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捷克斯洛伐克《哲学杂志》去年第2期发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柯尔曼的《反对我们哲学中的教条主义》一文(译文见本刊去年第8期)。柯尔曼攻击斯大林关于一切事物都可认识的论点,认为这是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并提出“自然界中存在着原则上不可认识的事物”的论点。捷克斯洛伐克《新思想》去年第9期发表这里译出的这篇文章,作者也主张反对所谓教条主义,但不同意柯尔曼的论点,并对它作了详细的反驳。作者认为,承认世界的可知性,绝不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关于“一切事物在原则上可以认识”的论点并不是斯大林提出,而是从恩格斯和列宁那里继承来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用现代哲学范畴论述了郭象哲学的理论思维意义及其内在矛盾。作者说,郭象否定“造物主”和“以无为本”,肯定宇宙中的事物(“有”)是“常存”、这有其合理的一面,表明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他不能区分宇宙存在的全体“有”和具体存在物,因而又错误地肯定了具体事物的“常存”。他强调事物的“自性”,注意事物的差别性,但由于忽视共性,因而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在认识上陷入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他主张“崇有”、“独化”、“无故”、“无因”,反对目的论是很有特色的,但主张事物要“顺性”、“安命”,因而取消了能动性。他接触到了认识必然就是自由的问题,但他的必然性是在无限可能中实现的,是纯偶然性,因而他的所谓“逍遥”(自由)只是一种主观精神境界。他认识到了差别性和无差别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认为具体事物都是绝对存在,因而就取消了相对和绝对的区别。他的“所以迹”(事物的自性)和“迹”(事物的活动)概念的提出,表明他看到了事物及事物活动的联系,但他所说的“所以迹”是不可认识的,类似康德的“物自体”。本文认为,郭象哲学是适应门阀世族需要、为门阀世族统治作论证的。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人的认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许多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新的认识论定义应当是:“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王振武:《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我们认为,用“主体对信息的选择”定义人的认识,尽管揭示了认识的部分特性,但却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实际上就包含有主体在进行认识时对事物的选择这层意思。能动的反映论是对认识的科学说明。本文拟主要根据心理学过去和现代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问题作一些具体分析,试图说明以“选择”定义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我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一文中所坚持的观点。方昕同志发表了《“两重反映论”这种论点能成立吗?》(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0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向题并未明确表态,只对我所说的“两重反映”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感到  相似文献   

5.
物质包含实践说的重要根据之一,就是认为包括人的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演化而来的。这种观点来源于古代和近代哲学的溯源式思维方式。古代哲学要寻找世界的“始基”,近代哲学要寻找“实体”,现在有人则循依“意识→动物→有机物→无机物→物质”的模式在时间序列上找到某一个起点(恰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般)。其实,哲学对世界本体寻找的方式已经向现代的逻辑式发生了转换。在哲学史上,首先实现这种追问方式转换的应推康德。在他那里,物自体“这种留存的事物而为感性知识所不能适应者,叫做  相似文献   

6.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物质和运动不灭的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甲:前一时期,你写了两篇有关宇宙论哲学问题的论文(参见《有关宇宙论的哲学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论所谓物理的第一推动》,载《科学》39卷2期)。你论证宇宙无限的重要理由,是认为物质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运动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但是,有关物质和运动不灭的问题,近来也有些异议。所以,有关宇宙的无限性问题,在论证上还是有缺陷的。除非这两个“不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相似文献   

7.
系统规律丰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其中包括它的矛盾学说,这是当前我国哲学界相当普遍的一种看法。然而,所谓“丰富”、“深化”,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观点并不一致。《哲学研究》1984年第12期孙凯飞同志的《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以下简称孙文)一文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事物不是简单的由  相似文献   

8.
粒子物理学和哲学物质观薛晓舟,张会粒子结构具有层次性,是否由此就可以认为粒子结构具有无限层次性?从哲学上来看,这就是说物质具有可分性,是否由此就可得出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从粒子物理学而言,强子具有可分性,即使夸克和轻子也是有结构、可分的,由此还远远不能得出粒子在结构上具有无限层次性的论断。根据量子引力动力学的理论,空间存在有最小的量度,空间线度的最小值为普朗克长度,这个长度在现今是不可再分的。由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当粒子分列其占据空间线度是普朗克长度数量级时,显然已不能再分;如果还能再分,那么这将和普朗克长度是空间的最小值论断相冲突。可见根据现今粒子物理学知识,粒子结构的层次应是有限的,即物质应具有有限可分性。从哲学上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论断,决不比物质是有限可分的论断真理性程度更大。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永远是不能证实的,因为任何作出的证实都是有限的。无限可分实际上只是实验上有限可分的外推,逻辑上的外推并不能保证命题的真理性,物质是有限可分的论点,永远不能证伪。因此,我0]认为粒子结构具有无限层次性,或者说物质结构上是无限可分的论点,在物理学上是缺乏根据的,在哲学上是外推的,这个论断是不可取的。物质是有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轉变     
作者认为目前已掌握了一种逻辑方法,它使传统的哲学体系(被称作“形而上学”)间的争论成为不必要的,传统的哲学争论已到结束之时。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哲学的转变”。这个所谓“转变”实质上就是把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就是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宣布为没有意义而加以取消。即不再认为哲学是一种世界现,而把它降低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现将其主要论点提要如下: “我确信我们正处在哲学底最彻底的和最后的转变之中,……即哲学体系间的无结果的争论已到结束之时。……现在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它使每一个这样的争论在原则上成为不必耍的。……维特权斯坦(在1922年的《逻辑哲学论》中)是推进到达个决定性转变的第一个人。“每一种认识乃是一种表达,一种描述,……而这能以任何的方式,通过任何的语言,应用任何一种任意制定的记号系统来达到的。所有这些可能的描述方式……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的逻辑形式。一切知识只是由于其形式,才成为知识……。这一简单的见解……使传统的认识论的问题得到解决。对表达、描述的本质的思考……代替了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因此没有在原则上不能回答……不能解决的问题。迄今认为不能回答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无意义的文字序列。”“无论哪里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在理论上人们总是能够指明导致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证实的活动,即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最后终点,总是同样的:即出现由观察、山直接经验所断定的确定的事实。……除通过观察和经验科学以外,对真理没有其他的检验和证实的方法。……每一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即都是真的经验命题的系统,……全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在此之外,不存在‘哲学的’真理底领域。哲学不是命题的系统,它不是一门科学。”“哲学就是这样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陈述的意义被发现或被确定。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所涉及的是陈述的真理,哲学所涉及的乃是陈述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形而上学者的努力一向都集中在这一荒谬的目标上,……就是要说那不可说的东西。……形而上学的没落并非因为它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件人的理性所不能胜任的事,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问题。”“我们认为不确定的和纯粹或然的性质是与哲学不相容的,……这是因为或然性或不确定性概念是完全不能应用于明确意义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哲学所赖以构成的东西。……的确,只是由于这种性质,哲学体系间的争论才能终止。……今后将不再有谈论‘哲学问题’的必要了,因为人们将哲学地谈论一切问题,这就是说,有意义地和清楚地谈论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的汪信砚同志的《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一文(以下简称“汪文”)提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古老理想已经破灭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非经典认识论的首要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它以主体为轴心”。笔者认为,这一立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为自然科学,不论是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实验的还是理论的,  相似文献   

11.
卡尔纳普是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当代语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著有《哲学和逻辑句法》、《语言的逻辑句法》、《语义学引论》等。本文最初发表在《国际哲学评论》第4卷(1950年)中,后收在卡氏所著《意义和必然》一书的第二版(1956年)中作为附录,本译文即根据此书译出。卡尔纳普在本文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语义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首先区别两类关于存在的问题,一种他称为“内部问题”,可凭经验和逻辑证明:另一类即关于事物世界自身存在和真实性的问题,他把这类问题称为“外部问题”,在他看来这类问题根本无法证实,因此是“一个没有认识内容的假陈述”,是形而上学的“假问题”。他并且用语义学来歪曲客观世界存在的问题,他说:“所谓接受事物世界只不过意味着接受某一种语言形式”,所谓“接受新的东西”“这个术语……只不过意味看法受新的构架,即接收新的语言形式”。最后他并且指出,对于使用语义学方法的人来说,决定性的问题不是关于抽象东西存在的本体论问题,而是使用抽象语言形式对于语义学的分析是否有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继两年以来关于认识源泉问题的讨论之后,李伯钿同志最近又著文(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7期《认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一文。以下简称李文)阐述他的观点,这对于进一步弄清问题,统一认识是有益的。李文的主要论点是: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实践也是认识的源泉;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最终源泉或叫源泉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派生源泉。由于我  相似文献   

13.
1.Actual Entity,现实体,又译现实实有。Entity这个概念通常译为“实体”,但怀特海是反对现代哲学中的实体思维模式即一种关于实在的机械模式的。他反对所谓主体/客体、主观/客观、物质/精神、概念/实体的二元划分,故作为怀特海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Actual Entity拟译成“现实体”为好。怀特海认为,现实体“是世界藉以构成的终极的现实事物”[PR.27,PR为怀特海《过程与实在》(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29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弗朗克的《近代科学及其哲学》(《Modern Science and its Philosophy》,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49)一书的第10章。作者曲解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成就,用所谓“物理学的危机”来为唯心主义作辩护。他特别歪曲和攻击列宁的经典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正如作者在该书导言中所供认的,整个这一章都是用来反对“列宁对马赫物理学概念的抨击”。他一开始就借批评机械论来否定唯物主义,他说:“今天我们知道不能机械论地而只能通过抽象的数学公式去描述和理解自然。……既然数学公式是某种纯精神的东西,就不能再在唯物主义的意义上去理解世界,唯物主义必须被唯心主义所代替。二十世纪的物理学是唯灵论的或唯心主义的世界现的一次胜利。”他还引用了一些唯心主义者的著作,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由纯思维所构成”(秦斯),“整个关于实体底物质的概念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某种概率,……原子或电子等等……都是在永恒流动中的种种形式”(巴芬克),“物质世界是由基始精神构成的”(文策尔),等等。在作了许多这样的引证以后,弗朗克就发出了这样的呓语:“所有这些说法表明,在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危机中,唯心主义的支持者有多么巨大的成功的希望。”弗朗克竭力攻击辩证唯物主义,歪曲引用列宁的著作。他表示不同意列宁把马赫的学说说成是巴克莱主教哲学的直接继续。他竭力为马赫辩护,他说马赫“用以建立起全部科学的感觉是与现实世界无矛盾的。”弗朗克否认实证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变种,但他的论证恰好证明他自己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和马赫主义者。他说,“没有一种方法能科学地表述出现象世界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区别。……机械论借以构成其世界的……物体……也不过是一种……感觉的复合。既然不能做出或许会解决这个问题的任何实验,那么是否真地存在着和感觉不同的一件东西(一个物自体)这个问题,对科学来说,也就是无意义的了。”这不是彻头彻尾的马赫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吗?按照他的这种说法,甚至究竟有没有实在的物质世界这个问题也是‘无意义的’了。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逻辑》中将哲学的学术概念同哲学的世界概念区分开。但是,这两个概念都以相同的方式隶属于哲学:世界概念表示那种必定引起所有人兴趣的事物;而学术概念仅仅对学哲学的学生们的狭小圈子才具有意义。按照学术概念,哲学最终应该是“哲学认识的体系,或者是由概念组成的理性认识的体系”;相反,按照世界概念,哲学则是关于人类理性之最终目的的科学,并由此获得它的“地位”和“绝对价值”。学术概念的哲学旨在建立一个“理性认识的丰富库存”,并使这些认识“在一个总体的观念下”形成体系的关联。这种哲学最终成为得到证明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中的幸福观体现为三个方面:尊重“道”就意味着尊重人的生命,从而能够体现出人类生活终极目的所必需的终极性和自足性;依据“德”思考人之本性可以推论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消解自我中心的立场、无私地守护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创造性;合乎“道”、“德”的生活蕴含着价值理想、生命活动、社会实践和宗教信仰等多重向度.从整体上来看,《老子》的作者在其幸福观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理论洞见:人类生活不能仅以守护生命作为终极目的,而是应该消解自我中心意识、尊重每一个与自己共同在世的事物来实现其本性的卓越.  相似文献   

17.
保加利亚科学院荣誉院长托·巴甫洛夫在今年第1期《九月》杂志(文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以争论的和不可以争论的》文章,批判一些保加利亚哲学家和艺术家,说他们是“革新派”,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已经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观点。一、批判阿·波利卡罗夫等对当代各部门科学的新成就给予了过高的估价,从而轻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物质的哲学定义;一些年青哲学家走得更远,从而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修正。如日·热列夫等人说,“客观实在是物质的非本质的特性,物质只是作为人的意识的客体才获得这种特性”;“不应教条地理解列宁关于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定义,因为这不是对所有时代都有效的教科书定义”等。巴甫洛夫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哲学概念的“修正主义观点”,是“修正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整个哲学思想基础的基础,是修正列宁的反映论”。二、批判多·斯巴索夫、阿·加夫里洛夫等人为了“革新”和“创造”,同新实在论者、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托·巴甫洛夫等人宣布为“模写实在论”代表。他们把认识说成是“物质的人对物质的世界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否认观念是客观实在事物的主观映象,因而实际上他们也同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概念同事物本身混在一起。三、批判边·丹切夫等人是美学革新家”。丹切夫等人认为艺术的思想性是“艺术家(对事物)的主观态度的表现”。这“实际上就从艺术形象中抽掉了一切有认识意义的内容,因而也就抽掉了任何思想性。”托·巴甫洛夫文章发表后,被他批判的哲学家之一多·斯巴索夫在《人民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反击,接着该报又接连发表了托·巴甫洛夫、基·瓦西列夫、包·参科夫等人的三篇争论文章,《哲学思想》今年第3期又发表了米·扬科夫的争论文章。这些文章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事物的最普遍的结构及共规律性应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一部分人(多·斯巴索夫、基·瓦西列夫)认为应作为哲学的对象;而另一部分人(托·巴甫洛夫、包·参科夫、米·扬科夫)则认为应作部门科学的对象。因限于篇幅,本刊特将托·巴甫洛夫的文章详细摘译介绍,还将持相反意见的多·斯巴索夫和基·瓦西列夫的两篇短文全部译出,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迄今尚未形成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哲学是什么 ,可谓是一人一义。看来 ,我们不能也无必要去找出一个为人所公认的哲学定义。这与哲学的特性有关。在我看来 ,从功能性上讲 ,哲学乃是在其个性化的方式中表达出其普遍性的理念的。张世英先生在《哲学导论》中讲 ,哲学以思考普遍性问题为起点。他引黑格尔的话说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 ,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 ,……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1] 张先生认为科学亦讲普遍性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 ,哲学所讲的普遍性是“最大最高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吉林大学哲学系吕希晨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一书已经脱稿,即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初步成果。全书共分十讲:一、胡适派的实用主义哲学;二、梁漱溟的“生命派哲学”;三、张君劢的柏格森主义与丁文江的马赫主义;四、戴季陶主义的“民生哲学”;五、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发表了何畏同志《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一文,其中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题,何畏同志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许多语录。我对于该文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已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概括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