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经将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称为娑婆世界。娑婆者堪忍之意,谓此世界贪嗔痴慢,秽恶不净,八苦交煎,而众生犹能忍受,不思出离,故名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作狮子吼,说法四十九年,创立佛教,目的无非化导众生,离此秽土而生净土。那么什么是净土,净土又在何方呢?从理上说,万法唯心,此方众生悭贪嫉妒、嗔恚骄慢,娑婆乃共业所感。若离三毒,当下即是净土。故《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显此义,在《维摩经》中,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为天龙八部显示佛眼中的娑婆世界,清净庄…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88,(6)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知恩报恩,当行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至心听法;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复有四法:一者随法不随人;二者随义不随语;三者随智不随识;四者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行此八法,名为知恩。复行四事,是名知恩,亦名报恩。一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以修慈因缘故。二者见苦众生,目不暂舍,起悲因缘故。三者见师长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欢悦,起喜因缘故。四者见怨家众生,心不嗔恚,修舍因缘故。  相似文献   

3.
道教以自证之“道”为本,《升玄内教经》中老君指出:“所谓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非从外来。若道可假外而得者,吾悯一切,如母念子,便应以道授与三途五苦众生,令得度脱。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伽提婆 《法音》2005,(7):1-1
摩诃男!如是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诤。彼既如是共斗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摩诃男!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杖,转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摩诃男!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摩诃男!复次,众生因欲缘…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自唐正德年间新罗高僧金地藏开山建刹以来,作为地藏菩萨的应化圣地而闻名于世。山中梵宇林立,高僧辈出,香火鼎盛。千百年来,九华山的苍松翠竹、岩洞怪石、飞瀑流泉、田园山庄,深为十方善士“心向往之”,然而,真正为僧俗景仰的还是地藏菩萨那“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誓大愿。这种“愿代众生受一切苦”的菩萨精神,不知唤醒了多少人投身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度生济世的事业!正是那忘我利他的菩萨精神,成为我发心在九华山出家的最初因缘。  相似文献   

6.
清凉山碑记     
清凉山碑记琰山西代州五台县清凉山,神京之右臂,佛菩萨度化众生显迹之福地也。山中兰若精蓝百余所,灵迹奇踪不可殚迹。黄教为诸藩部倾心信仰,进关朝山顶礼者,接踵不绝,诚中华卫藏也。我朝肇基辽沈,国号满州,而兹山供奉曼殊师利,同声相应,此中因缘真不可思议矣...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以自证之"道"为本,《升玄内教经》中老君指出:"所谓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非从外来。若道可假外而得者,吾悯一切,如母念子,便应以道授与三途五苦众生,令得度脱。而不与者,当知道由人弘。道岂云远,近在人身。"~1在各种宗教及世俗文明中,"道由人弘"等语都可  相似文献   

8.
救苦救难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因此,流传有"救世观世音、救苦救难观世音"的称  相似文献   

9.
慈悲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菩萨戒的制戒宗旨。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含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重内容,意在止恶、修善、度众生,均未离开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的本质,故而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菩萨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以戒为名是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慈悲精神的践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孝名为戒"和慈悲精神贯通全文,处处强调"孝顺心"、"慈悲心",使《梵网经》脱颖而出,成为菩萨戒根本经典,也使梵网菩萨戒成为菩萨戒四大体系中最流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10.
夫死人不能为鬼,则亦无所知矣。何以验之?以未生之时无所知也。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人未生无所知,其死归无知之本,何能有知乎?人之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脏在形中也。五脏不伤,则人智慧;五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人死,五脏腐朽;腐朽,则五常无所托矣!所用脏智者已败矣!所用为智者已去矣!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护 《法音》2005,(12):1-1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无退转。此之三法增长大乘。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勤修胜行,二者伺察诸行,三者于胜行中为诸众生而善成办。复有三法:一者摄止悭心,二者广行施舍,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自集净戒,二者将护破戒之人,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心无障碍,二者忿恚众生令得清净,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精进无倦,二者懈怠众生而能将护,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从禅定生,二者不著禅定,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勤求多闻,二…  相似文献   

12.
正一、原始教义之本怀如今所说之佛法,据其内核,总分为两个系统:原始与发展。早在佛化时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全是关于解脱道的阐述,是以四圣谛、三法印、八正道为核心的实用经验教法。经概括为三十七菩提分:"诸比丘!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者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如若听闻不到法音的宣流,就好象在茫茫的大海里行船失去了目标和航向,随时都会有触礁沉没的危险,这是何等的痛苦与不幸;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渺无人烟的孤岛,接受不了知识的教育,受不到法音的薰陶,如同固执呆板没有开化的原始野蛮之人,同样是苦不堪言!要知所有的众生之类是没有间断地轮回六道,如果堕落畜生道、饿鬼道那又是何等的苦啊!所以佛陀要我们珍惜人身,把握人生,因为“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难! 诸佛世尊要我们珍惜人身,但并不是要我们珍惜这个色身,而是要我们利用这色身更好地自利而利他,咸令一切有情众生得大  相似文献   

14.
四、自有本有的真理 1.佛说的因缘法就是古道 尔时佛在舍卫国说言: 昔我成道前,比丘们啦,我为菩萨未得开悟。我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身,流转无穷,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正>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  相似文献   

16.
和谐的社会与世界是人类安全与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因此有智慧及慈悲心的人无不努力促进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古德云:“有因有缘事易成,有因无缘果不生;不信且看寒江柳,一经春风枝枝新。”凡事要成就必须因缘具足,因此要和谐世界就要了解成就此一结果的种种因缘,及促成此众缘和合的方法。“众生无边誓愿度”,佛弟子本着佛法慈悲的精神,无不希望众生能离苦得乐,适逢现代多元、多变、物质文明发达、人欲横流及人与人之间互动密切的时代,世界浮现许多问题,以致人心常感到不安,因此社会与世界的和谐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与周舍论断肉■ 法宠所言:“惭愧而食众生”,此是经中所明:罗刹妇女云,“我念汝,我食汝”,法宠此心,即是经之罗刹。 又僧辩所道自死肉,若如此说,鸱鸦触处不死,那不见有一自死者!麋鹿雉兔充满野泽,亦不曾见有一自死者,而觅死肉,其就屠杀家,觅死鱼必就层网处,若非杀生,岂有死肉,经言:买肉与自杀,此罪一等,我本不自为,正为诸僧尼作离苦因缘。 众生所以不可杀生,凡一众生,具八万户虫,经亦说有八十亿万户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万户虫命。自死众生,又不可食者,前所附虫,虽已灭谢,后所附虫,其数复众,若煮若炙…  相似文献   

18.
靖居丛录     
《法音》1989,(6)
释氏疑年录“疑年”之称,见诸《左传·襄公三十年》,疑其年故考其岁,此清人潜研堂钱氏《疑年录》之所由作也。释教自后汉传入中土,时历千数百载,地遍南北东西,出家之众,不知其凡几也。是中译经布法,建宗名家,著作等身,论述传世者,又不知其凡几也。见诸记传文集,山志语录者,盖亦众矣。新会陈援庵先生有鉴于此,乃有《释氏疑年录》之撰。其引言云:“往阅僧传,见有卒年可纪者,辄记之;阅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語     
《法音》1991,(4)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神威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6,(1)
禅宗初祖达磨大师,在传法给二祖慧可时说:“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与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这是《景德传灯录》的记述。达磨传法授衣后,还传授了《楞伽经》四卷,并说明此经是如来心地要门,要二祖慧可弘传,开示众生悟入。指出了《楞伽经》对参禅者的重要性。但是达磨大师又说,他所传授的禅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