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帆 《佛教文化》2009,(4):79-80
在京北的一处清居,应邀接受采访的姬玉如约守候。一身青翠,淡定的眼神。当日鲜食人间烟火、藏梅上雪以烹茶的妙玉恍在眼前。素雅的茶器,龙泉寺的甘泉。泡一壶禅茶,但觉茶香清净,似是莲花,远香清逸。  相似文献   

2.
佛祖言语     
《法音》2006,(4):1-1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净自心现流,复请如来而作是言:世尊!云何净除自心现流,为次第净?为一时耶?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净自心现流,次第渐净,非为一时。大慧!譬如庵摩罗果渐次成熟,非为一时;大慧!众生清净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次清净,非为一时。譬如陶师造作诸器,渐次成就,非为一时;大慧!  相似文献   

3.
雅安茶是新时期雅安时代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建构了集皇茶、贡茶、仙茶、禅茶、边茶等为一体的茶文化体系。因其"五朝贡茶"、中国"十大名茶""千年之茶""生命之茶"等身份,彰显了一种尊崇而神秘的符号之美;其"仙茶故里""禅茶一味"的身份,暗合了传统道家、佛家"天人合一"、自然本真的审美人生境界;其绿色、健康、生态、精细的卓越品质和传统工艺,紧紧抓住了大众消费的审美文化心理;其甘醇鲜爽的独特风味和作为团结茶、友谊茶的身份,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美""中和""仁爱""包容"的深厚审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2006,(4)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净自心现流,复请如来而作是言:世尊!云何净除自心现流,为次第净?为一时耶?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净自心现流,次第渐净,非为一时。大慧!譬如庵摩罗果渐次成熟,非为一时;大慧!众生清净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次清净,非为一时。譬如陶师造作诸器,渐次成就,非为一时;大慧!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次而净非,一时净。大慧!譬如大地生诸树林药草万物渐,次增长非,一时成;大慧!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次而净非,一时净。大慧!譬如有人学诸音乐歌舞书画种种伎术渐,次而解非,一时知;大慧!诸佛…  相似文献   

5.
正"茶事"逐渐上升为"参禅"本身,与佛教的智慧、觉悟等相连,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性和精神性等内在的因素,"禅茶"成为了一种当之无愧的中国化的佛教修行方式。近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中提到"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深化茶文化的交融互鉴。"在发源于中国的茶及茶文化盛行于世界的过程中,佛教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佛教的参与,尤其是佛教禅茶的形成,为原本单纯具有生物意义上生津止渴、缓解疲劳、提神益思的"物质之茶",赋予了人文情趣、礼仪规制和净心修身的意义,塑造了"精神之茶",使中国的茶文化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6.
世间万灵之和谐,建筑于天人合一的大厦之巅;天人合一之境界,架构于清净恬淡的基石之上;清净恬淡之秉性,渊源于平和心灵的涵养之中。每个个体的心灵纯洁与否,与人间的和谐,以及世间天地人的和睦相应,有着莫大的关联。佛法特别注重心灵涵养给予社会、自然那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佛教净上教义一再将国土之清净的基础安立于众生自心清净之上。故此,笔者坚信,缔造世界的和谐,须以纯洁众生的自心为滥觞。一贯注重众生“心”之作用、笃行实践于“心”之调伏,应该由纯洁众生心灵出发,为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等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在现代语境中,禅茶真谛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唐代蒸青与秘色瓷的结合,到宋代斗茶文化与建盏的结合,茶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从来离不开茶器的衬托。手工茶器的珍贵之处也正是由于茶器与茶相互衬托,更使茶具具有欣赏价值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木杉 《佛教文化》2016,(5):56-61
“茶对我们了悟生活的本真有着一种引导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茶,体会到禅茶一味,回归本分,回到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五、清净的心理现象(一) 戒定慧三学佛学所说的清净,具有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为一的含义.人们在转依后,转八识成四智,其心全面清净而无杂染.未转依前全属杂染,预流、一来、不还及登地菩萨染净相参.佛陀得大转依,依其所证清净真如,建立教法,即戒定慧三学.三学是由清净法界平等流出,亦属清净,因而戒学之戒得名净戒;定学之定得名净定;慧学之慧得名净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宗教》2006,(8):63-63
金易明在2006年第2期《佛教文化》上发表文章《纯洁心灵,缔结和谐——关于佛教与世界和谐之融洽关系的随想》。佛法注重心灵涵养给予社会、自然的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佛教净土教义一再将国土之清净的基础安立于众生自心清净之上。作者认为,缔造世界的和谐,须以纯洁众生的自心为滥觞。佛教教义对众生自心,全面系统的分析,鞭辟入里的揭示,其目的就在于促使众生转迷为悟,达到自心和谐安宁的境界。而佛法强调众生心理的调适、心灵的调伏,最终落脚处则在于世界的和谐安宁。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法音》2010,(12)
<正>净土,即清净的地方,或庄严净妙的世界。佛法实可总结他的精义为"净",净是佛法的核心。净有二方面:一、众生的清净;二、世界的清净。阿《含》中说:"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更说:"心净则  相似文献   

14.
财共五家非私有,水火盗贼王败子,欲免五家之干扰,首当节己为大众。乐善好施创事业,福国利民人所重,世间事功属有漏,常随时空而变迁。无漏功德超时空,竖穷横遍无漏洞,究竟圆满法尔法,本来清净无选择。如印经像造寺庙,功德基础在发心,  相似文献   

15.
郑冬冬 《美与时代》2003,(10):54-56
工艺美术是一种生之有道,同时又以所创之器物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形式,它作为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既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又直接体现社会的生活方式。在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中,道与器一直以相互支持相互演进的方式并存着。  相似文献   

16.
李炯 《中国道教》2011,(5):53-55
一、"清净"与"清静"探讨"清净"的话题,首先我们应懂得"清净"这个词的意义。从字面上看,"清净"可以解释为"清洁纯净";"清静"可以解释为"纯正恬静、安静和宁静"。"清净"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道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本际经》也说:"无染无秽,是名清净。"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被污染,达到洁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0月18日,武夷山市政府在武夷山市举行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大红袍)文化论坛,来自国内的佛教界人士和学者,以及茶文化研究的专家近40人参加了会议。专家学者在大红袍茶的发  相似文献   

18.
“茶宴的目的还是为了僧人修行服务的,茶融入到僧人的整个生活当中,是跟僧人的修行息息相关的。径山茶宴可以说赴失传了,但并不是说消失了,只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形式发生了变化。只要有径山寺,有僧入在喝茶,禅茶的内涵和精神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佛大慈悲,于一时中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汝今在家有大福德,众宝璎珞无不充足,男女眷属安隐快乐,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怜愍…  相似文献   

20.
“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此岸即沉沦,彼岸即解脱。以心而论,“有挂碍之心”即是此岸,“无挂碍之心”即是彼岸。佛法超越于世间法,不坏世间法。为了修行了生脱死,必须去掉分别之心;但是,为了生存发展、进行劳动实践,叉必须运用分别之心,这就构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悖论。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就需要佛法的般若妙智。为了在人间弘扬光大佛法,使佛教所主张并孜孜以求的无挂碍心、大清净心、大智慧心、大慈悲心深入人心,就成了佛教信众神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