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问题是国民的素质问题,在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20个字中,“爱国守法”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第一基本要求。众所周知,“爱国守法”是古老而常新的、全世界人民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不强调爱国守法,而且都是把爱国守法当作公民道德建设中第一基本要求。不论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是哪个国籍,是哪个民族,爱国守法是全球每  相似文献   

2.
忍耐与软弱     
我国人民常说的一句解字谜就是:“忍字忍,弱字弱,忍字心上一把刀,弱字揉近两弓交”有难忍之事“忍”之,就犹如有把有刃的快刀,扎在心上,实在是难受极了。你看“弱”字之形就知道,两个弓字交在一起,曲曲湾湾,揉断心肠,还是不能站直,而且暗地里两眼泪水压在心底。要知道,这就是从古老传统的磨难经历中而得来之总结而成字。  相似文献   

3.
灯下翻阅《清史列传·牛运震传》。牛运震是清代的一名县官。他性开敏,有判制。居官不延幕友,事虽钧棘,辄自治。在任时,他坚持为官做到“三个字”:“俭”、“简”、“检”。掩卷深思,颇多感触。 以“俭”、“简”、“检”三字为官,谈起轻松,实行则难。过去如此,今天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古代为官的在“三个字”中做到一个,就算好官。  相似文献   

4.
1940年末,一个“V”字运动从比利时的大街小巷悄悄萌生。在路上,不论是否熟悉,人们都习惯地伸出食指和中指互相表示“V”字;在大街的建筑物上,到处都画着“V”字;在各交战国之间邮寄的信件中,“V”字符号更是随处可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种以手势、符号为活动形式的群众性心理暗示,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起欧洲各沦陷国民众的思想、情感和信念,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力地震撼和瓦解着德军的心理防线,引起了希特勒及其统帅部的极大恐怖。一个“V”字战役运动便开创了20世纪军事心…  相似文献   

5.
六朝人名常在一个单字之后加一个“之”字,甚至家族父子都使用“某之”为名。陈寅恪先生提出“‘之’在六朝人名中代表天师道信仰”的论断,影响甚大。这一论断并不准确。实际上,不是所有名字中带“之”的人都信仰道教,也不是所有为后代起名为“某之”的家族都信奉道教。六朝人名中父祖辈都用“之”字,是当时避讳之法尚不完善的表现,同时具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某之”之名也是一种取名风尚,与宗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6.
我错了     
当我写下这三个字的的时候,心里就平添了许多快乐,感受了一种不能明言的舒服。真心地承认自己的错是很难的,再用口说出这三个字,对每个成长起来的人说,似乎很难了。没有勇气,错了不愿承认,羞于启齿啊!不过,这也好象比把“我错了”常挂在嘴边,而故意屡教不改者更具有自然的特性。“我错了”,原本简单、纯洁、真诚的几个字却变得复杂、混浊、虚伪起来,即使勉强说出,也只是轻描淡写。  相似文献   

7.
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错觉性结合实验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红 《心理科学》1999,22(3):213-217
本研究用“错觉性结合”的实验范式探讨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被试对两个刺激字之后出现的目标字进行再认。结果发现在速示条件下,目标字部件与刺激字的部件相同时(如目标字为“她”,而刺激字为“姓”及“地”),被试常把目标字误认为刺激字。这种错误再认率随字频及部件频率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刺激字的排列方式不同于字的结构方式时,字频及部件频率的效应减弱。上述结果不但表明整字频率、字的空间组织因素影响汉字识别,更显示部件是汉字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加工层次。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藤野先生》,初稿的题目曾为“我的藤野先生”六个字;后来划去“我的藤野”四个字;最后重又补上藤“野”二字。一篇文章,三易其题,可见鲁迅为文严谨之一班。他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经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惜”。起初将“我的藤野”四字删去,显然是为了使题目更简洁一些。但最后为什么重又补上“藤野”二字呢? 这同概念的限制这种逻辑方法有关。所谓概念的限制,是指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  相似文献   

9.
孤品梅花     
杭州有两个地名叫得十分孤绝。绝无仅有的好。一为“断桥”,二为“孤山”。一个“断”字念出来,心有碎意。一个“孤”字读出来,傲意凛然。当然,去孤山,也是去访一个古人。人称有“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终生不婚,总是一袭白衣,作诗后随就随弃……人都说林和靖性孤高自好,喜恬淡。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相似文献   

10.
释《周易》之"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易》经文的七个“童”字,没有一个能训为童稚、孩童的。除《旅》卦二“童仆”之“童”是名词,应训为奴外,《蒙》卦卦辞及其六五爻辞的三个“童”字、《观》卦初六爻辞的“童”字、《大(?)》卦六四爻辞的“童”字,都是动词,都当解为“去尽”或“脱”、“脱尽”。  相似文献   

11.
对小学儿童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调查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正确使用结构助词的百分率,除了五年级略有下降外,其它都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三、四年级的增长幅度较大,六年级的正确率已达87.9%.2)三个结构助词中“的”字儿童最易掌握,“得”和“地”次之.3)四种不同类型的作业(听写、填充、联词组句和改错)之间无显著差异。4)作业中判断使用哪一个结构助词的主要策略有直接迁移,凭语感作判断及依据词性作判断等。  相似文献   

12.
<正>11.春字头。字头的三横应有长短粗细等变化,撇画上部较直,撇捺左右伸展,撇低捺高,且能包住下面结构部分,整个字头上紧下松。如“奉”“秦”等字。12.常字头。中间短竖露锋起笔写得较粗壮,左右两点一呼一应,左低右高,顾盼有情。下面左点偏直,横钩中横画较细,出钩锋利,对准字心。整个字头居中偏左,笔画粗细变化丰富,较宽大,以便包住下面结构部分。如“常”“堂”等字。  相似文献   

13.
重视别人     
纽约电话公司曾就电话对话做过一项调查,看在现实生活中哪个字使用频率最高,在500个电话对话中,“我”这个字使用了大约3950次。这说明,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实际状况如何,在内心中都是非常重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末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来华游览泰山.他们在登临过程中,发现在一处山岩上镌刻有“(?)二”两字.成千上万的游人曾经过这里,但都不注意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日本旅游团的人们却认真地问陪同导游人员:“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虫字上加一撇是什么字,什么时候什么人刻上去的?”三个问题把陪同人员问住了.下山回宾馆后,陪同人员  相似文献   

15.
“四字格”是汉语中四个音节构成一个整体结构的组合格式。在遣词造句中,首先把四个单音节词组合成一个整体,然后再以板块的形式出现在句子之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四言熟语、成语及其他四音节词组。 汉语音乐性强,要求音节平稳、节奏和谐、结构对称,这是“四字格”得以形成的客观需要;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比重大,便于灵活运用,又为“四字格”得以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早在周代就形成的四言诗及后代辞赋、骈文的影响,也是“四字格”日益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字格”的来源,可分为常见用词法构成、寓言故事概括归纳、古书语句的节缩和扩展三种类型。 一、常见构词法构成  相似文献   

16.
瘸腿诗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瘸腿诗,亦称“无赖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为一种独特诗体。其诗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由两三个字、似半句话的一句收尾,读来颇为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7.
面子     
从前,有个尿粪把头名叫汪泽济,此人略通文字,喜欢附庸风雅。他有四个女婿。一年他做寿,四个女婿齐来祝贺。席间,汪泽济想考考女婿们,便开言道:“今日饮酒,要破一破过去饮闷酒的旧例,大家来行一个酒令如何?”四个女婿异口同声地说:“岳父大人这主意不错。但不知这酒令怎么个行法?”江泽济道:“第一句第二句要用三个同旁字或三个同头字组成,第三句把一二句合并,意义要切合自己的身份,末句三字以‘好’字开头作赞语结束。虽非诗词,也算歌谣。作不出来的,要罚酒并不准吃菜。”四个女婿齐声说“好”。  相似文献   

18.
爱的枷锁     
沉小石 《天风》2002,(5):30-30
几天前到一间乡村教堂做礼拜。古朴典雅的教堂里整洁清新。圣台上整齐地摆放着灯盏和鲜花,墙壁上的十字架高高地悬挂。十字架的下面镶嵌着“神爱世人”四个大字。弟兄姊妹用漂亮的装饰纸分别在“神爱世人”的周围圈了一圈。前三个字圈过后很醒目,但“人”字圈上之后就变成了“囚”字。这样读起来就变成了“神爱世囚”。无意识的装饰竟使我想起了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19.
奇妙的恩典     
赵志恩 《天风》2008,(12):42-43
这个题目在赞美诗中常用“奇异恩典”、“奇恩无边”、“赦罪恩典”、“拯救洪恩”,及“主恩无数”、“主恩最奇妙”等词条。基督徒的姓名中也常带有“恩”字,例如志恩、得恩、承恩、恩赐、甚至直接叫恩典为名字的也有。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九年三月三日,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在石经山雷音洞前面的石栏板下面掘出一方残碑,长32公分,宽37公分,厚10.5公分,艾叶青石制成.残碑上、下方均被凿断,从断痕考证,是在很早以前被不明其价值的人将原碑断为三截,用作衬砌石料.现存残碑为原碑的中腰,碑阳、碑阴及两侧均磨平.残碑于碑阳、碑阴两面刻字.碑阳现存文字十二行,每行十字.其中第一行漫漶,有七个字形依稀可见,尚待辨认;第二行末二字、第十行末一字完全损失;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的首字之上,尚残存其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