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1888年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曾经这样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恐怕连恩格斯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论断对以后的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有兴趣探索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学者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即马克思也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思索,并得出了思维与存在异质性的重要观点,正是以这一重要观点为核心,马克思形成了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主体与客体同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仍然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的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古代、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说,“在当代,思维和存在这个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即使在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仍然  相似文献   

3.
读了于世诚同志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发表于今年《哲学研究》第3期),有许多意见。我们不同意世诚同志这篇文章的基本论点。这里,只就两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和同志们商讨。1960年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认为,当时争论的关键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即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时我们是这样的看法(见拙作《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载《哲学研究》1960年第3期),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第二章中提出的。恩格斯的这一提法及随后的论述,构成了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是我们哲学原理教学中首先碰到的重要观点。近十几年来,随着哲学理论界和哲学教学研究中对西方现代哲学众多流派的不断深入理解,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点的重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哲学理论界在积极迎接挑战的态度下,正在提出种种修正的意见。本文打算结合自己教学和研…  相似文献   

5.
辩证地研究人类思维经验,概括现代科学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哲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中山大学刘景泉副教授的《马克思“资本论”与黑格尔“逻辑学”》新著(于1986年4月辽宁出版社出版)对于深入哲学改革,促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钻研,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它是从马克思《资本论》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关系中,研究近现代人类辩证思维的结晶及其理论成果的一次可喜的创举。该著内容丰富,体系严谨。作者首先在绪论中概述了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批判地吸取黑格尔《逻辑学》的情况,着重分析了《资本论》与《逻辑学》体系的特点及其在辩  相似文献   

6.
哲学基本问题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编辑部、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和《学习与探索》编辑部联合召开的哲学基本问题座谈会,于9月14日至15日在哈尔滨市举行。应邀参加座谈会的有该市的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哲学工作者二十余人。会上围绕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几个理论问题——存在概念与物质概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与波普的“世界3”,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提出的一些主要论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总结了人类思想史的基本经验,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派生,是划分唯物、唯心两大哲学派别的唯一依据。这不是只管那一个阶段的局部性论断,而是统摄自古至今全部哲学史的论断。它不仅为梳理过去几千年哲学史提供了科学准则,而且在发表之后的一百多年的哲学领域的斗争中,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清流派反对恩格斯的这一科学论断,是意料中的…  相似文献   

8.
论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分别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即科学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和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哲学则集中地表现着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维度;前者是“构成思想”的维度,后者则是“反思思想”的维度。因此,哲学对科学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中介所构成的反思关系。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去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改造世界、造…  相似文献   

9.
“无立场的思想”可能吗?──评一种“新”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当代际遇,再一次使人们追问哲学的合法性。但究竟以什么作为哲学合法性的判据,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近年来,赵汀阳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论著,试图对已有哲学进行“一种整体性的改变”(赵汀阳:《自述》,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亦即“把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变成另一种东西”(赵汀阳:《存在就是做事》,载《天涯})1997年第1期),从而结束一切旧哲学。在他看来,“旧概念的哲学”或“经典哲学”的缺陷主要有二:一是“无用”,即“旧哲学(西方哲学或以西方哲学为思维模式的哲学)一直未能成为真正有用的思想”以…  相似文献   

10.
景天魁同志的《论哲学思维》一文(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4期,以下简称“景文”)对于哲学的功能与特点、哲学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见解。但对于景文所提出的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方式把握世界”,笔者则持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提出来和景天魁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讨论中,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主体性原则,以及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的关系。《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发表的朱德生同志《从主体性说起》(以下简称朱文)一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在某些问题上同朱文有不同看法,特写此文与朱德生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编辑部: 贵刊1978年1~2期合刊有吴江的《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在该期第45页上说杨献珍讲哲学根本问题时,“当涉及到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时候,多数话就不能听了,不仅不能听,还要批判。比如他讲,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又在同页上说我提出“综合基础论”认为五种经济成分是  相似文献   

13.
存在是哲学的恒久主题。尽管追问和沉思的方式可以各异,但哲学之思总是不断地指向存在。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的早期文本《老子》同样表现了对存在的关切。以道之总纲,通过终极之道与人的存在、道与德、既定之“有”与未定之“无”、超越在场与守护可能等关系的论析,《老子》展示了对存在的深层思考。一相对于先秦时代儒墨二大显学,《老子》似乎对形而上的问题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以道的辨析作为全书的出发点,一开始便展示了一种形而上的视域。而在《老子》哲学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一再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4.
《易传》中的基本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本文所谓的“基本哲学问题”是针对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研究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脉络中,形上思维的研究即是论于道者及道与器的关系者,作者则认为,中国哲学的形上思想研究,应从“宇宙本体功夫境界”四方架构共构而成,此即作者所提“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1]。本文对《易传》的研究将从儒家形上思想发展的“义理形态”分析着手,探究《论》《孟》《庸》《易》四部著作中所展现的儒家早期形上思想建构的“义理形态”,藉由基…  相似文献   

15.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16.
《影象论》(L′imagination)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本哲学著作,于1936年出版。在该书中,作者从“影象”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近、现代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影象与事物、影象与知觉、影象与思维等关系的论述,提出并阐述了两种存在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为他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进一步阐明其存在主义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宗教“四要素说”的提出和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发表吕大吉教授《宗教是什么》一文,文前的简介说:“1987年作者(按:即吕大吉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当年第5期)上发表了《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一文,该文的核心内容‘宗教四要素说’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宗教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心得。”同年夏天,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于辽宁兴城举行的学习马列研讨班上,吕大吉教授作了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中心发言,其发言也说,“四要素说”乃是自己从事宗教研究二十年的基本成果。据会上、会下得到的消息,吕教授这…  相似文献   

18.
叶立煊同志的《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含义》(载《哲学研究》1962年第5期,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均弓自此文)中认为:在几年来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中,否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同志和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同志“都有片面性”,前者“把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思想和毛主席的‘矛盾同一性’的思想完全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后者“把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1950年,英国数学家、控制论理论家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和智力》(又名《机器能够思维吗?》)一文,第一次提出“机器能够思维”,还回答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定义。从此,围绕“机器能否思维”及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在国际上展开了广泛讨论,众说纷纭,热闹非凡。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模拟人脑的功能,使物质与意识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新的意义。“机器能思维吗?”机器能否取代人,能否统治人等,不仅是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20.
“月亮问题”是量子力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涉及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为此,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一、“月亮问题”能实证吗? “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这是所谓“月亮问题”的第一个疑难。李振伦同志在《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发表的《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李文”),对这个问题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