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14年彼得·伯格同时在德国和美国出版《现代化的多种祭坛:多元主义时代的宗教研究新范式刍议》,该书可以视为伯格关于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最新探索,当然也可以说是晚年定论。伯格试图在“世俗化”和“去世俗化”之间达成某种平衡,为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提供理论阐释。他认为,现代性必然会导致多元主义的出现且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发展趋势。现代性意味着人类生存境况“从命运到选择”的巨大转变,多元主义是促成这场转变的重要因素。多元主义极大地削弱人们赖以生存的原有世界的确定性,引发普遍的焦虑,基要主义和相对主义是缓解焦虑的两种可能模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既非基要主义者也非相对主义者,对于相对性,他们处于拒、迎之间的中间立场,更多的是以实用的态度应对和处理多元主义的生活难题。伯格将其探索始终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来思考宗教多元主义,并关注了多元主义在个体信仰和宗教组织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动”.后现代主义伦理学蕴含了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理清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及其与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以及后现代的道德与后现代伦理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世界观的一个基本假定,其主要观点是“天地人宇宙万物乃以息息相通的有机整体”。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天人合一”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对这些不同的历史形态做多维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和技术语境对此进行创造性转化,不仅可能使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智慧的时代特征,而且还可以使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确立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基点。  相似文献   

4.
文化相对主义①(culturalrelativism)并非来自于中国本上。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思想家那里,并不多见有人明执着文化相对主义的“旗号”,但是在文化变革发生后的过程中,从许许多多主张中,却总能看到它晃动的影子所以,对文化相对主义这一发生于西方、响应于国内的文化现加以分析认识,很有必要。文化相对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之初。被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弗朗兹·博厄斯等人类学家率先向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的观点被归纳为“历史特殊论”。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要把…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我们无意于讨论“现代性”概念的歧义性, 也会适当地忽略“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划界。依据贝克 (UlrichBeck) 的说法, 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个传统确定性的世界正在衰竭”。而从另一方面说, 此所谓“传统确定性”的衰竭也就是意味着世界失去了奠基于传统宗教与形而上学的稳定与和谐。19世纪英国画家威廉·透纳的一幅画非常典型地表现了“现代”概念所蕴含的“不和谐”: 一轮美丽无比的落日, 而绚丽的余晖中冲出来的却是丑陋的钢铁怪物火车头; 另一面是一个波光粼粼的港湾, 那里停泊的不是维多利亚时代优美的帆船, 而是一艘有着巨…  相似文献   

6.
否定普遍伦理存在的主要理论是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已经在诸多层面上展开 ,但是对这一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人们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深刻分析和对普遍伦理的深入理解。一、道德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在现代 ,人们大多认为 ,道德相对主义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的 ;在它看来 ,信奉任何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都是没有充分理由的 ,也是不需要理由的。相反 ,人们认为 ,启蒙运动以来的道德普遍主义则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 ,康德和启蒙运动思想家所追求的是“普遍理性主义伦理”。但是 ,如果…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邓小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来源,学界的眼光多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五十年”的发展轨迹,而对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之外,基本上就语焉不详了。依照现代解释学原则,我们在接受一个新观念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先见或成见”理解将不可能。  相似文献   

8.
对庄子哲学的评价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庄子的“相对主义”。国内出版的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论著,多数把庄子的相对主义归结为“诡辩论”,或“貌似辩证法的诡辩”,对它作否定的评价。某些对庄子哲学作肯定评价的论著,也认为其相对主义就是消极的东西。然  相似文献   

9.
一风险社会的技术本质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该如何认识当今社会?这是现代社会理论家和思想家们最关心的问题。由当代社会理论家和思想家贝克、吉登斯等提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性。所谓“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对于诸如核泄漏、生化武器、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主义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的盲目发展可能带…  相似文献   

10.
“智慧设计理论”是20世纪末创世论的最新版本。它用“智慧”取代“上帝”,目的是想绕开进入大众教育领域的相关法律障碍。本文讨论了“智慧设计理论”的起源、“楔入”策略及其在法律上与进化论的较量,认为“智慧设计理论”的出现,与当前弥漫于学术界的后现代相对主义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文化普遍原则是否存在,直接把我们引向文化间的交流和所谓的文化不能相比较的问题。几十年以来,这些论题已经成为科学哲学中争论的主题,但由于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和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积存的普遍性问题逐渐减少,现在文化的多元论或相对主义在哲学家中占相当的优势,并且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文化的多元论或相对主义也开始显得好象有道理了。但是众所周知,从哲学上讲,相对主义潜藏着许多异议和修论。因此作为哲学家,我们不能接受完全按原来样子的轻率的相对主义。真正的普遍性受到被称作“语言中心主义”的责备,或者受…  相似文献   

12.
马俊峰 《哲学研究》2012,(7):108-112
一西方的20世纪可谓相对主义的世纪: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使得传统的知识确定性的观念基础产生了动摇,语言哲学通过对价值词语的分析直接将价值归结为个人的情感偏好,价值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一时成为主流观念,而后现代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是这种相对主义在知识论和价值论两方面的泛滥。但随着相对主义所导致的各种弊病的显露,在西方国家又兴起了呼吁共同价值或重视普遍价值的潮流,罗尔斯的《正义论》就被许多人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复兴的证明。围绕着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而展开的争论,尽管观点各异,但总体的价值取向还是倾向于纠正价值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偏颇。当然,在现实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规则意识或者说遵守社会公共规范的观念并未出现很大的起伏。究其原  相似文献   

13.
普遍主义的崇高,浪漫主义的深度,实用主义的狡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几乎长达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之中,相对主义一直是哲学讨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哲学这样一个观念,恰恰是柏拉图对普罗泰戈拉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加以反对的产物。柏拉图对智者派和真正的哲学家所进行的区分包含着下列坚定信念,即人们必须加以尊重的标准是由存在于人类之外的某种东西确立的。柏拉图曾经竭力试图使人们认为“相对主义哲学”是自相矛盾的。两千四百年过去以后,仍然有人告诉我们说,我们必须提防相对主义的各种诱惑———也就是说,我们全都必须站在柏拉图一边,这对于文明的未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认为,…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7,(3):126-136
1989年,福山认为历史的终点是自由主义,而施特劳斯却指出自由主义危在旦夕。2016年川普当选美国总统,恰恰暴露了美国自由主义的危机,从而印证了施特劳斯的担忧。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权利理论与价值中立学说,前者以绝对主义为基础,而后者蕴含着相对主义。因此,现代自由主义陷于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然而,施特劳斯认为,现代自由主义选择相对主义的结果是,相对主义既摧毁了自然权利,又滋长了极权主义。因此,现代自由主义走出危机的起点是从相对主义转向绝对主义。  相似文献   

15.
相对主义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主义有多种,并且不同的作者把相对主义与实在论、客观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绝对主义、普遍主义做各种各样的对比。本文区分有关相对主义的语义学概念和认识论概念,考察了跨文化的相对主义和跨理论的相对主义的各种主张,对局部合理性和全局合理性观点做了比较研究,从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出发,为温和的相对主义提供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让”为传统美德之一 ,其道德意蕴在具体运用中有强弱之别。历史上的“让”德 ,有着复杂的理论背景。就儒家而言 ,崇“让”是为了隆“礼”。而在道家看来 ,“让”是“道法自然”的具体要求。古人为避免过用“让”德 ,又提出与“让”相对的“争” ,并对可为“争”的场合作了规定。如能循义而行 ,与人为善 ,则其“让”也德 ,其“争”也德 ,“让”与“争”就在义或善的基础上达致统一。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 ,我们必须对传统“让”德加以必要的改造 ,摈弃其义、利对立的成分 ,凸现其“取利有道”的思想 ,使之为现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设计思想,而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在广告设计方面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思维优势和独特传统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刘卫 《天风》2011,(1):38-40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和周围熟识人的生活特点,那我们多数可能会首选“忙”这个字。的确,与以往的岁月相比,我们今天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节奏,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快、最忙的。对于从传统农业社会猛然进入高速运转的工业社会的人来说,这种忙碌的生活几乎是令人难以承受的。  相似文献   

19.
伍德、米勒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遵循历史唯物主义 的立场,无法确立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规定”,最终必定会走向“道德相对主义”,进而否 定对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进行道德评价的合法性。实际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描述了 道德相对性现象,并且反对道德普遍主义,但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语境中,非常明确地 给出了各式各样的道德判断,且把生产力作为道德标准的共同尺度,并内含着一种“道德进 步”的信念。因而马克思主义既不是“规范性的道德相对主义”,也不是“元道德的相对主 义”,更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批判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论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李伯聪语言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语音知觉阶段;语义理解阶段;句子和语篇的理解阶段;理解说话人实际意图的阶段。关于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的头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何以是可能的?一个人为何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极简单地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自我”的个体——这时主要指“心灵”——具有同一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社会约定,而语言正是一种约定了的通讯工具。与语言理解有关的哲学问题还有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元关系中研究语言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往,许多人习惯于从两极对立、二元关系中思考问题,这往往使得思维简单化。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至少需要从四元关系(听话人或读者、说话人或作者、话语或作品、外部世界)中研究理解过程,这样才能使有关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定性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哲学问题,由于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选择与建构统一过程,是一个主动性与带有主观性的过程,绝对的、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决不应把选择与建构机制看成“制造”不定性乃至专门进行“曲解”的机制。语言感知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