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本刊的上一期里,我们发表了《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的评论员文章,希望哲学史界重视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工作。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把握中国哲学范畴的形成、演变以及各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对弄清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是自身的推演,而是根源于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这里我们发表金春峰同志的《从范畴看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及其规律》,作者通过中国哲学史上“和”、“反”、“斗”、“合”、“分”等范畴的形成、发展及其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探索中国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规律。这是一种新的尝试。研究中国哲学的范畴,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我们欢迎大家从不同的方面撰写论文。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理念论”辨正──再论哲学的价值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谓“再论”,是相应于已发表的拙文《康德哲学辨正》(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而言的。同是借着西方哲学史的话题对过分逻辑化或认识论化了的哲学思维作一种反省,本文更多地把意趣寓托于对“理念”的某种真际的抉发,而无意一一驳法关于柏拉图哲学的其他种种理解。一、“理念论”的初衷在柏拉图的“理念”被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和不少学者的著述一次又一次作为“共相”的绝对化作了批判后,这里试图对被批判的对象作另一种分辨。问题当然不在于对哲学史上这一著名范畴更多地赞誉还是更多地责备,而在于这一范畴的品评者们是否真正…  相似文献   

3.
言、象、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象、竟是中国哲学史上三个重要范畴,先秦诸子已对“言”、“意”这两个范畴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周易》中又引入了“象”这个范畴,并讨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易学发展史上,历代都有思想家论述这三个范畴。本文试图对先哲们的论述加以梳理并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这三个范畴加以讨论。一、先秦诸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以及对“言”、“意”相离的批判在先秦诸子那里,“言”是指语词或语句,他们有时又称为辞或语;“意”是指概念或命题,他们有时又称为“志”。“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表达与被表达的…  相似文献   

4.
读《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马涛王永祥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齐鲁书社1991年5月版),从同一思想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了新的梳理、研究,为我们研究、透视中国古代思想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角度。王永祥教授原先是专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一观”的研究有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这为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同一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精到的概括。这里仅简略介绍一下王著对中国古代同一思想中发展观方面的论述。作者认为,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同一性思想的孕育、萌芽、产生、及其最初形态自身演变和发展的时期。在先秦,作为哲学同一性范畴的“同”、“和”、“一”等,是与哲学同时产生的,它们都是社会生产力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实例到抽象概括的发展历程:最初形态的老子的“道”、“一”的同一性,阐述了两种对立物如柔与刚、曲与全、无为与有为等的同一性,它们都是以实例的形式出现的。孙武、孙腹所讲的战争基本矛盾(胜与败,攻与守等),军队素质自身的矛盾(勇与怯、强与弱等),战略战术中的矛盾(进与退、奇与正等),也都是一些具体的对立面的  相似文献   

5.
<正> 一、性命观“性”与“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传统概念,是立足于人文主义用以阐释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的两个基本范畴。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两个范畴运用的重点,以及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的说明,是各不相同的,以宋学为例,有张载等人所作的唯物主义解释,也有如周敦颐、朱熹等人所作的唯心主义解释。声称自己“一尊宋儒”的曾国藩,没有继承张载的唯物主义传统,而把包孕在“性、命”中的唯心主义和伦常思想接受了过来。何谓性?曾国藩说:“性不虚悬,丽乎吾身而右宰”,“真与精相凝,而性即富于肢体之中”。(《曾国藩全集》第133—134页。下简称《全集》)他的“真与精相凝”,实是同敦颐《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的简缩。他把“性”与“无极”、“两仪”、“五行”这些东西紧紧联系在一起,认定“性”是这些东西演化的结果。至于“命”,曾国藩说得更清楚:“命非外铄,原乎太极以成名。”他认为,“命”是主宰一切的,“功名富贵,悉由命定”(《全集》,第92页),甚至“洋人之患,此无所为,实非一足一手所能补救”(《候选训导计棠禀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思想史常常涉及“和”、“同”。“和而不同”是一种作人的道理,也是一种文化观,这种文化观要求思想家既不能同前人思想雷同,又不同他人思想绝对对立,而是既有所继承和吸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就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具体体现。当时的大思想家大多兼综百家,同时又有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为后世思想家所继承。文化思想的创新关键在于独立思考。中国古代有成就的思想家都对独立思考非常重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发展。今天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古代“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优秀传统,并增加新的内容,以利于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7.
西周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存在于周易一书里的阴阳说,另一个是存在于《尚书·洪范》里的五行说。前者代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者代表古代的原始的唯物论思想。 一、《周易》里的阴阳 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易·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本书内有“王用享于岐山”(《升卦·六四》)和“箕子之明夷”(《明夷卦·  相似文献   

8.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22,(3):129-131
<正>陈少明教授在《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1))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做中国哲学”的口号。按其自陈,这个口号首先是对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界的一个反思和吁请,即一方面要有别于只述不作的哲学史论述,这种中国哲学史的论述源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影响下、以某种西方哲学的框架来重构中国古代思想;另一方面是要“做”出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色,这在根本上意味着中国特有的思想经验与思想品格在今天重新生发出其特别的意义,是为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经权说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和“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国哲学家对它的探讨,大体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权”作为哲学范畴,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从先秦到汉唐,以《春秋公羊传》作者、董仲舒、何晏、《刘子》作者等为代表,都提倡“反经合道”说。这是一个朴素的辩证法命题。北宋以降,随着理学思潮的兴起,以程朱为代表的道学家极力反对“反经合道”说,或提倡“权即是经”之说,或鼓吹“常则守经,变则行权”之说,否定“经”和“权”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形而上学取代了辩证法思想。明清时期,随着地主阶级改良派自我批判思潮的发展,以高拱、毛奇龄、戴震等人为代表,从理论上详细地论证了“经”和“权”的对立统一关系,批判了宋儒的“执理无权”的形而上学,并且揭露了宋明理学的保守性和反动性,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世致用”和“趋势变法”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充满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经”和“权”认识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不是从古代发掘出有用的东西武装自己,而是企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嫁接在中国古代思想家身上。这种“古为今用”对无产阶级是不适用的。无产阶级的“古为今用”是批判地总结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基本要求是: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批判哲学遗产,作出哲学的结论;发扬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的优势,克服劣势。对哲学遗产作出批判的总结,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原理,特别是对历史上哲学体系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而加强哲学文献的校诂,加强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批判地总结中国哲学史遗产的两个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生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绝大的比重 ,内容丰富渊闳。本文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探讨其中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中国传统人生哲学 (“性命义理之学”)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阐释天人关系、人性的“性命”学说 ,二是说明人生最高准则的“人道”论以及对人生范畴的讨论 ,三是说明修养途径、方法和人生境界的“为学之方”。而其中“人道”论则是该理论系统建构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论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哲学史家的冯契先生,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杰出代表之一。冯契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逻辑结构的开发、基本精神的新思两个方面简要展示冯先生的理论贡献。逻辑结构的开发在以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把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对子”结构上,整个中国哲学史几乎被描绘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突出强调了哲学中的党性原则以及哲学与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联系。“文革”之后,不少学者逐步摆脱“左”的思维方式的限定,他们以黑格尔、…  相似文献   

13.
1977年,哲学界纪念了斯宾诺莎逝世(1677年)三百周年。人们是从不同的理论方面来纪念他的。但是对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最有意义和最为重要的还是这位伟大的荷兰思想家的无神论和辩证法思想。不过,对斯宾诺莎辩证法的解释却存在着不小的分歧。要弄清楚斯宾诺莎哲学学说中的辩证法思想,就应先明确某些方法论的问题。这些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哲学史上唯物论、唯心论与辩证法、形而上学这两方面的关系不相对称的问题。这里我们可以指出多种情况,首先就是在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形式,尽管有人做过各种尝试,宣布这种“中间”形式的存在。然而在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本年五月十日至十四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哲学史工作会议”,是本年元月间举行的“中国哲学史问题座谈会”的继续。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史研究室会同召开的。参加的人除北京的中国哲学史专家与中国哲学史教学及研究工作人员外,还有从上海、广州、东北等地来的专家。这次会议的性质和上次的座谈会一样,主要是在“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尽量提出有关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所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以作将来再行召开大型讨论会的准备。上次座谈会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的问题,即:“中国哲学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与唯心斗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曾引起热烈的争  相似文献   

15.
夏林 《现代哲学》2008,23(1):21-27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不能仅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上理解,而应该放入整个西方哲学史中加以透析.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具体剖析,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升华了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其生产关系范畴则揭穿了西方哲学史上追求的确定性的抽象同一性假象,揭示了辩证法的精髓与人的历史境遇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所内具的批判性态度既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提法,又重塑了哲学的基本立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论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主要哲学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哲学的初创阶段,以泰利士、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尼为代表。对于这三家的学说及其在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打算对他们哲学学说的主要范畴、这些范畴之间的真实历史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一些初步的研究。我们认为,弄清这些范畴的历史内容对理解古希腊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古希腊哲学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夏甄陶著的《关于目的的哲学》。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对目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哲学考察的专著。“目的”这一范畴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目的范畴的不同理解,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分歧。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批  相似文献   

18.
儒家经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朱熹作为经学中宋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经学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冯友兰先生当年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整个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先秦,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尤突出的是他将其气本论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运用于人道观,创立了极具特色的人学理论.这一理论包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它既继承了儒家思想传统,又从新的思想高度对传统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人性理论进行了批判总结,从而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因此,认真地探讨王夫之的人学理论,对于更加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及其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都将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教授1984年6月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传统”讨论会的发言中,谈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学说的特点,他认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学说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物观点与辩证思维的结合。他认为这首先由“气”这个范畴显示出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