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社会和谐仅仅依靠传统的职业伦理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诉诸公民道德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建构,必然内在地要求将职业伦理与社会公德之间的"鸿沟"填满连通,孕育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雷锋精神"无疑是最佳的道德示范。一、弘扬雷锋精神,坚定奉献社会的最高职业信仰梁启超曾将信仰比作人和社会的"元气",有了信仰的指引,个人和集体就有了探索未知、战胜困难的力量。一个具有职业信仰的人,就会将职业看  相似文献   

2.
许伦胜 《天风》2009,(3):6-7
信仰是我们每个人个体的事,是每个人内心的追求,是对永生生命的关切.然而当这内在的信仰外延在人的生命之中时,就必然与人的各方面生活发生密切的相连.因此,信仰与生活是一个人手的两面,信仰体现在生活之中.每个人的生活层面主要包括:家庭、工作、社会.或者说家庭、工作和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三大层面,信仰需在其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变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和转变,共同价值信仰的弱化就是这一转变的表现之一。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人认为:现代化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信仰变为纯粹的私人事务,共同的价值信仰正在失去其存在的必要和可能,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后信仰时代”或“无信仰时代”,因此,无需为共同信仰的弱化而忧心。实际上,在我看来近代以来信仰的私人化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它适应个人独立和个性化的需要(锋芒直指教会和专制统治),突显了信仰的内在超越性,但另一方面它也大开了自由放任的个人主义的闸门,个人的感性任性在个性自由的烟幕下,肆无忌惮地颠覆着合理而崇高的信仰。这也是现代性的重大悖谬之一。信仰是人安身立命之精神根基;共同价值信仰的存在之所以是必要的,其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信仰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纯粹的精神寄托,它还关涉社会成员间的根本利益,从而成为约束和超越个人利益、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源泉。也就是说,它还是个人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因此,正在稳步推进现代化的当代中国,面对信仰失落的挑战,不仅要讲信仰,而且要讲社会主义信仰,要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包括道德信仰在内的种种具体信仰...  相似文献   

4.
“伊玛尼”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 ,意即“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支柱。认识一个时代 ,就不能不去认识这个时代人们的信仰体系 ;了解一个民族 ,就不能不去了解这个民族的信仰支柱。信仰的状态表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味 ,并与其发展、振兴、辉煌紧密相关。一个人的信仰支柱存在于他的全部生活历程中 ,存在于全部生活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寄托中。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 ,信仰是不能简单地否认和抛弃的。任何有价值的信仰学说都不同程度地适应着现代文明实践的需要。伊斯兰教信仰也不例外。伊斯兰…  相似文献   

5.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贯穿道教文化发展过程的主线.而汉代仙风极盛,其神仙信仰在文学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汉乐府游仙诗的创作.汉乐府分为贵族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类.这三类作品中都有描写求仙问药、长生至乐的诗歌,充分体现出汉代社会神仙信仰的盛行以及前道教、道教一脉在秦至汉末时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6.
信仰的起源     
一、信仰与终极问题相联系提起信仰,人们总觉得它是很遥远的东西。信仰离生活太远。另一方面,信仰问题好像随时会钻出来,折磨着每一个不仅沉于生活而且思考生活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度,一旦“我生活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与人照面,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魏晋风度都是知识分子"人生艺术化"追求的理想状态.在那样一个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的时代,社会动乱和礼乐崩坏反倒将人生推向了巅峰状态——审美的境界.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16世纪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8.
泰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对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内涵之研究,以及对这种信仰和文化的时代定位问题的研究,尚属薄弱.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可它的核心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当代泰山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旅游经济,如何来传承这种传统,需要一种信仰的定位,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新意的定位.基于此,本文试图梳理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脉络,进而探讨当代泰山信仰应如何定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每一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都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效应。从时间效应上,宗教需要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而嬗变;从空间效应上,宗教会对所处时代的社会宗教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促进自身与整个宗教生态共同进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多信仰的国家,宗教生态更是一个融汇百川、博大精深的大系统。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并形成了中国佛教,正是通过在时间坐标上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信仰形态嬗变,以适应不同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经文:腓1:9-11在思想多元化、价值观纷纭的时代,人们往往感到迷茫,不知所从。有思想的人不甘心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更加感觉到人生需要有信仰,才有前进的方向、努力的目标。其实那些口头上说不必谈信仰的人,实际上还是有他们的信仰的,有人求名,有人求利,有人有比较高尚的追求,愿意为社会做贡献,可是自己的理想生活又是什么呢?信仰有各种:科学信仰、哲学信仰、社会信仰、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1.
汉族社会民间信仰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民间信仰实践者在宗教活动中呈现出的性别差异入手,对贵州北部群乐人的祖先信仰、冲傩和神庙信仰近几十年的演变进行了细致梳理,认为群乐人宗教实践的重要特点是:男人倾向于家内的祖先信仰,而女人却倾向于家外的神、鬼信仰。而这种性别差异现象是传统汉人社会性别结构在宗教领域的一种投射,其后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古时代的社会生活.作为佛教中心,隋唐时期的长安提供了一个在思想语境中探讨中古信仰与社会生活的极佳样本.长安的佛教信徒相信在现实的长安空间之外,还存在一个六道轮回的世界.畜生道作为六道之一和人类世界并行而交措.畜禽是身负债孽的人,与人类并无本质区别.将带有灵验感通色彩的动物施给寺院做长生畜或长生禽,是当时一种普遍的信仰活动.这些长生畜禽作为寺院传教活生生的证据,在宗教信仰和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角色和功能的变迁也反映了唐宋时代佛教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信仰及其危机和转机--从真理和价值的视角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慧珍 《哲学动态》2002,(12):20-23
信仰 ,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进入 2 1世纪时 ,美国一家权威杂志邀请世界一些著名思想家给新时代命名。其中一个名称是“‘新的信仰’时代”。对于信仰 ,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比如 ,我们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分析信仰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 ,寻找克服社会危机进而克服信仰危机的现实的途径。这一方面我们作了许多工作。本文侧重从构成信仰的内部因素 ,即真理和价值的视角 ,探讨信仰、信仰危机以及如何在信仰危机中更现实更合理地寻找转机等问题。一 信的两个要义 :信以为真和信以为值信是比信仰更一般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浪潮中,佛教也正在走向西方社会,其中佛光山系统的人间佛教取得了最为突出的成绩。基于对大洋洲佛光山系统人间佛教信仰群体的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基本把握这一群体的社会身份、信仰生成、实践开展以及面临的挑战,从而理解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人间佛教进入西方社会的民众基础和传播渠道,特别是这一群体所呈现的信仰取向与实践特征。以此作为东方文明进入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助于我们认识佛教挺近西方社会的内在机制与具体进程,从而为理解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元交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适应漫想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历史性、现实性的课题,亦是一个长远性的课题。任何宗教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是历史的必然,更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所谓适应,是指各不相同的因素之间适当地配合,但这一适当配合并无要求各方放弃自身特点。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在中国存在宗教信仰的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这两类人应该彼此相处得好,不信仰宗教的人和信仰宗教的人都可以合作,信仰不同宗教的人  相似文献   

16.
侗族是一个有着共同信仰的民族,他们共同信仰的始祖就是"萨岁"。"萨岁"成为侗族人集体信仰的文化符号,在他们的社会中,"萨岁"既是生活化的人,也是侗人社会的保护神。侗人通过社会记忆中的多种形式把具有世俗性的"萨岁"变成他们的女英雄。不仅如此,还赋予了她神的灵性,使得"萨岁"具有神圣性。在社会记忆之下,运用仪式、传说、神话等方式将"萨岁"塑造成侗族信仰的主神。因此,可以说侗人运用社会记忆构建了他们自己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文摘     
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 任建东在其出版的《道德信仰论》一书中谈到,从宗教特别是世界性的几大宗教与道德信仰的关系来看,宗教信仰不等于道德信仰,但在宗教信仰中的确包含着道德信仰。由宗教信仰而来的道德信仰依附于宗教神学,通过道德的“神启论”,使社会道德通过对神的信仰而得以确立和实现;使人在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中接受所谓神所颁布的清规戒律,这些戒律有宗教活动所特有的规定,但更多的是指向人的社会生活,用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在宗教信仰的框架之内为人提供着道德生活的准则。在现代社会缘于人精神的空…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神灵繁杂,多达千余种,根基深厚,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民间信仰的地域性鲜明,宗族性浓重,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取向.民众实用功利性的信仰心态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中"以神压人"等复杂因素,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潜在着某种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9.
社会是人的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整体,整体可分为不同的部分.每一个部分自身又可作为一个整体.因此,每个人同处于社会共同体之中,但不同的人群又形成了自己的共同体.如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政治组织、不同的信仰群体都形成了自己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神圣"问题是宗教研究的核心议题。"神圣"可以视为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反映着人际关系、人神关系的交往方式和逻辑,是社会结构的再现。故不同信仰体系下的"神圣"内涵及其结构有所不同。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信仰体系的宗教原型,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作为一种信仰方式形塑社会结构。本文认为应以中国祖先崇拜为载体,探究本土的神圣话语体系,进而为中西"神圣"对话与比较搭建研究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