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想象是自然和平常的心灵能力,且自然想象品种丰富,似乎是相互异质的。有哲学家认为,通过想象可以获得哲学知识。但哲学认知需要何种想象?胡塞尔构建了纯粹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想象变更的方法,以获得关于概念或本质的知识。本文从意识活动和想象对象方面阐明纯粹想象的一般结构,以及与想象性的自我与世界的关联。纯粹想象具有纯粹性、自由主动性以及直观性等特征。此外,本文还回应了关于结构和特征刻画的相关争论。胡塞尔设计了想象增强的方法以超越现实的世界,达到可能对象空间深远的区域,检视某类事物可能事例的稳固特征,揭示其本质结构。这种增强方法显示哲学研究的主体间性维度。  相似文献   

2.
黄旺 《现代哲学》2013,(4):83-89
胡塞尔的想象理论上承批判哲学,下启解释学。康德体系中矛盾、摇摆的先验想象力,被胡塞尔在下降和上升两个方向上加以彻底化。这种彻底化一方面把先验想象力带到了它的原初本真状态,即作为内时间的原初被动综合,因而开启了解释学的想象力学说;一方面又在笛卡尔式的反思动机中窒息了先验想象。作为自由想象的本质直观方法,正是这种双重性的典型表现。因此本质直观是经过了特殊的经验想象折射的先验想象,是一种派生的先验想象、伪生产性想象。  相似文献   

3.
基于质料性概念,如物体、颜色、意识、感知等,人们可获得相关的质料本质命题。关于这些命题的性质,早期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间有一个争论:前者认为它们是先天综合的,后者认为它们是先天分析的。但该争论的实质并非集中于对分析性之内涵与外延的不同理解或语词之争,而在于能否认定并说明质料本质命题的真正认知样态,以及它们是否具有实际增益知识的认知意义。石里克等人的分析性理解不能完成上述认定;而采取想象变更方法的现象学,能益于认定并说明质料本质命题的认知特性。尽管质料本质命题是先天的,但其综合性在于能和可修正性兼容,其必然性也可被理解为相对(概念框架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人类利用现代技术创造出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符号空间类型:实体空间。实体空间的主导表现形式是以虚拟技术为主的虚拟空间。当前反思这一空间形式的方法是认识论上的二元论,即区分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但这一方法导致其意义被遮蔽。借助被解构的现象学变更概念,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互相变换中虚拟空间的本质显露无疑。虚拟空间意味着人之生存结构的显现,在与现实空间的变换中这一结构得以开显。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意义上的感觉对象的意向性构成,如果要与描述的范畴结构对应,必须以对象的自返同一性(reflexive-identity)A≡A为基点。这意味着,一个对象要被认定,必须首先使该对象被认定为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它对象。这样,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才可以在有关对象世界的描述中生效。然而,对象的自返同一性的最简单无歧义的理想模型,就是对象的任一空间点的自返同一性。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试图在智性直观中把握逻辑的同一律与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之间的联系,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对感官知觉的样式与对象世界的本体论前提的关系有过一定的描…  相似文献   

6.
视域性是意识行为的一个本质特征。目前学界对感知意识之视域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视域和外视域。本文将依据新近出版的胡塞尔著作,结合新近有关“弱想象”的研究成果,力图呈现一幅关于感知视域的更全面的图景。本文第一部分将展示感知意识视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滞留和前摄;第二部分分析由感知的本质构成要素“动感”所构成的身体权能的视域,胡塞尔在此区分的动感的两种基本功能对于接下来的阐述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分析视域意向性与身体权能性视域的共同作用,内视域和外视域即是由这种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视域的可能性;第四部分引入由“弱想象”构成的情景式想象的视域,最后将考察上述几种视域共同作用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包小红  王礼军 《心理科学》2017,40(6):1524-1530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家阿米多·乔治基于科学和心理学视角所提出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和发展。这表现为:在批判对象上,从胡塞尔的反二元论细化为反自然科学心理学;在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上,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意向性、还原等概念从超验层面放置到经验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从胡塞尔的描述还原过程转向具体的描述现象学心理学方法。本质上,乔治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一脉相承,不仅完美地展示了后者的基本原理,更在具体概念和操作应用上充实且超越了后者。  相似文献   

8.
张浩军 《世界哲学》2010,(1):141-150
"被动性"概念是胡塞尔后期的发生现象学或先验逻辑学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对象性预先被给予的经验的维度,一个为"主动性"奠基的维度。胡塞尔的发生分析表明,任何一种作为最低层次的主动性的构建都必然以一种预先被给予的被动性为前提。在自我开始主动地关注一个对象之前,已经有一些被动综合的行为在发生了;被动的发生是一种原真的发生,被动综合是主动综合的基础;被动领域中的知觉内容是通过联想的综合统一和触发的吸引而在自我的直观视域之中凸显为一个同一的和统一的对象的。在直观的视域中,先验自我主动地把握这个对象的本质,最终获得了关于这个对象的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法制心理科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处于继续深入发展阶段。法制心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涵盖了法律关系、法律调整范围内人们相互作用的心理学知识的综合。虽然,许多法律结构不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是,如果没有心理学的知识就不能解决法律中的许多基本问题。现实社会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制心理科学的介入。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经常被认为在追随或重复胡塞尔的工作。塞尔本人固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如果对两人的意向性分析进行详细的对比考察,就会发现,塞尔的确在很多方面重复了胡塞尔的工作。不过,胡塞尔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在结论上的惊人相似掩饰不了其哲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异:前者运用的是"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后者运用的是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将这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用于讨论同一个哲学问题,却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这足以表明:现象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是一种非竞争性的甚至是互补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意向性指意识活动或者意向行为朝其对象的指向性或者关于性。在意向性理论中,如何说明"意向对象"尤为重要,因为意向性乃是意识对对象的指向。本文首先考察了三种关于意向对象的实质性理论,并指出它们各自困难。随后,笔者考察并拒斥了一种关于取消意向对象概念的观点,并认为在思考心灵、意识等问题的过程中,意向对象概念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式的现象学意向对象概念,并认为该概念是合理和融贯的。本文试图论证,根据胡塞尔,意向对象就是向意识(心灵)显现的现象。而根据(意识)现象的概念内涵,现象没有它向其显现的主体或意识就不能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海德格尔那里,现象学已从“先验现象学”转变为“存在论的现象学”,这就是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这种转向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的存在论意义的揭示和生存论根基的追问上:1.胡塞尔把意识的意向性作为最后的根据,海德格尔则强调此在的生存论结构的超越性对一切意识行为和实践行为的意向性的奠基作用;2.与胡塞尔把感性直观作为范畴直观的最后根据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无论是感性直观还是范畴直观都不具有源始性,因为它们都奠基于此在的“存在之理解”,都只有在生存论的“理解”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3.与胡塞尔强调本质或范畴的先天性不同,海德格尔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区别”。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与书写(writing)活动之本质或研究书写的实践理论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针对此问题,本文尝试以现象学考察去揭露书写的语言含义(Bedeutung)、结构和目的,进而厘清书写之实践活动的本质,提出有别于其他现象学研究学门之书写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writing)的观点。然而,不仅构思"现象学式地书写"(writing phenomenologically)的理论原则,并且于最终将主张:现象学研究本身即是一种对生活世界之存有意义进行理解和说明的书写活动。而为了陈构上述"现象学式地书写活动"之本质,本文将首先说明现象学中有关现象、意义和语言之思考,以此思考为基础,进一步去澄清现象学对书写活动的反思,最后提出现象学书写的理念。而研究主题的理论背景主要采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另亦收纳当代诠释学家伽达默尔和利科等人之观点。  相似文献   

14.
宋文良 《现代哲学》2023,(4):109-116
在胡塞尔自身意识思想方面,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解读:1.自身意识是后续高阶反思;2.自身意识是原本意识所具有的前反思的、前对象化的、单阶自身觉知;3.自身意识是原本意识对其自身的一种特殊的高阶隐性觉知。这三种解读主要是从意识研究或存在论角度做出的。相反,本文主要把自身意识问题当作一个认识论问题,亦即对知识的最终确然明见基础的追问,并通过追溯胡塞尔的思想演变,提出并解释了胡塞尔自身意识思想的以下三个阶段及其关联:1)自身意识作为对单纯体验材料的内感知;2)自身意识作为超越论的-内在的纯粹意识领域中个别意向行为所具有的伴随性的、潜隐性的自身觉知;3)自身意识作为整个超越论的纯粹内在意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本质。  相似文献   

15.
论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及其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康德的先验主义不够彻底,陷入了心、物二元论,只有现象学 才能使"心"完全摆脱"物"而独立出来。现象学的所谓"现象"并非客观事物的表象, 而是"纯粹意识"。他提出"本质直观",实际上以之代替了感性直观,意在借以摆脱自然 个别性的"遮蔽"来彰显或澄明"绝对直理"。这样一来,感性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是 否成立?如果成立,审美感性对象又是怎样构成的?它与自然感性现象有何区别?其具体结 构是什么?这些问题关系到美的基本属性的认定,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运用先验现象学的方法对建立在自然因果律和经验心理主义基础上的动机论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动机不是经验事件的发生,它属于精神因果性,是精神事件的发生.对动机的讨论不能采取心理联想和经验事实的解释方法,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实在论立场.现象学的动机论必须从先天的本质结构层面来考察.伦理意志的动机属于精神科学的领域,对此我们只能采取现象学的理解方法.为此,胡塞尔不仅区分了主动的动机和被动的动机,而且指出了动机在精神主体的人格自我中的起源.结合伦理学史关于理性动机和情感动机的争论,胡塞尔深入批判了以休谟为代表的情感动机论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动机论.最后他指出,规定意志的伦理动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价值;二是人格自身规定的义务意识,即人格动机.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对传统身-心问题的系统回应,而重塑秩序的任务吁求刷新相应的哲学策略与方法。在现象学语境下,这一关于秩序想象的哲学调节呈现出一条明显的脉络:从胡塞尔力图对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切中”关系的阐明,系统化为海德格尔对日常经验之“形式指引”的存在论分析,并在梅洛-庞蒂那里深化为对“诞生状态”的结构-知觉秩序的详细刻画。重要之处在于,贯穿于现象学秩序想象的一个核心操作在于对标识为“开端”的秩序形式给予哲学的检视与规定。  相似文献   

19.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20.
依恋在个人成长、成熟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心理学上如何界定依恋呢?依恋的类型有哪些?安全依恋如何培养?如果是不安全依恋,又该如何疗愈呢?依恋是什么?依恋最开始是指儿童在感觉到危险或威胁时,向感觉亲密的特定对象寻求亲近的生物性本能反应,后来概念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多用于指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与依恋对象之间的情感连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