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接指称论的反描述论论证主要有三种,即模态论证、认识论论证和语义学论证。多数语言哲学家相信,这三个论证对于反驳一般的关于物理对象名字的指称描述论是有效的。但是,三个论证对于一种可能的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论是否有效,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根据虚构对象名字在语义上依赖于性质描述的特点,根据这种描述所产生的模态性质、认识论性质和语义学性质,最终得出否定性的结论:三个反描述论论证对于反驳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理论是无效的。因此,对于反驳描述理论来说,如果直接指称论者使用的三个论证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则至少对于某些种类的名字,指称的描述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外刊学论     
伯杰:“针对复数量化、句间结合、作为严格指示词的回指代词的形式语义学”(Berger,A.,"A Formal Semantics for Plural Quantification,Intersentential Binding and Anaphoric Pronouns as aigid Designators",Nos,Vol.ⅩⅩⅩⅥ,No.1,2002) 众所周知,自然语言中某些特定的复数量化(plural quantification)和句间代词性交互指称(intersentential pronominal cross-reference)是无法由标准的一阶逻辑加以形式化的。前者最著名的例子大概是吉奇-卡普兰(Geach-Kaplan)语句: (1)有些批评家只是彼此之间相互崇拜。  相似文献   

3.
奎因通过定义逻辑真句子为他的逻辑论题辩护,即逻辑等于带等词的一阶逻辑,我们称之为奎因论题。奎因早期没有否认集合论属于逻辑,尽管他已经认识到集合论与逻辑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性。奎因后期在《逻辑哲学》中明确说集合论不属于逻辑。逻辑真句子的基础是逻辑概念和非逻辑概念的划分。塔尔斯基式的逻辑概念标准可以为奎因论题提供一种根本性的辩护。奎因批评模态逻辑,说它没有明确的语义。即使量化模态逻辑有了可能世界语义学,奎因论题仍然可以通过说明模态词不是逻辑词而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4.
论指称理论的后现代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指称理论的演变历程是与“语言学转向”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泛起密切相关的。在这一过程中,“后现代”语义学的设定为指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后现代”语言实在观的基底,由此使得指称理论能够冲破绝对确定性观念的束缚和对心理观念的禁烟,逐渐地确立具有深刻“后现代”特征的非确定性和心理意向性观念,同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也始终贯彻着整体语义分析方法的深化。因此,从宏观上揭示指称理论后现代演变的特征,对于透视整个语言哲学的后现代发展趋向,具有深远的认识论意义。一、从传统语义学的林村到“后现代”语义学的设定历史地…  相似文献   

5.
实验语义学家对东西方人的指称直觉进行测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并非一个普遍的理论,而是相对西方文化圈而真.西方人拥有因果直觉,东方人拥有描述直觉.针对该调查,本文提出了一个为实验语义学共同体所忽视的问题:指称测试所要分析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受试者选择答案背后的理由.基于该思路进行的分析和调查得出了与实验语义学家的测试不同的结果,这是对实验语义学进路的一个可能修正.  相似文献   

6.
单称命题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法性是当代弗雷格主义语义学与罗素主义语义学争论的焦点问题。在模态结构下,单称命题观念与一系列强有力的基本假设相冲突。普兰廷加等人发展了一个专门针对单称命题的标准论证,试图通过归谬论证来证明单称命题观念是不融贯的。面对之于单称命题理论的这一挑战,一种颇具潜力的应对策略是区分两种真理观念,即命题在"世界里"为真与命题在"世界上"为真的区分。此策略试图表明,承诺单称命题"在世界上为真"并不导致与基本假设相冲突。本文在此专门考察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基于真理问题与指称问题的内在联系,即语句指称(真值)是语词指称的函项,我们力图证明,两种真理观念的区分实际上可还原为著名的顽固指称固定性和持续指称固定性的区分。而后一区分可以相当严格地在卡普兰的二维语义学框架下得到说明。此框架的实质基础是指称纳入的概念。文章基于对空名语义学的相关分析,通过借鉴埃文斯的描述性名称构造方式,构造了一种独特的绝对空名。最后,以此为基础,我们试图表明卡普兰框架下的指称"纳入"概念难以贯彻到底,继而,以之为基础来为单称命题观念提供辩护的策略也难以维系。  相似文献   

7.
涵义语义与关于概称句推理的词项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称句推理具有以词项为单位的特征并且词项的涵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有的处理用A一表达式表达涵义,不够简洁和自然。亚里斯多德三段论是一种词项逻辑,但它是外延的和单调的。这两方面的情况使得有必要考虑新的词项逻辑。涵义语义的基本观点是:语词首先表达的是涵义,通过涵义的作用,语词有了指称,表达概念。概称句三段论是更为常用的推理,有两个基本形式GAG和Gaa。在涵义语义的基础上建立的系统GAG和Gaa是关于这两种推理的公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弗雷格因同一替换律讨论而提出了涵义与指称的理论,这个理论后来引出了弗雷格迷题。弗雷格迷题的形成有多方原因,直接指称论对弗雷格理论批评是主要原因之一,以至于可以说,这是产生于直接指称论哲学立场的迷题。尽管如此,弗雷格理论确有不足。最重要的是,弗雷格理论只有关于涵义与指称的理论,即只有语言层面的理论,而缺少认知层面的理论。这个不足使得在弗雷格理论基础上解决同一替换律问题难有令人满意的结果,让"迷题"多添了几分"迷"的色彩。这里将给出一个新的方案:在弗雷格理论的基础上,增加有关概念的理论,以概念和内涵、涵义等这些概念的形式刻画为中心,建立可以消解弗雷格迷题的形式语义学,即概念语义。通过概念语义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对弗雷格迷题的消解给出统一回答。  相似文献   

9.
组合原则     
组合原则是逻辑语义学的基本原则,表现为函项的思想和句法与语义的对应。就构造逻辑系统而言,组合原则是一种方法论。作为延伸到自然语言形式语义学的产物,组合原则起到一种核心灵魂的作用。组合原则在理论层面和应用领域皆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结果。自然语言违反组合原则的实例主要表现为歧义现象、语用因素和句法与语义不对应的情况,这正是调整组合原则的适用条件从而促进形式语义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任远 《现代哲学》2016,(6):87-93
对弗雷格式涵义的描述主义解释传统受到了克里普克和直接指称论者的深入批评。新弗雷格主义者坚持涵义的不可或缺性而建议放弃描述主义。新弗雷格主义者对弗雷格式涵义的实质内容的阐发可以解读成三种进路:一是把涵义解释成从物的思考方式或心理呈现模式;二是把涵义解释成证实性知识或作为证据的概念;三是把涵义解释成动态的信息体或文件系统。这三种理解都强调了弗雷格式涵义的认知功能,从而显示出涵义概念的语义解释和认知解释之间的紧张,以及涵义概念的内在不融贯性。二维语义学承接新弗雷格主义的立场把弗雷格式涵义拆分成认知内涵和真值条件内涵两个维度,涵义的认知层面是弗雷格式涵义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