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在述评了相关实证研究后指出:书法练习对脑神经活动、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因素的诸多方面有积极影响;书法练习也是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症、自闭症等)的一种可行治疗手段.文章还讨论了书法练习产生积极心理效应的潜在原因,以及此类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并提出基于书法的心理训练作为可能的治疗与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激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生理应激研究和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的状态下,会造成身心的损害。中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更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文献分析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测量工具的基础上,编制了包含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希望等4个因子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信度和效度验证的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心理资本这一高阶因子的合理性。研究还发现,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子成分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有显著的相关,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一般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称为积极心理健康,它是当代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发展的一个潮流.积极心理健康认为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意味着正向力量或积极品质的产生与增加,因此,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花相同精力或时间去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在研究思路上,积极心理健康也表现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新特点,强调心理健康研究要从以关注个体总的心理状态为主的研究思路转向于以关注个体内差异为主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控制相关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伟  万明钢 《心理科学》2007,30(1):235-237
在控制感与实际控制行为的区分基础上,回顾了与控制相关的理论,分析了各理论的特点和新近的研究;指出各种控制理论都是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控制,自成体系,缺乏沟通;控制概念模糊,理论间重叠严重,尚无一个理论能很好的将它们整合;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控制测评的混乱,阻碍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理清控制感与真实控制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改进和标准化控制感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积极完美主义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抑郁、焦虑为心理健康的消极指标,以自尊、生活满意度为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探讨积极完美主义对消极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积极完美主义的调节作用显著,表现为高积极完美主义条件下,消极完美主义与四个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说明高积极完美主义增强了消极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低积极完美主义能缓冲消极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偏离行为的研究在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都有较丰富的成果,然而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对社会或组织产生负面作用的消极偏离行为。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学者越来越关注积极偏离行为(Positive Deviance, PD)的研究。该文综述了关于积极偏离行为的定义的各方观点,同时分析了积极偏离行为与相似构念的差异,并综述了积极偏离行为的测量方式,以及积极偏离行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最后对积极偏离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孟维杰  马甜语 《心理科学》2012,35(1):243-247
积极心理健康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心理学理论本身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一种应用。积极心理健康以积极为核心观念,以人的积极品质为研究对象,注重人的个体差异的研究思路,引领和推动传统心理健康从关注人的消极品质转向人的积极潜力,从而使心理健康的主题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9.
幻想性的广告海报插图通过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将画面的造型和色彩进行重新组织,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情境,使人感觉神秘莫测。而幻想性的插图有着可以给人带来各种想象、联想、印象与回忆,产生各种情绪、感情与心境的特性,同时也具备了充满神秘感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团体辅导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的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从而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方法: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2018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3(实验组、开会模拟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结束两个月后)多因素实验设计...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祚山 《心理科学》2004,27(5):1100-1102
本研究采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内控性、有势力他人和机遇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控制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SCL-90中至少有一个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占学生人数的25.33%,在性别和年级之间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父母的文化和职业等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和心理控制感水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心理内控倾向者相比,心理倾向于外在控制的人正性情感少,负性情感多,精神症状多,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  相似文献   

12.
远程心理服务(Telepsychology)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提供心理服务的新兴心理服务方式,虽然在COVID-19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缺乏相关行业应用规范及专业培训体系。现有的远程心理服务三维模型以应用环境、应用领域、应用方式为服务框架,结合九个应用领域开展远程心理服务。我们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以咨询师、治疗方法、远程技术手段为主要因素、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远程心理服务应用模型。人工智能在远程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目前,远程心理服务正以蓬勃的态势极速发展:其在提高心理服务督导效率、减少服务成本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同时在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对远程心理服务的接受度、来访者的适应性、重视程度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未来远程心理服务可以在监管体系、从业者培训、远程应用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健康素质”这一术语,探讨了健康、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几个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就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4.
The implications of exposure to acute and chronic stressors, and seeking mental health care, for increase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re examined. Research on economic stres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rural agrarian values each point to increasing variability within rural areas. Using data from a panel study of 1,487 adults, a model predicting change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was specified and tested. Results show effects by size of place for men but not for women. Men living in rural villages of under 2,500 or in small towns of 2,500 to 9,999 people had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crease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than men living in the country or in larger towns or cities. Size of place was also related to level of stigma toward mental health care. Persons living in the most rural environm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hold stigmatized attitudes toward mental health care and these views were strongly predictive of willingness to seek care. The combination of increased risk and less willingness to seek assistance places men living in small towns and villages in particular jeopardy for continuing problems involving depressed mood.  相似文献   

15.
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傅安球 《心理科学》1999,(6):492-495
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心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异常不仅是指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而且也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人们通常认为的所谓“心理障碍”以及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心理异常,大量的还是指一般心理问题。本文就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以及各种主要一般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作了有益的探索,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儿童贫困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贫困对儿童的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和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均会产生影响。研究者试图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解释贫困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未来的研究应加强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研究,探索儿童期贫困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及其成因,进一步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开展本土化研究,为实践上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The Complete State Model of Mental Health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prevalence of flourishing, languishing, struggling, and floundering in life in a sample of young South Australians (n = 3,913; 13–17 years, 52% female). Categorisation was based o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illness symptoms reported on standardised measures and the association of these categories to health‐risk behaviour. Variability in categories and health‐risk behaviour due to gender or region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disturbingly small proportion of adolescents (<50%) were flourishing in life, that poorer states of mental health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health‐risk behaviour, and that the propensity to engage in health‐risk behaviour did vary by gender and region. The current study extends the platform from which positively focused mental health strategies can be tailored and launched to meet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8.
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国内外心理求助研究的进展和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在文献分析和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该模型将心理求助视为一个内部决策过程,包括连续的三个阶段,分别为问题知觉阶段、自助评估阶段、他助评估阶段。在不同的求助阶段,影响求助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力不同。文章简要介绍了基于这个理论模型所作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According to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the domain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may be represented by 2 basic factors: subjective well-being (e.g., happiness, life 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 growth (e.g., self-actualization, a sense of meaningfulness). This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in addition to those 2 factors, a 3rd basic factor is necessary to adequately describe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search for well-being. That factor is a type of religiosity that is based on other-centeredness and self-renunciation. A sample of 242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completed 10 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at resulted in 21 scales and subscale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es provided initial support for a tripartite model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current measures of personal growth may measure either the autonomy or mature social relationships components of the constru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