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阳明逝世前两三年开始竭力强调"万物一体"论,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该命题的全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仁"字。其实,"一体之仁"是阳明学重构万物一体论的核心观念、本体依据。以"一体之仁"为根本旨趣的万物一体论既不同于先秦以来传统的万物一体论,也有别于程颢的由"识仁"而进至"浑然与物同体"的仁者境界说,而是新形态的以仁为本的"仁学一体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既是一项本体论论述,也是工夫论命题,更反映了"天下主义"的人文精神。阳明认为,由"一体之仁"的信念出发,有望实现"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的和谐共存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以天道自然、宇宙一体、一体归仁、生命感通、生生和谐与天下大同为其基本内容,以其内在心性的感通性、类推性、扩充性作为其证成为"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笔者所着力建构的现代共生哲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笔者倡导的的共生哲学的实质,就是藉以阐明大道或存有是如何在宇宙及其现实世界中彼此共同相处与和谐共进的.因此从共生哲学的意义来看,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在道德形上学的层面上,含蕴着现代共生哲学的基本内涵,它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类走出当下的天-人、人-自然、人-我和人-人的对立与两橛,提供了无尽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明鉴.  相似文献   

3.
论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之关系:兼论其21世纪之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儒家思想传统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本文先从比较文化史视野,析论中国思维方式之特质在于“联系性思维方式”。本文指出,儒家思想传统以“联系性思维方式”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即相融并互相渗透的关系。“自然”是“人”的创生者,“人”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儒家思想家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具有连续性与一体性之关系。这两种关系之所以可能,其基础正在于人与宇宙万物都以生生不已的仁德为其本性。“仁”既内在于每个人的心性之中,又超越于每个个体之上,成为宇宙万物之共同质素。而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连续性与一体观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以人“心”之自觉为其基础。  相似文献   

4.
思孟派儒家主张将人的道德关怀扩大到天地万物,这一致思路向被宋儒发展为"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王阳明整合了《大学》的"三纲领"、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尽心"和《易传》的"天地之心"等理论资源,对"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王阳明的学说中,"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最终目标,是"仁者"的最高境界,也是儒家道德关怀的最高体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儒学对人类思想的独特贡献,可以为我们超越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有效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的“仁学”是一个极其矛盾复杂,五光十色的混合体,“以太”是这混合体中一个细胞。关于“以太”的性质,哲学界历有争论。最近冯友兰先生《论谭嗣同》一文,肯定“以太”的物质性,认为谭氏哲学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他的说明比较详尽。但我和他有不同的看法。特写出来请冯先生和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6.
陈来 《哲学动态》2023,(2):43-51+128
梁漱溟受熊十力的启发寻求“见体”,肯认熊十力曾实有过见体经验,并对他的见体论予以充分的肯定。“见体”意味着超越能所、内外的分别,是本心性体的呈现。熊十力认为“见体”为儒佛两家学问的根本,但其差别在于佛家否认凡夫能够“见体”。对此,梁漱溟认为儒者能够在凡夫位上“见体”,因为一体性是一种先天本性,人通过理智超越了动物性本能、破除局限之后,人心就能恢复其先天的一体性。梁漱溟把熊十力的“见体”置入自己的一体论哲学当中。就儒佛在“见体”上的异同而言,梁漱溟认为佛家讲“圆复一体”,是在“体”上复归于一体;儒家讲“情同一体”,是在“用”的层面达到一体。两家达到一体性的层次不同。造成此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佛家力求通过极深的修行破除“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而儒家则不要求破除“俱生我执”这一人类先天本能,但主张以心主导形体并超越形体的束缚。儒家立足于现有生命的最高可能,去求“彻达宇宙生命的一体性”。从功夫上说,佛家以实证本体为功夫修行的结果,儒家则以“见体”为为学和功夫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赵静 《中国哲学史》2023,(2):99-105
在儒家的本体论建构中,“春”具有重要地位:四时之春与乾之元德、五常之仁德具有深层一致性,生春气象同样贯通着生意仁心,显现出宇宙的仁本体。从古代儒学史中可以窥见一个“以春见仁”的理论进路。董仲舒的“春系于元”,通过“天之端”显现“无穷极之仁”,其对天地分理的论说可视作理学的先声。程颢以“生春气象”显现本体为生生之仁体,由象见体的过程中体现了理学的统分与显隐。朱熹极富条理地解说四象之春对宇宙本体的显现,“春气流行”即是仁体流行、天理流行。径此理论进路来看,由生春气象显现的仁体兼有“时”、“德”、“气”三个维度,可说是时间之始、道德之源、万物之本。与之相关的春意功夫论在于观天地生意与体一己之仁心,由此上达仁本体。  相似文献   

8.
关于朱熹法律思想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朱熹法律思想的理论根据朱熹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其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律思想等等都被纳入其理学体系之中,而这一体系的建构基础则是其理气论和人性论。朱高所谓“理”是宇宙本体,它与气结合而派生万物,在派生万物之后又存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据。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作为“生物之本”的“理”和作为“生物之具”的“气”结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王艮从“万物一体”观点出发 ,引发出天性一体、人己平等、成己成物的主体哲学思想 ,从而意识到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 ,呼唤主体的觉醒。强调对人的尊重爱护 ,以及追求人己平等的理想社会目标。王艮在“万物一体”世界观的基础上 ,提出“万物一体为政”的政治设计 ,以务本民安的政治主张 ,较早地萌生了平等、自由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论说过程的三个关键动词语式进行语义上的分析与厘清,有助于揭示王阳明思想之中的“体知”性特质。“视”、“见”、“知”在王阳明一体论说之中,都属于生存论、道德论的范畴,弄清楚这一点对于我们深入领会王阳明生命智慧的工夫论性质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蒋信是明代颇具影响的一位儒者,他在会通湛若水、王阳明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思想。蒋信把"万物一体"说视为儒学的"立根处",并将此说确立为自身的学术宗旨。"万物一体"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万物应相融为一体,也指人与人之间应相亲相爱、和谐共处。为了获得"万物一体"的境界,蒋信倡导"默识涵养""主静无欲""戒慎恐惧"的修养方法,在物我、内外,认识论与工夫论,境界与方法上均有所突破。"万物一体"的理念是儒学中的珍贵资源,对于当代人重新认识天人关系以及促进自然万物与人类自身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云龙 《哲学动态》2023,(8):60-70
先秦儒家、道家哲学依“存在实现论”的个性特质,孕育出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知识论意义上的原初“物”论论域。此论域可用《周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一语来标示。它揭示出万物的成就与实现方式乃是在天人相通、互为中介的关联中达成的。此一原初“物”论论域规定了,“物”在本原上并不是外于人的现成对象,而是经由人之修为工夫所转出的整体性的境域显象。儒家、道家哲学中的为学工夫论与境界论由此被收摄其中。在修为工夫方面,儒家、道家两家工夫的具体进路虽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落实为“复”“反”“归”“止”的“曲成”工夫。循此修为工夫,“曲成万物”最终指向一个“人”“物”各成其所是而又“独”立超越的“道”境:一方面它是“人”之“道”,是经由“人”“物”相接的修为工夫所转出的人格气象境界;另一方面它又是“物”之“道”,是“物”自身的本真成就与开显。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合外内”“一天人”的精神特质在此独立超越的道境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舍勒试图在对一体感之本质的现象学描述和对不同文化圈中一体感现象的比较宗教学研究之间架设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但他几乎没有注意到古代中国的思想传统对于宇宙同一感的讨论,特别是没有涉及宋明儒学有关"万物一体"的思想。宋明儒者的"万物一体"说含有形上学、体知修身学以及社会政治意涵等维度,它对于"一体感"的比较宗教学探究深富意义。根本上,舍勒的"一体感"和儒家的"万物一体"说最终都要面对当时代的社会政治现实,都有"淑世"的精神和抱负,而且都面临着唤醒或通达"同一感"和"万物一体"感的要务,相较于舍勒那里略显神秘的方式而言,儒家传统不仅可以丰富"宇宙同一感"的理想类型(形式面),而且可以在工夫论-伦理学的层面为"重新培养出宇宙同一感"提供新的、可实践的技艺。  相似文献   

14.
(一)“以太”是纯粹精神性的概念吗? (甲)谭嗣同的“以太”概念的特征(乙)“以太”与“仁”的关系(丙)“以太”与“心力”的关系(二)是主观唯心主义吗?(三)是“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吗?(四)阶级特征是甚么?(五)小结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觉得我们与孙长江先生的争论,具有着方法论上的意义:是具体分析问题呢,还是采取某种套公式从定义出发之类的简单的办法?下面拟就有关谭氏哲学的几个问题和与孙先生的主要分歧之处,具体说明一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横渠文本的义理脉络出发,讨论了横渠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伦理观念。文章认为,横渠的思想乃是从万物同一的宇宙本源论出发,以“尽性”、“大心”以“肖天”为境界追求的一种根源性生态伦理。文章从“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三个方面对横渠的生态伦理观念作了提纲式的说明,并认为,在横渠,人与自然的共亲一体,赋予人感通万物、成就万物,并引领万物至和谐之境的一种伦理担当。  相似文献   

16.
就伦理形态而言,理学包含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不同规定,从而,既不宜将理学无条件地归入规范伦理之列,也不能简单地将理学等同于德性伦理。在何为伦理目的(为什么要有道德)这一问题上,理学既关乎成就人的问题,也与成就行为相关;在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问题上,理学的考察不仅涉及普遍天理(形上规范)的制约,而且要求通过德性完善以担保行为的正当性。当然,理学中的不同人物与学派在呈现相近进路的同时,又有不同的侧重。道德的关切同时指向广义的天人关系,理学以“万物一体”为视阈考察这一问题,其中既内含消解人类中心的取向,也涉及“以人观之”的进路;而在更广的视阈中,“万物一体说”又展现了价值的关切,后者构成了重新理解正义等伦理与政治问题的理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仁,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中华民族历代思想家对人际关系的沉思和伦理道德的调适。从“孔子贵仁”,到孟子“仁政”,再到朱子“仁统四端”,直到近代康有为、谭嗣同论仁,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追踪时代的脉动,不断更新其内容。从发展形式上观察,中华仁学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新陈代谢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孔孟儒家的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意义上的仁,而康有为论仁尤其是谭嗣同著《仁学》一书则是把儒学近代化,用近代价值观念对古代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和重建,把儒学的思想核心仁从传统引入现代。从仁思想发展的价值取向总体上判断,康有为谭嗣同对仁的新解说,标志着中国古典仁思想的终结和近代仁思想的形成。本文把康有为谭嗣同的仁思想称之为“新仁学”,以区别于前此的中世纪“旧仁学”,并从本质与特征上进行必要的归纳与演绎,以便从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审视它推动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天人合一”论,发展到宋代,更趋于成熟。宋儒继承与发挥孟子的“万物告备敌我”的思想,同时也吸取了墨家的“兼爱”、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惠施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观点,从本体论与境界说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使儒家的“天人合一”论成为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宋明儒者那里,不管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或者以程朱为代表的理本论,还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本论都肯定”天地万物一体”是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北宋张载立足于“天人合一”这块基石,首先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老子生存论哲学辩证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的哲学思想, 就其理论框架和致思目的而言, 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之一的儒家思想并无多大差别, 它们似都可以用“道”、“德”两大命题来涵盖, 都落实在修身与治国两大现实主题上。但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老子不像儒家宗师孔子那样主要从现实人伦关系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去思考这两大主题, 而是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这一宏观超越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生存问题, 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揭示了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约制宇宙万物的恒常规律———道, 发现了人类与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同一性 (或曰“同构…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存有三个发展向度:从"形上学"意义上看,其沟通了"仁学"与"诚学",通过对万物一体之仁本体论意蕴的探索,缔造出"诚学发生学"的逻辑;从"修养工夫"意义上讲,其通过"身体隐喻思维"让"己心"与"天地之心"相通,凸显儒学对生命的关怀,并落实于"一体之乐"的运作上;从"政治伦理"意义上说,其要通过"明德亲民合一论"重建"三代之治",建构社会中和谐的人己、人伦、人物关系,促发了某些"平等"因子出现。三种向度彼此区分,相互联系,充分体现出王学"理一分殊"的结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