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观物外物,思身后身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贵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明)洪应明《菜根谭》沉沦哀叹者,辜负青春;朝闻夕改者,不枉此生;智者在失中觅得,幸亡羊补牢;虽一时辜负青春,仍能不枉度此生。———续对二、抱朴守拙,涉世之法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菜根谭》名位高,身不由己;身贫寒,坦荡安然。故君子不贪不忌,不吝不敛;与其营营,不如融融。———续对三、心事宜明,才华宜藏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  相似文献   

2.
慈爱的圣母娘,今天是您给我们送来了欢乐,送来了歌唱;是您给这个凄凉寂寞的空亭,扫去了寂寞和凄凉。长时间不见您站立的圣母亭,今天又使我高高兴兴地瞻仰到您美丽的容光。我们没有忘记,是去年七月十一日的夜里,那蛮不讲理的飓风,太猖狂,给我们留下了这绞心的创伤...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寂寞的,寂寞的他走向乡野,寻到一处桃花源。这种世外桃源,给更多的寂寞者一个向往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4.
孤独是因为一个人独自在家,没有倾诉和交流的对象,感觉凄凉;一个人在外飘游,飘飘零零,形单影只;孤身走江湖,打天下,寂寞无助……但孤独更多的却是指内心的感觉。孤独虽然人所不愿,但孤独却能给人们带来许多的收获。孤独时因为没有人打扰没有人干涉,我们尽可以去除伪装,一个人或坐或卧,不睡不醒地享受生命,就像和尚打坐,又像道士修炼,慢慢咀嚼生活的滋味,仔细品味生活的本色。孤独时可以荡涤脑海中的杂念,还原“人之初”的真我,“扫除诸妄念,去却贫嗔痴”。在自己的心灵空间里幻生一片蓝天,幻生几朵悠悠飘移的白云,自己…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一个无所畏惧的人,最终还是要惧怕孤独的。我看,孤独未必可怕。23岁时,由于火灾毁损了面容,我变丑了,从此,自卑的压抑与无奈的深愁不住地困扰着我,以至后来竟不敢走出房门,呆缩家中,过起离群索居的日子。这时,我才真正领略了孤独的滋味。孤独之初,当寂寞有如风暴向我侵袭而来,心生凄凉时候,人世喧嚣的诱惑与内心自卑的压抑激烈地冲突着,我确实感受到了孤独的可怕。然而,过一段时间,当烦乱的心绪平静下来并逐渐适应寂寞生活以后,先前那种无所适从的空虚感烟消云散,内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相似文献   

6.
寂寞私语     
寂寞如水。 寂寞是冰封的河流,在等待着春风融化它一冬的沉寂,给它以湍流不息,还它以无悔奔流;寂寞是那枯萎的芭蕉树,在等待着春雨的滋润,给它以绿色的生命,还它以雨打芭蕉声。  相似文献   

7.
独处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热闹与寂寞     
一日朋友聚会,有人感叹:“雅人喜寂寞,俗人爱热闹。”热闹和寂寞是人世间的两大风景,风景是人们凭心性、情绪的一种选择,选择热闹者未必都俗,选择寂寞者也不见得就雅。  相似文献   

9.
甘于寂寞     
古语云:“居不幽者思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即智高者需要静静地同自己的心灵悄悄地对话,要忍受得住孤独和寂寞。  相似文献   

10.
老君说百病     
老君说百病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  相似文献   

11.
大气人生     
人生有大气,大气如人生。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气者,积累纯朴宽容以真诚,桀骜不驯以坚强,至死不渝以忠贞。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  相似文献   

12.
作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与神圣者的无限性区以别,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觉悟到永恒的神圣者,进而依赖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过开发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达于天,且使天成为了道德性存在,而不使天物化或虚化;同时,亦使心、性具有神圣性,而不是一种心理学之物质存在。心、性、天通而为一,这就是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遇见     
一粒种子被风吹起,如果落在肥沃的原野上,来年定会开出绚烂的花朵;如果被抛在荒凉的沙漠中,必会寂寞一生。  相似文献   

14.
痛,是生理的感觉。苦,是心理的体验。人们往往能忍受一时之痛, 却常常耐不住寂寞之苦。关云长能忍得刮骨疗毒之痛,却忍不了内心的那份跃跃欲试的骚动。痛苦本质上就是对人生欲望的压抑与扭曲。我小时候患有哮喘,最怕的是吃药。打针痛,我不怕。吃药苦, 捏着鼻子往里灌,难受极了。我觉得西方人似乎更懂得人文关怀, 西药是一种浓缩片,即便是苦若黄连也会裹上一层糖衣。而我们的汤药,却要慢慢地把苦汁熬出来,并且需要长长的疗程。  相似文献   

15.
佛方祖语     
《法音》2000,(8)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相似文献   

16.
佛教慈济功德会,秉承佛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念,眼膺印顶上人“为佛教、为众生”之志节,从事济贫教富之志业。因此,我们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与乐拔苦,缔造清新洁净之慈济世导。我们的方法是:以理事圆融之智慧,力过天下善土,同耕一方之福田;勤值万慈心莲,同造爱的社会。我们的工作是:集慈善、医疗、教育与文化四大单元于一炉。而我们的精神是诚、正、倍、实。我们深信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只要能从慈门入,必能一窥佛门的庄严美妙殿堂;只要能从善门入,富者施之,必能得福而乐;贫者受之,必…  相似文献   

17.
淡化生活     
淡,形声,从水,炎声,(说文)解释为“薄味”。老子曰:“淡乎其味”。淡义由此引申,其间就有平淡。清淡、淡泊。淡然之意。淡,是一种境界;纯真而不幼稚.脱俗而不超凡,平常而不卑微,寂寞而不孤独。以平静之心量一切:高与低、起与伏、贵与贱、贫与富、荣与辱。老...  相似文献   

18.
草木的生命     
李诚南 《天风》2006,(14):27
诗篇90篇第5节写到:“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这诗乍读起来, 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草木者,时间短也,秋天的酷霜一到,命就休矣。但仔细一想,一琢磨,觉得神给我们的信息绝不是凄凉悲观的,肯定是有亮光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读朴老《九十述怀》(见《佛教文化》1997年第1期),见碧空澄明无垠。此之空无,造作大有。是有人格佛性之成就,报国济世之功业。我见碧空无垠,是感《述怀》有“体”。细吟朴老诗文,敦厚风趣,并未明言起用之体。而不领会其体格,只从事相上学是学不来的,终需体用圆融,方可“会”述怀之神韵。人格佛性者,体也;报国济世者,用也。体者,自觉自利也;用者,觉他利他也。自觉觉他咱利利他,是为菩萨所行菩萨道。道出了“人间佛教”为人民——普渡众生的主题。朴老既是人间佛教的推动者、领导者,自是身体力行。今观《述怀》,九十春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