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代设计美学的学科建构必然要基于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现代设计美学与美学,现代设计之美的特质,设计与艺术,设计之美与艺术之美,现代设计美学所涵盖的内容等。对现代设计美学学科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对这一学科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2.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理论前提.反思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得与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情境的关系中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并辩证认识审美过程中审美认识和审美价值评价、审美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正确区分美的本质和美产生的根源,以及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的产生根源和审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循此路径逐步分析不难得出:美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在一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体发生的“物心感应”或“心灵默契”,具有引起主体的某些想象和联想,唤醒其社会的人生的经验,默契其价值观念和人格特性,丰富其认识,从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愉悦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深圳各设计行业间相互割裂,制约了设计发展。而跨界合作却是设计创新的创意源泉,是设计本质的实现要求,也是设计增值的重要捷径。因此有必要搭建组织、信息、商业、文化、教育等五大跨界平台,促进深圳设计行业实现跨界合作,激发深圳设计的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技术美是技术美学的最高范畴,是技术活动和产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其主要内容是功能美,也包括形式美的因素。人性化是一种全方位考虑和满足人的生存目的的设计原则。电子产品与人性化设计存在密切的关系,它能使产品更好地为人服务。电子产品在人性化设计中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技术美中的功能、造型以及材料色彩上,因此可以说技术美是功能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问题的再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鸿文 《哲学动态》2001,(10):41-45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核心问题 ,在 2 0世纪的 50、 6 0年代及 80年代中前期 ,曾掀起过探索的热潮 ,并因此而形成了数家美学流派。 80年代末期以来 ,随着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这一问题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地位 ,但仍有一些美学家执著于对该问题的思考。对这些思考的梳理与说明是全面总结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成果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如何看待对美本质的追问1 含义所指及其对美本质问题的误解。从逻辑程序上讲 ,解决美本质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美本质问题的具体含义 ,即美本质问题的“所指” ,也就是要弄清到底什么是美本质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6.
平面广告设计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设计鉴赏的依据是审美规律,符合美的本质的艺术品往往被认为是美的作品。但是审美标准是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只有新颖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设计风格的多元化也成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书籍以实用功能形式的出现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人们不仅注重书的实用功能,而且日渐注重它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整体性、本土性、材质美以及形式的简洁、奇特四个方面探讨了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特征。随着设计技术和设计理念的迅速发展,我们的书籍设计师要不断丰富设计语言,以一个书籍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新的设计角度,赋予装帧艺术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美学的全息性研究是把现代全息学引入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一种尝试,对于传统美学研究方法也可谓一种突破与创新。在目前美本质问题陷入"本质主义"悖论怪圈的现状下,此种尝试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应该说从全息学角度研究美本质问题必将有助于克服几千年来美本质问题上所笼罩的形而上学阴影。  相似文献   

9.
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郭熙是北宋画家中最为多产,也有较强理论自觉的一位,他的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林泉高致》一书中,其中所论述的美学思想、技法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内容不仅为研究中国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也为园林设计带来了启示。从美、法、意、道四个层面分别谈论《林泉高致》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美即谈论审美及书中涉及的美学命题,法即郭熙提到的创作技法及创作态度问题,意即全文论及的关于山水画意境的内涵,道即技法背后的理以及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10.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传统设计模式是建立在原有的生活状态基础上的,持续变迁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要求设计语言、设计观念的进步。在如今这个现代有机主义设计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着更健康、更绿色、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有机设计宣扬人文情怀、舍弃掉了过于刻板和冷酷的几何造型,不单对生产工艺有所要求,也重视产品功能性的体现,同时也不会忽视形式对人们使用感受所产生的影响,推崇返璞归真的产品设计,使受众的审美体验回归产品本质,让产品更具生命力。从社会环境变迁的角度来审视当下视觉传达设计,可以促进设计师以人为本、以美化生活为目的来重塑设计,重塑生活。  相似文献   

11.
该著从哲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全面分析了设计的基本价值观和伦理观,并在可持续性的新背景下,提出新的设计规范应立足于新的设计价值观和伦理观,由此带来可持续的未来以及成功的设计实践,实现人类共荣的最终目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从可持续设计的哲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的角度追根溯源,为可持续设计找到理论依据与价值观指导。第二,结合大量的环境和生态事件的翔实数据,说明可持续设计的必要性。第三,根据美国设计界许多机构所制定的具体伦理准则,论述可持续设计伦理准则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佳 《美与时代》2014,(5):33-34
技术美是室内设计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从室内设计的技术美学入手,对现代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在功能美、形式美、人文美方面的应用,和现代语境下技术美学在室内设计结构、工艺以及细节设计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希望启发设计者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工艺材料、新的设计元素以及科学的设计方法不断丰富者设计语言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构成了设计的内涵。创新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服务。人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自然性,人类创造着文明的同时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当代的设计师大多已经意识到创新设计决不仅仅只是创造一个奇特的外观,它应该在历史中是前进的,能够反映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为了人本身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体现出设计师聪明才智的设计活动和作品。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要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在以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进行大胆创新,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依据,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点,设计多样化、趣味性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阅读、思考、分析环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一、改变教学观念,创新良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需要。同时,本文特别想揭示的是,1840年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是如何思考道德中的公私、古今、常变、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出新的美德体系,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滋养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偏爱性关系,功利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功利主义所主张的非个人性导致了主体的道德异化。但这种批评是不恰当的。事实上,道德本质上是非个人的,且对于主体而言,道德的非个人特征也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功利主义却对主体施加了不合理的道德约束和限制,一个合理的道德理论需要在个人观点与非个人观点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的美学文化、美学认识开始谈起,发现了中国美学从魏晋时期有了新的变迁,而中国山水画也起始于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即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山川之美的认识,而中国人的美学认识,也是随着中国文化发展、美学文化、美学认识的变迁而变迁。而山水画的构图,是山水画家对山水画美的一种总体把控,同样,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构图技巧的创新、突破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的传承,变迁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中国山水画家对美的总体把握,体现在了传承悠久的中国山水画中。而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过程中,也提升了他的欣赏者、创作者——中国人,中国山水画家对中国美学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美之间到底问什么,是一个值得弄清的问题.这其中,"美"的词性是非常重要的."美"作为名词,其本质问题是不可证实的,这也是几千年来美的本质问题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以及各种答非所问式的错位回答产生的根本原因:"美"作为形容词,美学研究的目标不能是美的本质,而应该是美的原因.美的原因其实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情感沟通.  相似文献   

19.
选用废弃材料进行景观雕塑的再创造,不仅能够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同时材料本身的丰富性也给雕塑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使景观雕塑具有创新和文化意义。废弃的材料给设计师带来了新的灵感,让他们打破传统材料对雕塑创作的束缚,在形式和材料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最难能可贵的是,设计师将废弃材料推广到雕塑领域,为景观雕塑的再造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创作形式。这一举措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审美情趣,这不仅仅是废弃材料的重生,也是景观雕塑再创造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20.
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关系的价值,审美价值的本质是人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