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曾多次“巡幸”五台山,对此,肖雨同志在《清朝诸帝与五台山》(载《五台山研究》1986年1期、2期)一文中,有着很生动和较详细的叙述。不过,肖文认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台山台麓寺、菩萨顶皇帝行宫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作为唐代中国佛教传播的重要基地,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和繁荣。五台山佛教在唐代的对外交流中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而这种对外交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直接输出人力;二是外国僧人来五台山瞻礼求法。五台山佛教在唐代的对外交流影响巨大,成为沟通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中介。五台山在唐代成为各国人民熟知的世界品牌,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的地位也不断加强,为世界的大和谐、大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丙寅年孟冬之月,我趁赴江浙进行学术考察和参加《西游记》讨论会的机会,以《五台山研究》使者的身份,瞻礼了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佛教名山——普陀山。普陀山与五台山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亲缘关系:相传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萼第三次来华学法取经,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迎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取道明州(今浙江宁波)下海乘船回国。行至普陀山莲花洋,忽遭风浪所阻。慧萼以为观音菩萨不肯东去日本。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历史源远流长,寺庙建筑恢宏壮观,佛教文化享誉世界。在中华佛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五台山佛教文化曾超过重要的作用,并遗留下丰富的文献典籍。在大量佛教历史文献中真实记录清代帝王赡礼五台山的档案尤为珍贵,堪称精华。但是清朝皇帝西巡五台山,清史学界关注得较少,有关西巡的档案史保存得很分散,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康熙皇帝五次西巡,并于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和九月一年中二次幸五台,乾隆皇帝六上五台,最后一次是在他七十六岁高龄时登上五台山的,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十分罕见,嘉庆皇帝也声势浩大地驾幸过…  相似文献   

5.
教会一年要过好几个圣母瞻礼:元月1日的天主之母瞻礼、7月2日的往见瞻礼、8月15日的升天瞻礼、8月22日的母后瞻礼、9月8日的圣母圣诞瞻礼以及今天的圣母无原罪瞻礼。这个瞻礼于19世纪在意大利南部和爱尔兰开始,以后才传到英国和其它地方。 这些圣母瞻礼千百年来,其意义越来越重要了。圣母无原罪瞻礼是教皇西斯特四世于1476年正式批准的,1708年克莱孟十一世将它定为全教会的瞻礼。1854年  相似文献   

6.
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文苑 乾隆丙午暮春月上浣① 开塔曾闻演法华,②梵经宣教率章嘉。③ 台称以五崇标顶,④乘列维三普度车。⑤ 萦缪抒诚陟云栈,⑥霏微示喜舞天花。⑦ 曼殊师利寿无量,⑧宝号贞符我国家。⑨ 此诗记叙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农历三月初二那天,清高宗弘历冒着瑞雪霏,天花飞舞,文殊示喜的天气,踏着萦回缪绕的栈道,登上菩萨顶,瞻谒文殊宝相时,三世章嘉国师率领众喇嘛诵经迎驾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乾隆皇帝对五台山佛教的崇奉和对其大清王朝江山巩固、帝祚遐昌的祝福。 灵鹫峰文殊寺瞻礼偶效禅语 乾隆壬子季春月之…  相似文献   

7.
笑题明月池(1) 壬子季春月盘转山腰至山寺,(2)寺额明月池三字,一泓椀大隐石罅,(3)设云无乃孤名也,苍松怪石清绝伦。寻胜笑昔题非真。日间那乃瞻水轮。却是刻舟求剑人。(4) [注释] (1)笑题明月池:这首七律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三月第六次巡游五台山时写的。这块御匾,现在保存在明月池正殿内。 (2)山寺:观海寺,即明月池。  相似文献   

8.
踏入“清凉佛国”五台山,无不为这里的佛山圣水所感染。只要你留神瞻礼,你能发现五台山周围五百里,峰峰似佛,水水如法。你在赞叹大自然造化神奇的同时,你会感激佛法的慈悲示现,佛光的普天同照。 宋代大学士东坡居士,一日游览庐山时,与龙兴寺住持常聪和尚言谈甚为投机,夜深了仍在烛前谈论无情说法(即山水草木等无情物也会演示佛法)。黎明之际,苏东坡豁然解悟,呈上一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意思是说,谷溪之声便是佛尊绝妙的说法,山光水色即是佛的清净真身。今夜所悟得的佛法真意,日后我怎样才能告知他人呢?禅悟不可语人,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文殊是释尊的左胁侍,位于诸菩萨之首,所以五台山就成了中国佛教名山之首。随着文殊信仰的流布,五台山也传遍了国内外。至2015年计,国内有12座五台山,国外有3座五台山;而以五台(山)命名的寺(楼)等达20处。它反映了文殊信仰在国内外的传播,证明了文殊信仰是一种超越时代、地界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的世界佛教信仰,五台山是世界文殊信仰中心。  相似文献   

10.
我与五台山佛教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军 《佛教文化》2009,(1):86-93
五台山佛教音乐古老而独特,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山西省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瞻礼五台山仰天大佛感赋灵峰肃穆势崔嵬,瑞相天然佛眼开。妙法难思堪倍敬,慈尊易见莫徘徊。争传圣境施甘露,怪道神龙奋巨雷。大事因缘原得示,释迦正教再宏恢。五台山东台顶观日出揽胜登临意兴遒,台巅骋目紫霞流。波翻雾涌迷奇画,月没星消现锦洲。一线清光移上界,满...  相似文献   

12.
1982年4月11日是耶稣复活瞻礼。江苏省江阴县天主堂神长教友,怀着无限喜悦和虔诚的心情,隆重举行了庆祝耶稣复活瞻礼的节日活动。在复活节前一天瞻礼七(望复活),本堂崔学孟神父按教会传统礼节,首先祝圣新火,象征着基督之光,普照大地,接着祝圣五伤蜡、三位一体蜡和五伤圣水,为庆祝耶稣复活节作好充分准备。为了使节日过得隆重正规,爱国会九位常委配合神长、贞女和  相似文献   

13.
正一、五台山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价值五台山是唯一汉藏佛教并存的佛教圣地和大乘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2009年以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文化价值得天独厚。代表佛教最高智慧的明证。五台山佛教是中国佛教起落兴衰的典型代表,包含了所有中国佛教宗派,代表智慧的文殊思想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五个台顶供奉的五方文殊——聪明文殊、智慧文殊、狮子文殊、孺童文殊和无垢文殊,就是佛教最高智慧的明证。真正名副其实的华严圣境。《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经典,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译出后就传入北魏,也是五台山佛教的开山圣典。唐代清  相似文献   

14.
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十一年(68)就建有佛寺。五台山青黄庙并居,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台山,不同民族的佛教僧人之间进行广泛文化交流,形成极具融合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在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于传承农耕和游牧融合的特色文化乃至山西的文学艺术、民居建筑、民间雕塑艺术等,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憨山大师是明代五台山的一位著名高僧崔正森《清凉山志》卷3曰:“或久栖胜地,道著清凉;或暂入兹山,感通大圣”者,就可为五台山的高僧。憨山大师不仅来过五台山两次,前后住了九年,而且修禅开悟,也是印证于五台山;他不仅研究宣传了五台山的佛教,而且也保护了文殊...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一度的诸圣瞻礼即将到来,诸圣瞻礼是庆祝已经去世的、功德圆满的,现已在天上享受永福的全体圣人。但慈母圣教会也没有忘记那些离开世界,但暂时仍不能进入天堂的炼狱灵魂。所以,我们今天又迎来了追思已亡瞻礼。在这个节日里,我们特别为炼狱灵魂祈祷,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入古教的传统习惯,就是小孩满九岁就应离开母亲跟从父亲或其它师傅学手艺。并且全家每年三次往耶路撒冷京都过瞻礼。(但女教友没赶瞻礼的本分)因圣母热心无比,每个瞻礼都去。瞻礼完了,同样按照风俗习惯,男女不能一齐走路,唯孩童即能跟父也能随母,并且,以色列的孩子到十二岁就享受同样的法律,需履行宗教义务;在会堂读经、讨论或做些有益教会的工作。就在这次赶逾越节瞻礼之时,  相似文献   

18.
桑吉 《法音》2001,(6):47-48
本刊讯 由青海省宗教事务局、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统战部和玉树佛教学校联合组织的玉树州佛教学校参观访问团一行20人,在夏佳团长,东坝阿宝、张星副团长的率领下,于5月26日至6月6日来北京参访学习。  参访团由藏传佛教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派的14位活佛和工作人员组成。参访团来京前,首先赴山西朝礼了佛教圣地五台山,并与五台山僧众进行了友好交流。在北京期间,参访团先后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天安门、颐和园等名胜古迹,瞻礼了佛牙塔、广济寺、白塔寺、西黄寺、雍和宫、外八庙等,拜会了国家宗教…  相似文献   

19.
内蒙乌兰察布盟玫瑰营天主教总堂的广大教友喜气洋洋地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3月27日(瞻礼五),建立圣体瞻礼,弥撒后,接着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圣体游堂。从上午8时直到下午5时在大堂内明供圣体,跪拜圣体的男女教友连续不断,经声朗朗。 3月28日(瞻礼六),耶稣受难日,教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日僧圆仁,在唐文宗时以“请益僧”的身份来华参学,曾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四月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巡礼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参观瞻仰五台山佛教寺院,前后逗留将近两个月。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不仅大量记叙了唐代中国佛教的状况,也对五台山佛教作了翔实具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