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先秦是我国美学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先秦时期的美学主要是音乐美学。对音乐美学贡献最大的在诸子中首推孔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这是孟子对孔子一生的赞美。孔子也正象一部“金声玉振”交响乐,以和谐之美的基调,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和”则是孔子的音乐美学核心。孔子的以“和”为核心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2.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苟子在《解蔽》篇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苟子对庄子的批判是公允而且切中要害的。“命”与“天”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关键。“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上古时代以“天”为世界最高的有意志的主宰,与上帝同义,所以“天”当时为一个宗教范畴。“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云:“命,使也,从口从令。”段玉裁解释为:“命者天之令也。”“天”与“命”在…  相似文献   

3.
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四个千古之谜。作为“易学”之源,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自《易传》始,古代“易学”家们早就把它们四者拴在一起了。可这种必然的内在关系究竟表现在哪里?古往今来,谁也没有说清楚。笔...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殷周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是最高最大的,万物都是天所生的。如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27年)又吴国季札说:“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左传》襄公29年)孔子亦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都是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还有其“始”。老子宣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五十二章)天地起源问题的提出,是理论思维的一次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5.
蒋海怒 《学海》2002,6(4):115-118
一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观念原型”在宗教神学、政治理念、人生追求方面均有表现。为了达到或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哲学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方面。这促使中国古代哲学提倡“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的实践人格。先秦儒家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上往往对“圣人”发出赞叹 ,孔子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论语·泰伯》)《中庸》用内在超越的方式将此归结为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孟子用心性说将人道与天道联系起来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  相似文献   

6.
在通行的哲学史教科书中,王充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著名代表。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王充既讲物质之天,又承认超自然的意志之天的存在;既讲元气自然论,又把元气与精神性因素揉合到一起;既反对董仲舒的天人相互感应理论,又讲符瑞灾祥说;既反对人死为鬼,又承认由天地之气构成的鬼神的存在。由是观之,王充作为“战斗的天神论者”和“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称号,恐怕是要再探讨一番了。一、王充所谓“天”是纯粹的物质之天吗?不可否认,王充所讲的“天”首先具有物质之天的含义。他说:“夫天者,体也,与…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穷尽了天道、地道人道的专著。其理论渗透到中国古代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誉为古代群经之首。医易相通,中医学是吸取易学象数理论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易·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相似文献   

8.
赵静 《中国哲学史》2023,(2):99-105
在儒家的本体论建构中,“春”具有重要地位:四时之春与乾之元德、五常之仁德具有深层一致性,生春气象同样贯通着生意仁心,显现出宇宙的仁本体。从古代儒学史中可以窥见一个“以春见仁”的理论进路。董仲舒的“春系于元”,通过“天之端”显现“无穷极之仁”,其对天地分理的论说可视作理学的先声。程颢以“生春气象”显现本体为生生之仁体,由象见体的过程中体现了理学的统分与显隐。朱熹极富条理地解说四象之春对宇宙本体的显现,“春气流行”即是仁体流行、天理流行。径此理论进路来看,由生春气象显现的仁体兼有“时”、“德”、“气”三个维度,可说是时间之始、道德之源、万物之本。与之相关的春意功夫论在于观天地生意与体一己之仁心,由此上达仁本体。  相似文献   

9.
唐代中叶,学术界兴起了一个新《春秋》学派。这个学派以啖助、赵匡为先驱,陆淳(贽)集大成,对当时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宋人陈振孙说:“汉儒以来,言《春秋》者惟宗三传,三传之外,能卓然有见于千载之后者,自啖氏始,不可没也。”(《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清末学者皮锡瑞也说:“《春秋》杂采三传,自啖助始。”又说:“今世所传合三传为一书者,自唐陆淳《春秋纂列》始。”“淳本啖助、赵匡之说,杂采三传,以意去取,合为一书,变专门为通学,是《春秋》经学一大变。宋儒治《春秋》学者,皆此一派。”(《经学通论》之四《春秋…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造化了万物,而且还造化了人这样有智慧的高级动物。人诞生于大自然中,当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因而人要研究人,就必定要研究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处着手才能研究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当然也包括人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周易》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研究自然与人的杰出著作。《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第二章中说得更明确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相似文献   

11.
易学卦变说源于《易传》,始成于汉末虞翻。丁若镛推崇汉易,接受了虞翻的卦变说。虞氏卦变说是丁氏卦变说(推移说)重要的理论来源。无论是其推移说具体内容,还是其整体架构,都可以看到虞翻卦变说对于丁若镛的影响。但是丁若镛并未照搬虞氏卦变说,而是发现了虞氏卦变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刻的批评;又通过检讨和整合了朱熹、毛奇龄等人卦变说,形成了融历法、筮法、易象为一体的独特卦变体系。因此,丁若镛卦变说本之虞氏,却又与虞翻卦变说有本质区别。丁氏卦变说,以中国古代历法为依据,其内容显得更为合理。又修正了虞翻等人的卦变说缺陷,其逻辑更为条理清晰。故他丰富和发展了虞翻乃至中国古代整个易学史上的卦变说。  相似文献   

12.
何俊伟 《法音》2004,(4):27-30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译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地区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传入大理地区。开元二年(714)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赐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经各个时期的求经、赠经和购经,使大理地区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与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一、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体系形成的原因1、汉文化的传播与吸收大理自南诏始就推崇儒学。《全唐文》卷八十…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艺术。我们中国的翻译事业,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自东汉佛教传入我国后,经典的翻译亦随之而兴,渐渐走向了成熟。我们的先贤,如古代的翻译家鸠摩罗什、不空三藏、法显法师、直类法师、近代的法尊法师等,都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们对佛经的翻译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藏传佛教的佛经翻译工作是何时而始的呢?这应该追溯到吐着王朝时期,也就是中原之唐朝阶段。藏文很多文献中记载:吐善第二十八王拉妥妥年赞(一说此王为二十七代王)时雍布拉岗宫殿上层屋顶上从空中降下《宝庭经》等。因此,后世学者持此据…  相似文献   

15.
赵瑞丽 《美与时代》2004,(11):92-93
愁绪是中国诗学中的重要书写主题.钱钟书<管锥篇>在总结古代众多登高之作后就曾说:"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  相似文献   

16.
曹操与道教     
曹操与道教,有政治军事的关系,有养生的关系,也有文学的关系。探究曹操与道教的政治军事关系,可以更清楚地揭示东汉末及三国的政治史页中一个较晦暗的篇章。而对于曹操与道教养生术的寻踪,也可展现我国古代养生术发展到三国时的水平,有助于对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至于说曹操的文学创作受道教意象之刺激,更可循此而发见道教与我国古代文学的瓜葛;这正是从前治文学史者所忽略之处。一言以蔽之,从曹操与道教关系之个案的研究切入,可追寻汉末魏初道教与政治军事、科技、文学之一般风貌。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代中国普遍的宗教即是家族社会之宗教”,宋代作为宗族组织的奠基阶段 ,在宗族祭祀方面逐渐形成并确立了适应当时社会世态的新体系。主要表现是 ,祭祀对象重在始迁祖以下的历代祖先 ,祭祀方式则以祠祭和墓祭为主。宗族祭祀的核心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决定了宗族祭祀 ,宗族祭祀又加强了祖先崇拜观念。因而 ,宗族祭祀具有收族的功能 ,起着强化族权的作用。同时 ,宗族祭祀还对宗族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而也是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基础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自<诗经>始我国古代文学中"风雅兴寄"的美学精神便一脉传承.<毛诗序>释"风雅"曰:"风者,讽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次将一风雅"并举提出"圣文之雅丽",强调作品意蕴的雅正.他释<诗经>"六义"时说,"风清而不杂""文丽而不淫"认为"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这些都为古代艺术的风雅传统定下了基调并为后世的文艺思想与美学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 ,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而对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 ,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 ,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 ,“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其初也 ,依语以明义。其终也“依义不依语”。─牟宗三 ,《现象与物自身》 ,序 ,3一如既往 ,过去的历史不可避免地继续变成“现在的历史”。─史华兹 ,《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 ,  相似文献   

20.
耿晶 《法音》2023,(2):69-75
<正>紫柏真可(1543-1603)一生很少专事著述,除《长松茹退》与书信之外,余者皆为门人记录,在其身后汇集为“全集”与“别集”入藏。[1]这种成书形式难免会有散佚。憨山德清曾说,紫柏大师接众多作随机之谈,“称性冲口,曾无刻意为文也,一唾便休,弟子辈笔而藏之者什一”[2]。限于当时条件,幸获“笔而藏之”的这一部分文字,也有相当比例未能收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