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健康是近几年渐渐流行的新名词,与传统的健康观念比较,从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到重视,这是一个观念的飞跃,也是生活质量的飞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人的健康包含三个方面,健全的躯体、健康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的精髓。 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严重的演变为精神病。人吃五谷杂粮哪能没病没痛;人在世上走,心里也不会总是艳阳天。心理障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这种疾病,任疾病自由发展,以至愈来愈严重。那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健康评价新方法的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健康评价方法的现状现代健康的概念已十分清楚 ,它强调的是整体健康[1] ,过去那种通过医院查病体检的方法已显得非常不足 ,这种方法只能判断躯体是否健康 ,是容易做到的。对于人的整体健康判断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比如 ,对于整体不健康 ,固然可以认为有病 ;但对于仅是某方面不健康者 ,就不那么容易区分为有病或无病了。一个人患有某种躯体疾病并伴有某种心理障碍或不能胜任社会职责 ,必定被认为有病 ;而另一个人患同一躯体疾病 ,但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有继续胜任社会职责的能力 ,则很可能被多数人认为是一个健康者。看来 ,健康与疾病间似乎…  相似文献   

3.
过去认为,健康仅指一个人躯体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而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现代化城市的交通拥挤、噪声等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及躯体都可以产生不良影响。传统的有关疾病的病因研究,较多注意生物学因素,并常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去研究人群的身体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近半个世纪来,心理、社会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我们于1986年9月至1987年1月间采用自行编制的心身健康调查表,对常州地区15~80岁居民,进行躯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特征的调查,并对影响躯体健康因素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印象管理与心理健康表现之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瑾  林为  高尚仁 《心理科学》2008,31(6):1481-1483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人印象管理与心理健康表现的相关.研究采用印象管理问卷和一般健康问卷,对某石油国企员工进行调查,发现印象管理程度越高的人,其心理健康程度越差;自我推销和威胁策略与焦虑失眠呈正相关;迎合策略与躯体化症状呈正相关,但和严重抑郁呈负相关;示弱策略与社交障碍呈正相关;做秀策略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没有显著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健康,是每个人所希望和追求的,它是提高生活质量和保证事业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什么是健康?一般人们认为,身体没病,能吃能睡能干活,就是健康。这种看法从现代的观点看是不全面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解释是,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果一个人身体结实健壮,但却心理不正常,整日情绪忧郁,悲观厌世,经常无故紧张,烦恼,猜疑,那他就不是一个健康的人。因此健康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更为重要。困为心理本身不仅可以成为一种病态,而且还可以影响身体健康而导致疾病。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目前在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正逐渐成为民众的积极行动。穆斯林的养生保健与独特的民族饮食习惯和信仰功修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和普及穆斯林养生保健知识,对提高民族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一、健康与保健的概念什么是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疾患,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说,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没有生理缺陷和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叫生理健康;面对社会环境,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叫心理健康。判定一个人健康与否,有许多指  相似文献   

7.
健康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分支有它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诉求。郑莉君教授编著的《现代健康心理学》一书将健康心理学的关注对象——"人"及其心理健康纳入到了一个"经纬交织"的复杂网络之中。在该网络的"经线"方向上,将人的心理健康视为一个连续体,关注个体毕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征、规律与表现形态。在"纬线"方向上,着力关照时代、社会的变迁与家庭发展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本书切实指出如何运用心理健康的方法实现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对于促进个体的幸福感、创建社会的和谐具有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文化与健康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关系。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即文化心理与躯体症状的交互建构; 二是心理问题道德化,即文化心理与德行标准的交互建构; 三是心理问题生活化,即健康心理与伦理规范的交互建构。它们既是中国人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特征,也是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交互建构的结果。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伦理健康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理论的建构特性和行动特征,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民 《心理学探新》1990,(1):38-40,37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凡是具有与其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认识水平、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并且具有同客观现实保持着积极平衡的意志行动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思想境界高,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而且热爱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乐于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有自知之明,能自重自爱。可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汪莹 《心理科学》2001,24(1):87-89
在现代社会身与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小学教育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近几年.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非常重视开展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选择了两个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课题组有关教师共同探讨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阳泽  张向葵 《心理科学》2007,30(3):629-631
本文分析显示中国人的心理是自我的关系状态,中国人的健康是和谐状态,传统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和谐。基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提出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全面积极和谐,内容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意义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从生物学角度考虑,身体没有疾患,功能正常;从心理学角度考虑,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情绪反应适度;从社会学角度考虑,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存在别人公认的不健康行为,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后来又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以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目前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才能从精神上保持良好态度,以保障身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  相似文献   

13.
万物皆有吸收.亦有排泄。人体也是如此。那么,人的精神也如人的躯体一样,有吸收和接受,就须有排出和发泄。事实上,以某种为他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某种适度的发泄,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功效。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人难免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卫生组织(WHO)章程序言中给21世纪人类“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安全安宁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体质虚弱。”新的医学模式提示,只有重视社会预防和提高心理素质,才能保证人的身心健康,社会才会安全安宁。因此,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解决人类心理健康问题有许多办法,如  相似文献   

15.
心海导航栏目编辑老师: 我们是几位在校大学生,自感生活得很“自在”,只是整天生活没有规律,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不喜欢吃早饭。听辅导员老师讲,不良生活习惯对心理健康有害。真有这么回事吗?请予解答。常州×高校申向剑等申向剑等朋友: 生活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包括劳动习惯、娱乐习惯、饮食习惯、消费习惯等等。现代心理健康研究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现代人心身健康的重要保证,生活习惯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  相似文献   

16.
超越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于一般心理概念的、狭义的精神概念有三个特征:终极关怀、内发自生以及自由意志。诸如精神信仰危机、生活目标迷茫等区别于传统心理问题的精神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顽疾。现代心理健康标准开始关注并尝试吸纳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21世纪的健康主题,现代人不应仅仅满足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还应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7.
孩子健康成长,是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缝全状态。”小学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健康与否,对儿童身体健康、身体发育、精神文明和学习影响极大,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也极大。所以,重视和增进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到儿童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全发展、毕业心理健康发展和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件大事,务必引起广大家长、教师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地震波及地区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控制圈量表(SOC)对1287名地震波及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地震波及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佳,主要表现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5个方面。(2)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水平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控制感影响着社会支持水平,心理控制感强的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更高。结论: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都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这二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探讨心理障碍产生的心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区别于一般心理概念的、狭义的精神概念有三个特征:终极关怀、内发自生以及自由意志.诸如精神信仰危机、生活目标迷茫等区别于传统心理问题的精神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顽疾.现代心理健康标准开始关注并尝试吸纳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21世纪的健康主题,现代人不应仅仅满足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还应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20.
健康的内涵包括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明确躯体与心理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助于维持个体健康。从临床观察出发,以安慰剂效应、安乐死和医生"治病"与"治人"的关系为例,探讨躯体与心理的对立统一关系。安慰剂效应体现了躯体与心理的统一关系,是正反馈;安乐死反映躯体与心理的取舍,体现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治病"与"治人"则体现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躯体与心理的对立统一在临床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