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兴超  杨继平 《心理科学》2013,36(4):904-909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5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的调节效应。采用潜变量调节效应模型的无约束估计方法研究发现:(1)道德推脱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道德认同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道德认同会对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2)在高道德认同水平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会随着道德推脱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地减少,而在低道德认同水平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并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法以4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影响攻击行为中的作用机制。采用潜变量调节效应模型的无约束估计方法研究发现:(1)道德推脱会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道德认同会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道德认同会对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2)与低道德认同者相比,高道德认同者的攻击行为会随着道德推脱水平的降低而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特质愤怒、道德推脱及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选取450名大学生,采用特质愤怒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和网络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作用,道德推脱起部分中介作用;(2)道德推脱在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高道德推脱水平下,特质愤怒能显著的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而在低道德推脱水平下,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42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观点采择和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并不十分严重,但男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明显多于女生的网络偏差行为;(2)观点采择会对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这一影响过程需要通过道德推脱的完全中介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道德推脱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以5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相对剥夺感、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网络欺凌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主观阶层等级后,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欺凌;(2)相对剥夺感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预测网络欺凌;(3)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受到道德认同的调节,即相较于高道德认同,低道德认同水平的大学生的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形成机制,对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756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考察了道德判断在青少年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调节作用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道德推脱会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道德判断不会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道德判断可以显著地调节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2)道德判断在调节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较高的道德判断能力难以削弱道德推脱对男生攻击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可以明显地削弱道德推脱对女生攻击行为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继平  王兴超 《心理学报》2012,44(8):1075-1085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756名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攻击行为与父母冲突、道德推脱、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2)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并且在15岁和19岁时产生明显的变化; (3) 青少年自身的道德推脱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过程受到青少年道德判断的调节, 即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道德推脱与大学生学术欺骗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55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道德推脱在移情、责任心、道德认同与学术欺骗行为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道德推脱对学术欺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责任心、道德认同对道德推脱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道德推脱在移情与学术欺骗行为之间无显著的中介作用,而在责任心与学术欺骗行为、道德认同与学术欺骗行为之间均有完全中介作用。文章最后探讨了这一中介作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法对2407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现实受欺负对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以及愤怒反刍的中介作用和道德推脱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现实受欺负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网络欺负行为。(2)愤怒反刍在现实受欺负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现实受欺负通过愤怒反刍对网络欺负行为产生影响的间接效应受到道德推脱的调节。具体来说,对于道德推脱水平高的青少年而言,愤怒反刍会对网络欺负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于道德推脱水平低的青少年而言,愤怒反刍对网络欺负行为的预测效应变得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用总体家庭功能量表、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道德认同问卷和道德推脱问卷对101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功能对青少年道德推脱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道德推脱的负向预测关系中,责任心起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功能通过责任心对道德推脱的间接影响随着道德认同水平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the individual–context interaction model, we examined whether moral disengagement medi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and whether this mediation model was moderated by moral identity. A total of 438 adolesc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y completed measures regarding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bullying perpetration,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moral identity.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positively predicted adolescents’ bullying perpetration at six months later and this relationship was partially mediated by moral disengagement. Moral identity did not moderate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adolescents’ bullying perpetration. Moral identit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adolescents’ bullying perpetration and in turn moderated the in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Specif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and the in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via moral disengagement both became nonsignificant for adolescents with high mor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拟探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作用。对769名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社会排斥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和道德同一性均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排斥对网络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自我控制在这一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3)社会排斥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均受到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且这两种效应在道德同一性水平较低的群体中都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明晰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而且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干预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从道德失调的观点出发探讨了目标取向、道德认同、道德推脱与大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反社会行为的关系.198名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了本研究并完成了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问卷、道德推脱问卷、道德认同问卷和运动中的反社会行为问卷.分析发现,任务取向减少了大学生运动员的反社会行为,但是自我取向增加了他们的反社会行为;道德推脱在自我取向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且这一中介作用受到道德认同的调节,较低的道德认同增加了自我取向的运动员的道德推脱,并由此提高其反社会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4.
问卷调查了775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对于道德脱离的影响及道德脱离对其社会行为的作用。结果表明,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均对儿童的道德脱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儿童的道德脱离对于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则是显著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368名男性未成年犯的调查,分析了交往不良同伴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推脱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交往不良同伴与男性未成年犯的道德推脱存在显著正相关(γ=0.29, p<0.001),与攻击行为也存在显著正相关 (γ=0.32, p<0.001),同时,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 (γ=0.45, p<0.001);(2)交往不良同伴会对男性未成年犯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γ=0.34, p<0.001),道德推脱也会对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γ=0.44, p<0.001),同时,道德推脱在交往不良同伴影响攻击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