展现代景观规划方式的同时也能将古典园林造景的精髓发扬、传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体现着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和自然情怀。中国文人不仅寄情于山水画,更将其融汇并凝练于古典园林的造景之中,从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充满山水画意境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使得二者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审美意趣上都存在着相互关联。从此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景观的审美创造之源及造园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发掘"中国园林传统中的画境营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当下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设计中"中国审美意境"的营造提供思想依据,同时这对构建具有自身文化本位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早期的渔猎活动,鱼作为可靠稳定的食物来源被原始人所神话。鱼脱离物质生产需求后,进而融入造园设计中,成为园林的审美媒介。文章基于对儒道佛审美观念的分析,通过溯源其文化根源,探寻园林造景的表现形式,感受鱼元素在苏州园林中的造景运用和表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构建的日益完善,人们愈发重视日常生活中有关园林生态景观的设计,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节约型生态环境体系构建的日益完善,人们对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植物配置也愈发关注。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的环节,打造节约型的生态园林景观模式,就成为了现阶段园林设计者们研究的重点。由此,文章结合现阶段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的方法,以促进未来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园林景观绿化工程中应用植物造景技术成为一种创新举措,明确技术应用原理,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强化植物造景效果,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和生态性才能最大化发挥出来,项目总体效益也能再上一个台阶。对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发现在园林景观绿化工程规划建设阶段应充分利用各种植物营造优美景观,这有利于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清园林是我国古代园林的代表,明清园林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归田园居记》《山园记》两篇文章从选址相地、叠山理水、风格面貌、植物配置、作者地位及文人本身的差别等方面显示园主人造园的诸多不同,对进一步理解明代园林有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17.
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有着非常必要的应用价值。在实际植物造景应用中,其在提升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增强城市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和谐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当前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能够为实际工作的创新改进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乐山市市中区嘉定坊的景观营造,突出了各类景观植物的造景不同作用,综合考虑了空间的功能性、地形的特殊性等特征,通过合理的选用和配置,成功塑造了适宜游憩的各类景观空间,为市民创造了一个绿色生态的城市"后花园",更在类似的滨江游憩场所建设中树立了一个可供广泛参考和借鉴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9.
王大凯  张瑜 《美与时代》2022,(8):128-130
拙政园位于山清水秀的苏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人们对拙政园的景观设计以及环境保护问题十分关注。拙政园经历风雨沧桑,造园设计方面,运用了多种手法,植物造景手法较为新颖,走进拙政园,仿若步入一幅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鉴于拙政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以及拙政园的环境保护问题,对拙政园的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保护原则对拙政园环境保护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建造的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拙政园中的多处景名都与天气有关,比如听雨轩、兰雪堂、待霜亭等,可见天气的变化是古人在园林造景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于天气的观察与思考从上古神话时期便开始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淮南子》《齐民要术》《相雨书》等详细观察并记录季节与气象的著作。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亲密的关系,才使得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成了文人墨客笔下个人情感的诉说:月是相思月,云是故乡云。拙政园中许多景名就源于古代文人的经典名句,园中多样化的建筑形式和植物配置更是紧紧围绕着天气的变化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代入仕途失利却怀诗意的“士”阶层,从相地、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等角度分析苏州名园拙政园的造园魅力,分析这样一个理想居住环境背后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