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先生内丹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先生内丹诀》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内丹著作 ,其所述丹法与作为道教内丹主流的钟吕系丹法迥然不同。本文对《陈先生内丹诀》的作者、传本作了考证 ,并从“内丹之道”与“内丹之法”两个方面对其理论特色作了深入论析 ,指出这一独特丹法 ,强调从胆入手 ,并大量运用存神行气等内养方术 ,显示了早期内丹形成过程中 ,道教传统内修术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权泰勋是韩国现代著名的道教养生家、内丹理论家。他很早就学习儒家与道家的经典文献,19岁师承金一松先生修炼仙道。后来,他潜心研究内丹学,长期进行修炼,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留下的《凤宇修丹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丹道著作。他的内丹理论,续《周易》与《参同契》之传统,得金丹派南宗之旨要。他理顺丹道与胎息之关系,强调"守规中"的基本原则,提出"以眼为旗帜"的闭炁技术进路,揭示了"正炁留则风邪自走"的丹道养生法理,强调了"诚"的态度对于内丹修炼的特别重要性,提供了内丹修炼的可操作模式与实践参照,为丹道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冶 《宗教学研究》2001,(4):100-105
本文详细考证了元代著名内丹家陈致虚的生平,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其主要著作《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从而认为,陈致虚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内丹思想,对元代江南内丹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其建立在金丹大道基础上的三教合一观也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试释“愚人以天地文理圣”许寿霖北宋著名学者张伯端(983~1082)集内丹功法(气功)之大成,其《悟真篇》中卷第58首:“《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他对《阴符经》之推崇,于此可见。《阴符》全文只三百多字...  相似文献   

5.
清代先后出现过六家以金丹之道评点小说《西游记》的评点本,论者往往以一句金丹之道概括后,就弃之不论。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以获得对少有论述的这一问题的清晰认识。六家评点本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西游记》各评点将道教内丹修炼的要旨一一指出,批驳内丹学之外的一切旁门左道,借助五行和《易经》的义理和卦象阐释金丹之道,将《悟真篇》等内丹修炼的诗歌广泛运用于评点之中。这构成了《西游记》道教评点本金丹之道评点的主要内容。《西游记》小说回目和文本中大量的宗教术语和诗词,是使评点者以宗教眼光看待和评点《西游记》的最表层化的因素;中国文人以文证道的思维模式,是其更为深入的内在原因;评点者身份的改变及其思维的进一步道教化、非文学化,是《西游记》评本道教化的内在动力;《西游记》内丹学的阐释也是清代道教总体衰微,而内丹学却特盛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道教自东汉中期出现之后,降及隋唐,主流教派所崇尚的外丹黄白之术逐渐向以静功、存思、气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丹路径发展。钟、吕内丹道即内丹道教的先导。①两宋是内丹道的成熟阶段。一、两宋前内丹学的兴起与传承道教的修仙方术于唐宋之际由外丹学转向内丹学,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内丹道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隋初开皇年间(581-600),罗浮山道士苏元朗(道号青霞子),称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及《旨道篇》,首倡内丹之道。②但隋唐时期,外丹道仍占主流地位。内丹道自隋青霞子苏元朗开宗明义、唐崔希范、钟离权、吕洞…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1 当然,能够产生内心神秘体验的并非仅仅是道教内丹,佛家与儒家也都有类似功夫。但是究阳明一生,他似乎独钟情于道教内丹之术。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玄珠”是水银的隐名;在内丹术中,“玄珠”是内丹的别名。道教内丹学是心性之学在其理论上的表现,随着内丹学的发展,“玄珠”又被看作心与性的代称。道教赋予“玄珠”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其对“玄珠”这个特殊概念的借用和发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对道教的深刻影响,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论了刘知古《日月玄枢篇》内丹义理的特色 ,全面剖析了该篇经典隐晦之文字背后的清晰的内丹内核 ,肯定了它在外丹向内丹转型期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俞琰(1253——1314)字玉吾,江苏吴郡人。自号“古吴石洞道人”、“林屋山人”、“洞天紫庭真逸”等,道号“全阳子”。乃宋末元初的著名易学家与道教内丹修炼家。其易学与道教内丹修炼相关的著作主要有:《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释疑》、《易外别传》、《水中金诗》、《玄牝之门赋》等。其经学易方面的著作还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等。对于易学与道教修炼的关系,早在东汉时期,便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对此作了专门的探讨。但此书所谈,一般认为讲的是炼外丹。自唐、五代以后,道教内丹修持渐趋兴盛,有不少…  相似文献   

11.
明著名道士张三丰住鹤鸣山年代及其他卫复华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字三丰,号玄玄,自称清虚道人,邋遢道人等。清顺治张廷玉等撰《明史·方伎传》: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清道咸年间,道教内丹西派之祖、长乙山人李西月《张三丰先生全集》:张三...  相似文献   

12.
陆西星是明代著名的内丹学家,同时其所著《南华真经副墨》也是明代庄学研究无法回避的一笔,萧天石先生称其为金元明庄学研究中"最著者也"。(《道藏精华》第12集之一《南华真经》)在整个《庄子》评点研究过程之中,陆氏的《南华真经副墨》更是有着时代性的意义和多元思想交互融合的个性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伍守阳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内丹家.伍氏三关修炼论是其丹法的核心内容.伍氏对三关修炼功法次第以及化暴化神之理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发前人未发之秘.伍氏三关修炼论反映了那个时代道教内丹学的特色;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内丹学理论中的信仰主义明扬一、天界之信仰传统的内丹学是在宗教内部发展起来的,是为宗教目的服务的。从历史上看,道教内丹学与道教神学两者的建立几乎是在同时;《太平经》与《参同契》差不多都出世于汉桓帝时,虽然在修炼方术上这两本书的主张在相互水火之处,但在神...  相似文献   

15.
中脉是密宗修行最重要的生命脉,黄道为道家内丹究竟成就之要道。本文对陈健民先生所著《中黄督脊辨》就中脉与黄道关系的辨析,从道家内丹学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通过对中脉与黄道的具体位置、密宗与内丹学所持见地在因位和果位上的比较,得出了内丹学中的黄道就是密宗之中脉的结论;并指出黄道(中脉)是人人具有的,通过对生命规律的把握可以使之开显出来。  相似文献   

16.
药物、鼎器和火候被称为内丹三要,历来丹家对此虽多有论述,但皆详一而略一,且语多用喻.明代后期著名内丹家伍守阳的内丹三要论既继承前人,又发前人之未发,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详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伍守内丹三要论的分析介绍,有助于人们对内丹三要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灵宝毕法》是钟吕金丹派秘典,其书奠定了宋元以降内丹学的理论功法。与一般内丹书不同,《灵宝毕法》不仅讲具体功法,而且对内丹隐名、术语作出解释,为本书特色。全名《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钟离授吕公灵宝毕法》,传说的作者钟离权为五代隐士,传派为钟离权—吕洞宾—华阳子施肩吾—李竦,而不是后世所说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张伯端。本文在十余年前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丹法作了再研究,集中讨论《灵宝毕法》关于道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丹道的气液与圣胎、仙与宗教神圣性。文末附论钟吕金丹派的丹书与西部区域性。从书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出发,以《灵宝毕法》为中心,考察钟吕一派的传承,尤其是探讨了蜀地道教文化传统与钟吕金丹道流向之关系,认为最初几代钟吕金丹派具有明显的西部区域性。  相似文献   

18.
《灵宝毕法》是钟吕金丹派秘典,其书奠定了宋元以降内丹学的理论功法,宋代内丹家“皆祖述钟吕”,盖有取于此书。然时人常推尊张伯端的《悟真篇》,殊不知张伯端语多恍忽,了不将功法示人。明代天师张宇初即评说:“张之书多文而隐”①。而《灵宝毕法》则不然,名曰《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唯因“秘传”,反将内丹功法诀要“泄露”无遗。如所周知,普通内丹书不但含混、模糊,且多用隐名,而《灵宝毕法》一书不仅讲具体功法,且对内丹隐名、术语作释。此二者均属罕见之举,亦为本书的特色,对于修道者颇具操作意义。《灵宝毕法》相传为钟离权得之于终…  相似文献   

19.
谢正强 《宗教学研究》2003,2(3):100-104
钟吕内丹是五代宋初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丹法系统 ,它以道教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其理论基础 ,而这一思想基础更直接的来源则是汉代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本文将《周易参同契》与钟吕内丹派经典《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等相比较 ,并参以其它内丹经典 ,深入分析了《参同契》对钟吕内丹道理论建构的重要影响 ,包括天道观、药物论、火侯说等。  相似文献   

20.
《至游子》二卷二十五篇,主要论及内丹养生。该书的作者是谁?它与《道枢》①的关系如何?历代有许多人在探讨,但始终纠缠不清,没有定论。兹述其始末,并作一番考察。《至游子》姚汝循《原序》云:“《至游子》,二卷二十五篇。不著名氏。予初未见其书,守铜台时,有以抄本示予者。每人吏散后,间一披读,其言养生之理甚详。盖网罗群籍,撮其要领而为之者也。虽所称引,广博玄微,不易窥究,然崇正辟邪,标示准的。一篇之中,往往颇露其梗概焉……予尘缘未断,日碌碌迷途中,焉可僭谈斯理?因欲传是书,聊识之。与同好者共相省勉云尔。嘉靖丙寅春正月,江东姚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