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儿子8岁的时候,当父亲的他给儿子讲起一件家庭往事。 在他也是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饭桌上,他讲起课堂上老师问每个人的理想,他不知道。便没有回答,接着他问正在埋头吃饭的父亲:“爸,什么是理想?”  相似文献   

2.
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重要性在于:第一、老年人在离退休以后主要活动领域大多从工作场所转到家庭里来。随着体力的衰退,工作以外的各种社会联系也会逐渐减少。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日益需要别人的照料,家庭关系处理好了,家庭可以成为老年人乐趣的源泉;反之,也会使他晚景凄凉,以致忧伤终老。第二、老年人的家庭同他在中年时的家庭比较起来,在结构上一般也发生了  相似文献   

3.
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骋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运动员们的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羞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相似文献   

4.
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骋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运动员们的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羞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相似文献   

5.
1814年,他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豪家庭,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1833年,他的家族因政治迫害逃到了瑞士,家道中落,让他尝到了从未有过的艰辛,他的脾气也因此变得十分暴躁。  相似文献   

6.
荣耀归父     
刘恭慈 《天风》2004,(12):i010-i010
在使徒行传10章详尽地记载了哥尼流及其家庭的信仰和生活,他的生活成为信仰的载体。从而使自己蒙福、家庭蒙福、教会蒙福。  相似文献   

7.
他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口粮问题,父亲除r种地就整天在外拉板车卖煤球。但贫苦的生活没有熄灭他梦想的火焰,他从小就迷上了唱歌唱戏,家里没有录音机,他就坐在村头的大喇叭下听,时常入迷忘记回家吃饭。  相似文献   

8.
思恩 《天风》2007,(16):23
俗话说长兄为父,在一个家庭中长子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除了父亲之外,长兄的形象极其重要,他不仅可以代表一个家庭的外在形象,而且也影响着家庭的其它成员。在圣经之中,有许多做长兄的人物,他们各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做了极好的榜样,但也有  相似文献   

9.
郑和家世考     
郑和家世考郑勉之家世对一个人物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华民族精英的穆斯林大航海家郑和,出身于回族家庭,对于他的成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自然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因此,家世也就成为研究郑和的一个重要课题。1985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郑和家世资料》...  相似文献   

10.
伦勃朗一生画了一百余幅画自画像来记录他的曲折的人生轨迹.他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和自身对绘画事业的追求,对他的画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自画像也反映着他所处时代的环境,随着他家庭生活的骤然转变,他的自画像的技法与艺术精髓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早反思家庭伦理的思想家之一。他将平等看作人类社会的普遍公理,并试图以此改造不平等的三纲,但在一开始就不得不面对平等与父子之间的巨大张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有为将两者放置在“三世”说的理论框架之中,在以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以父子为代表的等级关系被限定为据乱世和升平世之法,从而在获得历史合理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价值普遍性,成为一种相对的价值。在《大同书》中,康有为通过追溯家庭、父子和孝道的起源,将三者还原为历史现象,并最终通过制度设计在大同世界将它们彻底消解,从而实现了平等对父子一伦的改造。康有为关于平等与父子的理论思考,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儒家的伦理基础,也开启了近代中国家庭革命的序幕。它提示我们,如何恰当处理平等与父子或个体与家庭的关系,仍是价值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小幽默     
军事家庭杰克是一个典型的军人,他的家庭也有着浓厚的军事色彩。例如,厨房门口的塑料牌子上写着“食堂”;客厅门口挂着“会议室”;儿子的卧室有“男兵宿舍”;女儿的卧室则是“女兵宿舍”。客人们猜想他们夫妻的卧室一定挂着司令部的牌子,出人意料的是牌子上写着:“...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     
赵朴老的诗、词、曲是名闻通途的。人们都称他为诗人。他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当然也是因为作诗。但是他自己说:“诗歌不是我的本行。”三百六十行中,作诗算一行么?大概不算。我个人以为职业诗人应该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职业诗人的话,他自己满意的那几首一定是“业余”写的。赵朴老曾谈到过自己写诗的因缘,他说:“幼年时,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关系,胡乱读过一些古诗词,逐渐受到了感染,发生了兴趣。年龄稍长,渐懂世事,用诗歌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愿望不禁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谓‘言之不足,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意…  相似文献   

14.
李艳鑫 《天风》2023,(8):36-38
<正>现代社会婚姻满意度持续下降,离婚率增高,在教会中亦如此。为此,笔者想从大卫的家庭来分析原生家庭给婚姻带来的影响,以期给因婚姻问题而软弱的肢体带来一些帮助。大卫的原生家庭关系大卫是耶西最小的儿子,当撒母耳奉神的差遣要去膏立新王时,耶西叫他七个儿子都从撒母耳面前经过,却没有叫来大卫,直到撒母耳问起,他才打发人去叫了大卫来(参撒上16∶6-12)。可见,大卫并未得到父亲对待兄长们同样的器重。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中,耶西忽略了大卫。  相似文献   

15.
在美丽的沙加缅度,有一个叫瑞恩的男人,他在一家小电器公司当推销员,他的爱人多米莲在一家服装公司做流水线工人,显然他们在加州属于最底层的工人家庭。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他们终于拥有了爱情的结晶——女儿小莎丽。  相似文献   

16.
冯契教授1915年11月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他1935年进清华大学哲学系,1941年至1944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肄业。他曾在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工作,后长期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直至逝世。在清华大学求学时,他积极投身于“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毅然奔赴抗战前线,到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敌工作,也到过延安。抗战胜利后,他到了上海,除了在大学任教之外,还写出若干精辟的论文和杂文,用战斗的笔来迎接新中国的建立。50年代初,冯契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授。此后的若干年间,…  相似文献   

17.
驾驭聪明     
八十年代初期,一位年轻人从国外买了一台摄像机,想做摄像服务生意,但当时拥有放像机的家庭寥寥无几,他的生意很自然地不会景气。那么,等放像机普及的时候,再操此生意吗?也不行。因为到那时,摄像机的拥有量也肯定猛增,搞这方面服务的一定不会少的。难道真的没文章...  相似文献   

18.
1965年,他出生在河南长垣县一个农民家庭,一生下来,命运就向他展示了残酷的一面,他先天脊柱变形,前弓后驼,而贫穷的家庭连他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医治残疾更成为了一种奢望。  相似文献   

19.
王炼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69-169
家庭文献的j收集和收藏,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成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本文从家庭文献的特征、分类、特点等方面对家庭文献的收集和收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早春二月,在当时苏联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男孩。这是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所以,男孩一出生,他艰辛的童年就开始了。男孩的家里有6口人,他们全家挤在一起,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男孩的家里除了农庄里分的一头奶牛之外,就没有什么别的值钱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