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梵蒂冈教廷图书馆藏有中文文献《傅先生辨析儒理》一文,为来华传教士傅圣泽对儒家义理解读之作。其中重点以"儒理"、"天"、"上帝"为核心话题,引用中华传统经典诠释了祭祖、祭孔等礼仪问题;并且以问答的方式对颜铛主教针对儒家义理中的诸条疑问做了解答。文章核心问题不离"礼仪之争",可以看出传教士内部同为"信仰输出"却对中华传统经典的截然不同的理解。傅圣泽深入到儒学内部,别经传,区分孔子与汉儒、宋儒的区别,试图通过对儒家经典以及孔子思想的理解而深化"儒耶对话";且对儒家思想的诠释进路由"中西互释"向"以中解中"转变,进一步对儒家学说做本土化、学理上的分析,从而试图实现深层次的儒耶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探寻苏洵的文化信仰世界为例,认为他既不同于儒者先贤思孟学派着重关注内在道德之心性论,又不同于苏秦张仪讲机智权谋的纵横之术,其所具有的历史理性精神是北宋初期新儒者气象的典范。文中笔者将苏洵的文化信仰世界理解为三个部分的建构,即以因史修经为现实基础,经史互资为思想资源,理势相推为运思理路,其所蕴含的重要学术史价值在于,此学术路径是长期以来为学术界忽略的宋初三苏蜀学的思想发凡,而"蜀学"应当是北宋儒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苏慧廉广泛研究中国宗教,关注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关系,提出以“成全”为总体思路来会通中西宗教.苏氏“成全”论的产生有受时代思潮和他的宗教综合史观影响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他的传教士视域.他以对中国宗教的同情为开始,主张通过“属灵原则”的渗透,以达到解构和重构中国宗教的目的,其文化创新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台湾基督教学者与教会历史撰述者身处两难之间,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从台湾基督教内部撰述与研究和台湾宗教学术脉络中的基督教研究两大层面,来处理台湾基督教历史与神学两者间的交互辩证史.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北宋理学家吕大临的思想的个案分析为例,探讨儒家伦理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章通过对吕大临思想中的“性”、“仁”、“理义”、“天理”、“时中”等观念的解析,讨论了吕大临对儒家“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看法以及他在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聊城市产生了以孔繁森、张海迪、季羡林、徐本禹、白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全省、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道德人物,直接促进了山东省乃至全国的道德建设。他们崇高道德品质的形成既有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有时代精神的呼唤,还有自身的人生磨练,更离不开成长过程中党和组织的培养。重视区域性道德模范人物的发掘和总结,加强对区域性道德模范人物的道德品质的研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强化地方政府的投入和引导是将区域美德转化为有效道德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吴青 《宗教学研究》2012,(2):189-195
何明华是香港圣公会第七任英籍会督,也是一位中国教会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与学生福音的关系始于基督教学生运动,该运动也成为他与中国关系的渊源。抗战时期,何明华在昆明创建了学生教会文林堂,一方面通过文林堂拓展云南教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学生福音事工,为教会的未来争取中国的文化精英。  相似文献   

8.
段亚东 《天风》2003,(6):34-34
圣经中记载了一位集忠心、信心、见识于一身的神仆——但以理,他是历代事奉神之人学习的好榜样。 但以理青年时期正逢犹大被巴比伦所掳,在他们身上至少有三点供我们学习: 坚持信仰原则,守正不阿 但以理和三友在被掳之前,信仰所遇到的挑战自然不会太多。然而被掳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截然的变化,重重的阻力接踵而至…… 今时代的神仆所面临的考验可谓有增无减,当然像但以理那样在信仰上的阻力是没有,但在物质、精  相似文献   

9.
禄梦洋 《美与时代》2014,(12):17-17
白居易(772-864)营造的宅院为唐代文人私家园林的代表,白居易的园林营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重视选址,在置石、理水、植物方面有着独特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10.
园林体裁的山水画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其萌芽于魏晋,而成熟则在唐代,此后便分野明显。同时,唐代出现了数量相当大的园林诗歌,这亦为园林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文章通过园林文学诗歌与园林山水互补的形式试论之。  相似文献   

11.
○王老师,据我所知,长期以来,您同时在《周易》文化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文化美学等三个领域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每一学术领域都有收获。论著30余种,论文约200篇,真可谓著作等身,这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以及酸甜苦辣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哲学中,通常认为,只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才会为道德实践提供动 力,而单纯的道德理性则不会。而东亚儒学,尤其是东亚性理学,对此问题其实有深入的讨 论。从朱子、王阳明、刘宗周、李栗谷、李退溪等人的思想来看,在人的心理意识结构中, 情感、意志、理性都可以为道德实践提供动力。只不过,不同的哲学家对这三者的侧重或排 序有所不同而已。对道德实践而言,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为我们提供道德实践的动力 。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道德实践动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摆脱世俗强权和宗教神权的禁锢,以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的“理性和自由”为起点论道德,无疑是进步的。康德沿袭近代理性主义传统,满怀启蒙世人的情怀,从人人平等地拥有理性和自由出发,以普遍法则如何可能为主线,系统论说道德的形而上意蕴,并引导大家回归现实,提出“以人为目的,尊重人”的道德建议。其论理方式虽纷繁复杂但很是严谨,我们可以从康德的历史任务谈起,沿着康德为何以“理性与自由”做起点以及如何以“理性与自由”做起点的进路,探析“理性与自由”作为康德伦理思想论理方式的起点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绘画史上,元朝是鞍马画极为盛行的时期,许多画家之所以能入仕元朝与他们的鞍马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出仕元朝的画家一直受到当世和后世的非议。本文拟以赵孟頫、任仁发家族为例,对出仕元朝画家及其鞍马画艺术进行探究并给以公正的艺术评价。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6,(1):170-176
在苏贾看来,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空间的生产关系之间是一种同存性的辩证关系。每一种空间性都是社会性的,而每一种社会性同时也是空间性的。苏贾不仅把空间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地理性定位,而且还把它理解为能够体现权力斗争关系的运动与变化、张力与冲突、政治与意识形态等的复合物,这也是这种社会空间具有解放潜能的原因。但是,他所讲的社会的生产关系其实只是指把社会当作对象而生产出来的那种关系,而不是指把资本、商品等生产出来的那种基础性的社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杨俊 《美与时代》2020,(7):103-104
历史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时空变化中层层积淀所形成的。南京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而且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地域特色鲜明。文章通过对南京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其具有山水城林的大尺度空间格局、环套结构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关联三个方面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遗产物质空间的结构关联、整合接续遗产的历史信息和勾勒区域文化发展脉络的"空间叙事结构"等保护与发展对策,旨在实现南京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脚步,旧城区的改造更新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了旧城改造中历史文脉保护与居民环境改善、物质空间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利用现有资源改造与新建改造之间的普遍矛盾,根据现状提出南昌改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经由入华传教士的传译而进入欧洲和西方世界,实现了"中学西传"。晚清入华的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作为牛津大学的首位汉学教授,英译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中国经典》。本文以理雅各英译《周易》为例,探讨理雅各透过传教士的视阈,在汉籍传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情的理解",剖析了这种"同情的理解"所具有的多重命意及其体现出的"汉学"特征,肯定了理雅各汉籍传译的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期,部分社会志士以《正谊》杂志为阵地,以道德救亡为主旨,围绕高扬道德为共和所需理念、确立道德因时更张理论、主张铸就共和道德精神、提倡规范国民言行、坚信重塑人格为救亡要途展开政治道德的理论诠释。此举与学理清算道德堕落、名实相悖,官僚治国、“恶精神”泛滥,官无人格、寡廉鲜耻,人心颓废、思潮隳堕等弊端联系在一起。欲藉反省自爱、外力逼迫、典型示范、塑造人格等方法以重铸近代政治理想人格,进而达到实际救亡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20,(1):64-72
在近代中国情境下践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论、方法、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方维规著《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细致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国的译介、形成和变迁,并从概念的古今流变和中西日互动等角度,为中国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操作指引。本文在反思方著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方法的概念史、包容的概念史、复数的概念史、分层的概念史、有限的概念史,冀望对推进中国概念史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