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要了解"宗教热"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以便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教原因多元化,信教途径多样化,对宗教作用的认识模糊,宗教知识储备不足,对宗教政策的认识不够,党团员的宗教态度不容乐观等。研究提出,大学生科学宗教观培育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了解、关注、关心学生成长,完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路径,加强管理,抵御校园宗教渗透等。这些研究对于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科学信仰教育,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宗教信仰的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情况,介绍本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宗教信仰的形态复杂多样,从原始宗教到我国本土的道教直至体系完备的世界性宗教,都有相当数量的信仰者。长期以来,各种形态的宗教同时并存于不同民族之中,与各民族社会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影响面广、情况复杂,因此,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领域的问题,关系到众多信仰者的精神生活,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的安定。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是一个历…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无神论》2021,(4):44-49
随着宗教中国化的全面推进,宗教观成为衡量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更关系国家的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通过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存在对宗教的认识不深、对错误的宗教行为和现象的批判态度不硬、对文化和宗教关系的把握不准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宗教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更加隐蔽化,且在高校中对青年学生的宗教观引导还存在缺位现象。为此,根据高校大学生实际,应从普及宗教观理论教育、强化"五个认同"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三重维度上全面深化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宗教问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经过几次修订,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宗教法规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教材。但进入教材不等于进入课堂和学生头脑,教师对宗教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着他们是否及如何讲授宗教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进行宗教问题教育,需要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对教材内容查遗补缺,重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遇到严峻挑战,学生信仰呈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部分党、团员信仰宗教,学生中的信仰诚信问题等。分析原因,既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与国内改革发展不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减弱,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薄弱环节等因素有关。为此,高校应当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党员质量,确保党组织的纯洁性,促进学生整体的思想进步。  相似文献   

7.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与仪式密切相关,信仰与仪式始终是宗教的两个重要范畴。本文以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信仰与仪式为中心,来探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比较分析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相互融摄的文化意义。认为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承的道教,是经历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是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校学生向宗教寻求精神慰籍的现象有所发展,但这些学生并不是宗教信徒,这种对宗教模糊暧昧的态度被称为“宗教暧昧”。对此,通过对武汉地区22所高校发放2000份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宗教暧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生们对宗教处于似信非信的矛盾之中,信教学生对自己的动机也并不十分清楚,信教学生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他们了解宗教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分析显示,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建议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丰富“两课”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设宗教理论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寻找信仰”;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运用“软”“硬”两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境外宗教渗透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为重点目标。在境外针对我少数民族进行传教的非法出版物中,对中国政府经过识别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作出了毫无根据的质疑和否定,实质上是为了达到所谓的"基督教前景",煽动我国民族分裂、利用宗教危害我国家安全。中国的民族识别,其理论创举和社会效果已为历史所证实,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遵循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形成文化生态平衡、宗教生态平衡,不仅能有效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同时对保护我们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宗教信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实际调查显示,西部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宗教信仰有其特殊性,要正确对待和积极引导。同时,要注意少数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对青少年的影响,要重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提高青少年的教育程度和身心素质,加强青少年的宗教文化知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显著,大学生"慕教者""望教者""信教者"的出现,要求高校对宗教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基于大学生宗教问题状况,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做好全方位教育引导工作。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全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综合教育机制、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加强互联网建设,教育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面对和处理宗教相关问题,是高校应对大学生宗教问题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对少数民族高校学生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和培养活动,这一活动务必要获得理想的收获"。这是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关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问题的思考结果。  相似文献   

13.
那仓 《法音》2003,(6):7-8
各位朋友,各位领导: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年度报告中攻击西藏和其他藏区藏传佛教信仰状况,说什么“西藏严厉控制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也是没有道理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自由的权利和风俗习惯。政府在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进步,提高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各民族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进行普查…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仰者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宗教。树立科学的无神论世界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开设宗教学的选修课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认为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注意:必须要讲清楚宗教的本质,使学生们对宗教到底是什么有科学而正确的认识;对宗教要采取旗帜鲜明的批判态度,但不是全盘否定;要了解学生思想,讲清楚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谈话、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南部沿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初测问卷,经过初测和相应统计分析,形成正式问卷。最后使用该问卷对八所大学的500名畲族、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疏离感进行调查研究,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探索性因素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高专学生表现出与本科大学生不同的文化疏离感维度,分别是:文化束缚感、言语疏离感、文化执着感、文化认同感。这表明出地区、民族因素外,被试所接受的教育可能也是影响其疏离感及文化疏离感的重要因素。高职高专学生与大学生所在社会环境,个人特质及心理素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疏离感各维度在学历、民族、性别主效应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碰撞, 少数民族的压力应对问题已经变得日益重要。对少数民族压力应对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审视与探讨, 能够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交融下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的心理机制, 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文章总结了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研究的4种文化视角, 包括压力应对的跨文化研究、文化适应的压力应对研究、宗教应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应对思想研究, 并对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了评述。未来中国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研究应该综合多学科、多元文化视角的研究思路, 加强量与质的研究范式的整合, 进一步扩展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围, 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对少数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压力应对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当今大学校园"宗教热"向我们的高校宗教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的宗教观教育需要新的思路和视野。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一个积极的回应和有益的探索。但是,如何开设好这门课程,切实完成好预设的目标和任务?这是一个亟需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浅见,提出只有准确理解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才能真正开设好这门课,使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非常活跃,并行使某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在对国民进行道德熏陶和政治控制,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信仰,调和阶级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解决公民日常的思想问题和精神困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暗含了对宗教有神论的批判,共产主义学说也包含了对宗教有神论和彼岸世界的否定。但课程本身并没有相关章节论述"无神论"主题;随着宗教有神论的迅速传播,作者认为有必要将"无神论"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独立主题提出来,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付诸教学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宗教园林是我国传统园林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桂东北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形态丰富,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其具有地域文化的宗教园林备受瞩目。文章对桂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园林形成原因、园林类型以及园林环境特征进行了阐述和解析,以期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区域性少数民族宗教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