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阿什努地区,原称卡力岗。这里有一部分人昔日是藏族,今日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们引起了民族学者和文化学者的极大兴趣,书面上称之为“昔藏今回”,平时人们有时也称之为卡力岗人。我们到卡力岗访问,发现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在日常交际时用安多藏语,年轻人会一些汉语。在清真寺阿訇还讲一些阿语。他们说,他们的祖先是藏族,后来才皈依了真主,化隆卡力岗地区原为藏族游牧地,地域虽辽阔,但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很是闭塞。13世纪初,蒙古汉国为了灭金的战略需要,将西夏人强行迁徙到西北、西南地区,其中最…  相似文献   

2.
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阿什努、沙连堡、德恒隆等三乡,居住着一个奇特的穆斯林群体。他们口操藏语、身着藏服,其生活、饮食习俗等除遵守伊斯兰教禁忌的以外,其它和藏族一模一样。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并承认自己是回族。有人称他们为“卡力岗藏人”,有人则称其为“藏回”。那么,他们的先民究竟是笃信伊斯兰教的藏民,还是会操藏语的回民?我曾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疑团奔赴该地进行了社会调查。鲜明藏族特色的生活习俗卡力岗,系藏语音译,意为“高山”、“雪山”。位于县城南部,由尕加山、尕吾山等诸山组成,顶峰海拔3579米。阿什努…  相似文献   

3.
人们通常将操藏语的穆斯林统称为“藏回”,其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这里的一部分藏族,由于长期与回族往来,归信了伊斯兰教,从而被周围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称为“藏回”①;另一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居住的部分回族,在清中后期回民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民族屠杀而迁移到藏族地区居住,出于生存的需要,这部分回族较快地学习和掌握了藏族的文化并适应了藏族的生活,但始终认同自身身份为回族,被其他民族称为“藏回”。两支“藏回”的共性是对回族的心理认同,尤其是在宗教上都信仰伊斯兰教,从而被划分为一个特…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历史感、现代观念与世界意识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活方式问题的视野和方法论问题。所谓历史感,首先是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生活方式中,凝聚着悠久、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淀。历史感的意识,就是既要看到我们民族的优势,从而发扬它,又要清醒地对待我:们的劣势,从而克服它。因此,需要很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民族特征,在“生活方式”这个“综合指示器”上的表现。对于我国近代社会在与西方文化接触后所发生的变化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历史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 ,不仅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 ,而且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也产生着巨大影响。虽然现在谈论文化全球化还有点为时过早 ,但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以致文化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态势。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如何看待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如何合理引导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这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一在我国 ,多年来关于民族文化的讨论主要是在“传统—现代”的框架中进行的。现在看来 ,有必要将这一框架置入“全球化—民族化”这一更大的视野或框…  相似文献   

6.
塔塔爾族     
新疆維吾尔自治区——在这风景优美、地大物博、蘊藏丰富的土地上,生活着十三个兄弟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塔塔尔族,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员。新疆塔塔尔族的人数并不多,据1955年的統計,大約有6,000人。关于这个民族在新疆的居住年代,至今还沒有記載可查,不过在阿克苏和莎车地区,却有“塔塔尔渠”及“米夏日区”之称,由此可以推测在很久以前,这些地区生活过塔塔尔族和米夏日(塔塔尔族的一个部分),后来可能跟其  相似文献   

7.
民族贸易既是一般概念上的经贸工作,又是政策性极强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影响很大,政治意义深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在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承担着贸易工作的民贸企业一直实行以价格补贴、企业自有资金和利润留存为主要内容的“民贸三项照顾政策”,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和巩固作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文化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又有人说“文化是人化,是人的内化和外化”。我认为两说都对,若合而言之,就更全面,更周严。其实文化是人,是民族群体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器物、制度、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派”试图从不同文化竞存的平面,反思我国民族文化的利弊。在其文化重建的构想中,对民族精神的开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国家责任感的建立是基本;力的观念的建立是核心。  相似文献   

10.
刘成富  刘一戈 《学海》2022,(5):194-199
本文以20世纪阿尔及利亚著名作家卡泰布·亚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内吉马》《报复圈》《多角星》等作品的研究,揭示这位深受殖民文化同化的民族主义者的世界观。亚辛在“民族”“文化”“革命”“身份”等方面的独特思考,凸显了他在捍卫阿拉伯文化和世界主义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金 《宗教学研究》2013,(1):224-230
“跳仙”是东部方言区苗族民间一种古老的信仰仪式,在苗族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传统社会文化发生急剧变迁的历史背景下,湘西苗族地区由仙娘主持的“跳仙”仪式仍然保持着相对完好的原初样貌,承载着内涵丰厚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新疆吐鲁番地区位于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中亚地区交流、内地连接新疆、南北疆交通的重要通道,往来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门户,是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又是我国最热的地区,以"火洲"著称于世。吐鲁番地区又在新疆之东翼,首当文化融合之先,所以在吐鲁番地区无论从生活习俗、社会风貌,还是建筑文化和装饰艺术,都铭刻着民族之间长期渗溶的印记,因此在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影响下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建筑文化形态。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是一个以农耕为  相似文献   

13.
瑶绣文化是我国瑶族地区再现过山瑶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精神思想反映着瑶族百姓的文化与生活。近年来,由于乡村地区的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和发展,伴随而来的乡村"过疏化"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以代际相传的传统瑶绣传承机制已不适应在现代乡村生活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的发展与民族凝聚力的重构阮纪正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对象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和结果。它体现了该民族成员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结合上的协调性和整合性。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一样,民族凝聚力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特定的民族凝聚力,总是同该民族某个时期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精神诸方面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凝聚力的因素,到了现代社会有可能变成离散力的根源。例如人们常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群体本位”的,这种群体取向“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在我看来,这一说法虽不无道理,但须结合具体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成立。同样,对那种认为现代商品社会里所谓“个体本位”的精神会妨碍社会群体凝聚力的观点也应作具体的分析。我们社会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必然引起社会目标的变换、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社会关系的重组。而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也就集中表现在这全面性的改革变换和重组重构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具有“个体自觉”传统的。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自觉,而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把人的“个体自觉”纳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 ,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因此 ,一旦这种文化遭遇威胁和侵略 ,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 ,从而也就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容和意义。进入新的世纪 ,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世界的各个角落 ,而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作为全球化的一个“滋生物”、“怪胎”和“陷阱” ,成为资本掠夺的一种新的当代形态 ,并直接威胁着我国和其他发展中…  相似文献   

16.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它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我国的史书上,它曾被称作“坚昆”、“黠(?)斯”、“吉利吉斯”、“布魯特”等。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我国新疆境內的克孜勒苏柯族自治州及北疆特克斯、昭苏等县,共有七万多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柯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也有兼营农业的,柯族人民有自己的語言,属于阿尔泰語系突蹶語族东匃語支,解放前没有文字。从去年开始采用了新文字,并用这种文字出刊了“克孜勒苏”报。柯尔克孜族人民在解放前生活很苦,解放后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和我国各族人民一样,柯族人民在政治、經济、文化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禁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智慧。本文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有关动植物、山水、生产生活等的禁忌,揭示出云南少数民族多样性的禁忌背后所潜藏的哲学意蕴以及生态伦理价值,指出民族禁忌对促进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考查和视察西南民族地区后指出,处于横断山六江流域的“川西走廊”乃我国古代民族南北迁徙的走廊,其间必蕴藏着不少民族文化历史的“活化石”。大约从此时开始,语言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科学工作者,纷纷在此走廊地带进行科学考察,其中语言学和宗教学工作者分别就尔苏人、贵琼人等操羌语支语言的居民集团进行语言、宗教考察,可以说是发掘这种“活化石”的滥觞。本文简介川西南尔苏人的概况,着重介绍其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源于民间生活,是其所存在的地域内民族历史、民族个性、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的“活”的显现,是一种不能脱离民族的特殊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我国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之一的维吾尔世居新疆,并以其创造出的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为人们所熟悉。殊不知,在我国内地的湖南省桃源县地区自明朝以来也世代居住着一支维吾尔族的苗裔,桃源县枫树乡因此而被人称为“维吾尔的第二故乡”,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