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实践是社会的发展了的人的活动的感性客观形式。这种活动形式以掌握自然或社会的力量为其内容,表现人与世界关系的特点,表现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广义的实践,而首先是物质实践(物质生产),是认识和全部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实践  相似文献   

2.
也谈人化自然的内涵和实质傅诗济人化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在论述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时提出来的,因此,必须联系对象性关系去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实质。寿良据马克思的论述,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就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关系。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作用,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人离不开自然界,需要自然界提供生活的和活动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具有强烈的追求对象的本质力量,并且必须凭借现实的对象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在这里,作为对象性关系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掌握自然界,使外部自然界变成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变成人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这种经过人的木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和人处于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已不是与人分离的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为人所占有的、获得了“人的本质”的、属于“N的”自然,gF“x化的自然界”。这就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真正含义。显然,这里的“人化”决不是一些同志所理解的“A的干预而发生变f匕”,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化”:自然界经过人的加工、制作、享用、消化,成  相似文献   

3.
结构功能统一律,即结构与功能的内在对应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的本质联系的普遍揭示和概括。其基本内容是:结构中不同性质的要素、要素的数量及其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了“要素功能”、“要素功能之和”及其“结合功能”;事物或系统的整体结构主导着整体功能的质和量,功能的发挥和改变又影响着结构;在一定条件下,结构与功能相互变换和转化。与唯物辩证法既有的三条规律一样,结构功能统一律是支配和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如果说,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和发展都与人的意识活动联系在一起,社会的每一进步和成果的取得都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不开,都是意识通过人的活动而实现的物化。由此出发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种“反思”的存在,即各自都不能游离于对方而孤立存在。脱离社会意识的“存在”不能称为“社会”的存在,脱离社会存  相似文献   

5.
认识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认识方法是指人们探讨人类认识现象时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归纳与演绎等等;广义的认识方法是指人们说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方式。广义的认识方法与特定的研究对象、与相应的表述概念相结合,就构成认识模型,指导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规律和本质。在认识史上,一种新的广义的认识方法的形成,总要或迟或早地引起认识模型的变换,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结合现代科学成果,对哲学范畴在确切把握其含义的基础上,对其所反映的对象进行分类研究,也是哲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都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普遍性并不是脱离特殊性的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包含着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性,即如列宁所说:“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体、个别东西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哲学笔记》第98页)唯物辩证法之所以不同于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1 人们常常援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社会属性。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误解,误把人的社会属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其实,要揭示人的本质,就要深入人性的背后揭示决定人性的动因。这种决定人性的动因即为人的本质。因而,人的本质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使人获得了质的规定性,而且锻造并决定了人的属性,使人性越来越远离动物性。人的一切属性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都通过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实践生产力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实践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不是以实体思维方式或客体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生产力观,而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实践的生产力观(简称实践生产力观)。实践生产力观对旧哲学生产力观的变革和创新,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人理解为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即实践的人;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自然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自然,即人化自然;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社会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社会,即人类社会;把作为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看到黑格尔法哲学中包含的中介性要素无力消解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反而加剧二者的对立。面对这一矛盾,马克思一直寻找解决市民社会矛盾的普遍性的力量,哲学的探索使他在无产阶级中找到希望。因此,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概念,无产阶级作为实践的主体具有普遍性,能够超越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解放,担负起自我解放甚至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承担起历史解放的任务,一方面是由于自身遭受的普遍苦难以及其所处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结构,决定无产阶级必将作为普遍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要想实现革命的成功和人的自由就必须要求普遍性,这一要求决定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身,更要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的普遍性体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依循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发展不是什么观念或文化(狭义)的变迁,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结构(生产方式)的有序进化。各种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形态,“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也许是我们从哲学上研究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提。 我发现,确证社会发展问题的误区常常是与如何确定社会存在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在我看来,社会存在(社会圈或称物质总进程中的社会层级)的本质并不是实物的堆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人口以及各种人造物化工具和产品的叠加绝然生不出一个社会圈来。同时,社会存在也不是某种离开人而运转的社会物质进程的一般自组织和运动,准确地说,社会发展不是一个绝对的无主体过程。人本主义的先验社会历史主体的确是虚幻的,但社会  相似文献   

11.
庞跃辉 《学海》2005,1(5):83-87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的深刻反思,一股强烈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意识应运而生,并迅速而深广地波及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如何深刻认知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意识的生成逻辑,科学把握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意识的本质特征,真正明确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意识的实践指向,以积极引导人们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现代哲学必须备加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意识的生成逻辑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的诸多领域就有了自己的对立面,它们不再是…  相似文献   

12.
创造,是一种崇高的智慧美,人的创造智慧孕育着辉煌的生命之美。 生命之美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的最高生命本质。人类创造智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意识的本质属性,创造力乃是人的最高本质力量。 人类社会在创造中发展。惟有创造,才有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惟有创造,才有日臻完善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惟有火炬接力般生生不息的发明创造,人类才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走向钟鸣鼎食电灯电话,又从飞机轮船火箭卫星奔向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络。劳动创造了人,而人的智慧则创造了光芒四射的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13.
实践辩证法     
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缺点很多,它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基础和本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思维对存在、主体对客体、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从本质上理解为实践,它克服自然界和社会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断裂的真正联结点也正是实践。这就是说,自然、社会和思维各自的规律,在哲学的视野里应  相似文献   

14.
(一) 马克思恩格斯心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关于思维的理论。在他们看来,所谓思维乃是现实的人在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之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人类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思维作为一种过程,一种活动,按照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最高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而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机械运动起,而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直至人的思维、意识,恩格斯称之谓“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这也就是说,物质是由于自己运动着的本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最终发展出了思维的实体——人脑。恩格斯写道: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实质上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否定了一切旧哲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应从实践视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问题。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现实的、实际的科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历史"是表征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大基本维度统一的"总体性"范畴,而不是"狭义的领域"范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是"实践",而不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人是感性活动的对象性存在物"是马克思自然科学观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把握,科学和技术具有内在关联性,它们是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强调,如果错置了自然科学观的哲学本体论基础,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都必然会走向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按其本质来说,乃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样的人,总是自觉能动地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理解人的本质,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心理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正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意识和实践是处在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在这里是把生产劳动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8.
对象性关系和人化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就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关系,其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人化自然是和人处于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它包括作为人认识对象的自然事物和作为人实践对象改造过的自然事物。  相似文献   

19.
思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随着人们社会实践领域的扩大,尤其是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物质技术手段的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思维方式也不断更新。创新思维最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所达到的高度。根据思维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人类学思想之发展可分为(1)哲学阶段,它稍早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巴黎手稿”为代表,肯定了人是一切社会形式的本质,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视作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本主义,稍晚则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摆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